■ /
西南醫科大學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在生涯發展歷程中,個人根據自身情況以及面對的機遇和制約因素為自己確立職業目標,選擇職業道路,并采取行動和措施,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1]。青年人成功擇業就業在磨礪專業素質的同時,科學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至關重要。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新時期中國需要更多人才推動其發展,大學生是國家培養的預備人才,面臨更多擇業就業的挑戰。所以正確的認識自己,早期確立職業目標,精確培養崗位所需就業競爭力,需要職業生涯規劃。醫學生作為大學生中一個有著自身特點的群體,其職業生涯規劃有自身的特點。
醫學是一門專業性強、專業相關度高的行業,依賴專業技術與從業經驗,要求醫學人才耗費更多的精力去鉆研專業知識,從而缺乏其他就業能力。中國社會及公民的對醫療資源及質量需求的轉變,要求醫學人才的培養投資更多時間及金錢。相較而言,醫學從業者在面臨擇業就業時對職業的期望值更高,面臨行業轉換時付出的代價更大。
人們職業目標的選擇、職業道路的發展,受到社會因素、經濟因素、教育因素、家庭因素及個人因素的多方面影響[2]。2016年,中國衛計委發布《關于開展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3],旨在培養能夠獨立、規范地從事疾病??圃\療工作臨床醫師,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輸送優質血液。此制度在培養優質醫學人才的同時,也增加了醫療從業者的就業壓力。在此背景下,我們在西南醫科大學對956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在校醫學生進行了關于職業生涯規劃影響因素的調查。82.5%醫學生表示專培期間工資不能滿足日常花銷,70.9%考慮異地分離可能影響個人婚姻計劃,64.3%認為難以適應長時間的培訓環境,而關于醫患溝通問題僅在39.5%的調查對象考慮范圍之類。
據麥可思研究院的《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4]中,近三年來,醫學類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總體呈持續下滑趨勢,其中以臨床醫學專業下滑最為顯著(90.8%,低于全國本科生就業率91.8%),并于2017年成為專業預警黃牌專業。
國家政策對醫學門類學生的擴招解決了當時醫生短缺的問題,逐年遞增的醫學畢業生使一般的醫院崗位已漸趨飽和(可能為臨床醫學成為專業預警黃牌專業主因)。大部分三甲醫院及一線城市醫院僅需求少量前期時間、經濟高投入的高素質人才,可能產生與家庭(伴侶,經濟)的沖突。國家對醫療衛生行業資金注入市場的開放,私人注資的民營醫院為醫學生提供大量就業崗位,16年同15年相比,在民營/個體醫院就業的本科醫學生增長3%。國家對基層醫療及社區醫療的重視,也需要大量有志投身于我國基礎醫療建設的醫學人才。3年的跟蹤調查顯示伴隨這部分就業者的問題是職業滿意度低、主動離職率高,主要原因是“個人發展空間不夠”(49%)和“薪資福利偏低”(44%)。
畢業生擇業難、就業難基于對自我認知的模糊、主見思想的缺乏、就業市場的需求差異、社會支持的匱乏、衛生政策的改變、家庭環境的影響等等因素。研究表明,這些因素多與職業生涯規劃的制定與執行相關??茖W的職業生涯規劃有助于醫學生全方位提升就業素質能力。
1、自我認知的影響
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思想、個性、興趣、能力,不同個體的特征使其就業選擇及執行結果千差萬別。自我認知就是以各種方式對自己進行全面準確的分析,認識、了解自己。在職業生涯規劃的探索中,個人對自我的個性、能力、興趣、愛好等方面探究,依據個人特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準備,此過程有助于個人進入深層的自我認知,同時評估理想目標與現實的差距,選擇適宜的工作崗位,同時依據理想目標提升就業競爭力。
2、社會的影響
個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個人也只有獻身于社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又風險的生命的意義,同時,社會也從各個方面影響著個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引導培養個人主見思想,培養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的品質,有利于提升就業滿意度,并且長期堅持一個崗位做出成績。美好中國的建設需要青年,國家與社會的需求對于青年人的職業發展至關重要,科學的把握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把自己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實現人與社會的統一。
3、就業市場的影響
目前我國衛生事業崗位缺口較大處為基層醫療、民營醫療,期待在多年的教育投資下可盡快得到高回報的醫學生及家長因為就業期望將之排除在外。當醫學生不能準確定位自我,并做好思想準備奮斗一線時,期望與現實的不對等,造成眼高手低,阻礙青年就業發展。所以在職業生涯規劃時,提前收集就業市場信息,依據自身能力制定職業目標對青年與醫療事業的發展同樣重要。
4、衛生政策的影響
衛生事業政策的改變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醫學生的擇業就業觀,在專培試點報告頒布后,24.7%后悔學醫,31.4%的調查對象堅定初衷,持中立態度的總人數(42.9%)比較多。在執行職業生涯規劃時,了解國家政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處理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關系時,只有個人理想服從于社會理想,為社會的發展添磚加瓦才有利于實現個人價值。
在醫療衛生高競爭壓力就業環境中,醫學生需要結合社會需要與自身特點,對自我精確定位,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以實現自我價值。從西南醫科大學的調研中,醫學生普遍反饋有關于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需求,但從社會與學校獲取職業規劃指導方面的資源無法滿足自身需求。
本項目組從上述956名調查者中抽取30位臨床醫學大三醫學生作為志愿者進行分組對照試驗,15位志愿者為實驗組成員接受職業規劃培訓并追蹤結果,15位志愿者為空白組成員僅接受長期問卷追蹤調查,追蹤過程中實驗組丟失樣本1人,空白組丟失2人。關于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的問卷調查結果:27位志愿者中在未進行培訓情況下僅11%在專業指導下進行過職業生涯規劃,33%志愿者認為學校對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不太重視??瞻捉M顯示僅15%參加過有關指導的活動,實驗組100%表明本項目組所提供的指導僅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其需要,課程指導不夠靈活豐富,不能達到自己對職業生涯規劃學習的期望值。所以進行包括就業現狀、醫療政策等信息普及的、授課形式更靈活、授課內容更豐富、課程考核更實用的職業生涯規劃是促進醫學生良性就業的有力保障。

表1
職業生涯規劃2455指導模式是指以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的方式對醫學生進行職業規劃的指導,從而提高醫學生擇業就業的4種素質及5種能力,在就業擇業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在社會、學校、學生、家長、就業單位-五位一體就業環境中實現自身職業與理想的追求。
在上述調研二中,我們對27位志愿者進行了關于職業生涯規劃及完成度、就業競爭相關的素質與能力成長度追蹤,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的理論和實踐學習能有效提升醫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并能在擇業就業過程中幫助醫學生更順利達成目標。結果如表1。
本項目組志愿者大五職業目標主要為3類:考研、規培、簽約醫院。其中空白組達成目標5人,實驗組完成目標為9人。實驗組志愿者們表示在完成目標過程中,明確的職業目標提供了努力學習和工作的動力,有規劃、按計劃的完成階段性目標帶來成就感,從而增長了學習的興趣,而剝離一部分枯燥和挫敗感。而實驗組明顯提升的素質與能力也是達成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影響因素。該統計結果證實了醫學院校職業生涯規劃“2455”指導模式能科學系統的指導醫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從而改善目前其盲目就業的現狀。
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醫學生的職業發展,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有助于醫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祖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需要我們,結合自身情況——包括興趣愛好、家庭情況、經濟條件、發展前景、個人理想等因素,在祖國需要我們的位置上生根發芽。十九大報告[5]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只有結合時代需要進行自我定位,確立符合醫改醫療衛生人才培養策略的崇高理想,把自己培養成符合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有本領的人才,才能擔當起建設美好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