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蕙杰 張 熠 陳天金 朱志平 趙 潤 馬 猛
(1 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合作局;2 中國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局;3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4 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5 中國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
丹麥地處北歐,國土面積約4.3 萬平方千米,用于農業的土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2%,人口570萬,3%的人從事農業生產工作。丹麥的農業以畜牧業為主,種植業為輔,農牧業是其出口創匯的支柱產業,約2/3的農牧業產品供出口。丹麥是世界公認的“養豬王國”,同時奶業也非常發達,泌乳牛存欄56.7 萬頭,牛奶產量502.6 萬噸,近年來,禽業也發展迅速。因此,丹麥制定了嚴格、完善的法律法規,出臺了多種鼓勵政策,治理畜禽養殖業廢棄物。筆者從本次考察的主要調研內容、主要收獲、體會和建議等方面進行總結。

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張蕙杰團隊與丹麥環境與食品部獸醫和食品局工作人員的合影
出訪期間,在Bygholm農校與來自南丹麥大學的Sven教授交流糞水處置與糞肥還田管理的政策法規,包括立法背景和重要法律條款,病原微生物處理要求、氨揮發控制措施、氮磷養分循環利用等重要環節的做法;與來自奧胡斯大學(AU)的Nana女士交流畜禽糞水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方面的經驗做法、技術標準及現行法律要求(圖1)。
訪問了位于奧爾胡斯市農業食品園的SEGES公司總部,與3 位養殖環境工程師分別探討關于畜禽舍糞水處置、養殖場糞漿貯存、田間施肥環節的環境友好型技術措施以及種養全程氮磷養分含量測算過程、施用限量規定及精準施肥技術要求。

圖1 糞水處置與糞肥還田管理政策法規交流會
在Bygholm農校與來自SEGES生物質能源領域的咨詢師Lars先生交流中丹沼氣工程厭氧發酵技術,包括發酵物料特性、補貼政策、沼肥輸運服務體系等內容;訪問AUFoulum校區的集糞肥收儲、養分損失與利用、沼氣工程為一體的綜合實驗基地;實地踏查了位于霍森斯市的一家沼氣工廠(圖2)。
與來自Hatting區的地方農業技術咨詢公司(LMO)環評工程師Louise女士和環評報告審核人員Jeanette女士分別探討了兩國畜禽養殖場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編制與審批流程、操作管理要求及注意事項。
考察了丹麥農業職業教育體系,丹麥以農民為本,該體系以培養高素質高技能農民、縮小農民間知識技能差距、適應市場需求及提升農場競爭力為目標的。參觀了SEGES農技咨詢公司,該公司是丹麥最大的一家完全獨立、面向地方農業技術咨詢師、擁有農業大數據系統的國家級專業咨詢機構,為先進成熟的農業技術應用與示范提供培訓和咨詢服務。
實地考察了養殖場與農田間的機車式施肥公司輸運服務流程;實地踏查地區管道式施肥服務公司操作流程,了解糞肥輸運時間周期、輸運半徑、田間施肥要求及合同條款等服務內容。

圖2 沼氣工程處理農業廢棄物技術考察
實地踏查當地一家大型集約化牧場,交流奶牛精細化養殖(圖3)、糞水處置處理及沼肥輸運服務做法;考察丹麥有機蔬菜種植基地(圖4),了解丹麥有機種養模式做法、技術要求及產品管理規定等內容。
丹麥為了減少畜禽養殖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包括源頭控制、過程減量和糞肥高效利用等方面。在源頭控制方面,動物飼料中嚴禁添加重金屬和包括銅、鋅等營養元素,獸藥抗生素使用管理報告制度,以確保畜禽糞肥安全還田;在過程減量方面,禽糞尿處置過程中最小化養分損失和最大化還田利用為根本準則,依次在畜禽圈舍、糞水貯存池、田間施肥3 個環節要求養殖場進行減排措施的應用,包括秸稈覆蓋、酸化、注射施肥等在內的控氨措施,并納入初始和定期考核的環評報告;在糞肥農田利用方面,要求糞肥必須在作物生長季節施用,不允許在秋季和冬季施用,實行養分平衡管理計劃,各個農場都需要創建肥料賬戶,對不同生產經營條件農場施行化肥配額制度,同時,為了減少糞肥施用過程中氨揮發,禁止液體糞肥噴施,鼓勵采用拖管條帶、酸化拖管、注射深施的方式進行利用。

圖3 丹麥奶牛場

圖4 丹麥有機蔬菜種植場
丹麥農業企業基本上都是依托SEGES和地方咨詢服務機構提供先進的技術服務和技術指導,SEGES為各個農業企業制定標準化的操作規范,對各個企業進行精細化管理培訓,農場主只招收專業技術員工。這些基礎條件支撐了丹麥農業生產企業高效的生產效率,在現場參觀的1 家千頭奶牛場全部工作人員只有9 個人,而且單頭奶牛日產奶量在30 千克以上,高生產效率和低勞動成本支出,保障了農業企業獲得較高的利潤。
基于丹麥多年來逐步形成的對糞肥田間利用、合理利用、精準高效利用的迫切需求下,誕生了多家智能化糞肥施用機械生產商,如Agrometer公司糞肥遠距離輸送系統和糞肥農田施用設備,Samson公司的施肥罐車和精準施肥系統等,這些先進的糞肥施用設施能夠保障丹麥各規模化養殖場貯存9 個月的糞污能夠在半個月內全部施用完成。
丹麥的農田通過30 多年的糞肥還田和科學的輪作制度,提高了土壤質量,具備了進行有機農業的生產條件,基于歐盟的有機農業補貼政策,現在丹麥有20%~30%農產品為有機農產品;此外丹麥大力支持發展可再生能源,鼓勵畜禽糞污進行厭氧發酵生產沼氣,產生的沼液再作為肥料進行農田利用,丹麥對沼氣進行后補貼政策,沼氣工程建設費用由企業自己投資建設,產生的沼氣通過發電和提純銷售以后就可以獲得補貼,但是要求沼氣工程每天處理的原料必須75%以上來自畜禽糞污才能獲得補貼。
在丹麥,地方農業咨詢服務體系(LMO)主要由農場主聯合成立和管理,并成為會員,每個會員都需要向咨詢機構提供費用,所有會員平等,它為會員農場提供全方面的咨詢服務(不包括林業、漁業和獸醫服務),相關從業人員具有技術、經濟和法律方面的經驗;而對LMO進行培訓和技術服務的是丹麥SEGES公司,該公司通過與大學、政府部門、商業機構、非政府組織緊密合作,將先進技術快速轉化,直接應用于農業生產中。SEGES屬于丹麥農業與食品委員會的下屬單位,是丹麥農業工業貿易組織的知識與創新中心,主要通過有償服務為農民提供各類專家咨詢服務,精細化管理軟件和其它相關產品;SEGES主要工作是確保地方咨詢顧問能夠為農民和農業發展提供世界一流的服務,以提高競爭力。SEGES服務領域包括:作物種植技術,動物福利、健康和育種,企業財務、稅收和法律,食品安全和食品質量,農業信息技術,生物能源,環境和資源保護,有機種植,建筑和工作環境以及農村發展等多個領域。
丹麥教育體系從幼兒到研究生都是免費教育,其中學生在完成了9 年初級教育之后,可以選擇基礎職業教育,或者繼續高中階段學習,再進行高等教育。在農業職業教育體系中,分為四級,其中第一層次是農民助理,學習時間為2年;第二層次為技術農民,可以選擇作物種植、畜牧或者農業設備操作工等,學習時間是1年5個月到1年11個月;第三層次為農民生產管理,再額外學習20 周;第四層次為農業經濟師,學習時間為40 周,4 個層級累計學習時間約為5 年,隨著等級的增加,學生人數也在減少,能夠拿到第四層次的學生只有四分之一左右。在這個職業教育過程中,基礎課程學習之后,學生可以和農場簽訂實習合同,農場主為實習學生薪水,隨著技術等級的不斷提高,學生獲得的薪水逐漸增加。在這種農業職業教育體系中,每個學生可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專業學習,以確保學有所用。
3.1 近30 年來丹麥乃至整個歐盟在農牧結合、種養平衡方面積聚了十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源于從基礎理念上將動物糞尿從廢棄物變為有價值的肥料,并兼顧種養全程中養分損失最小化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為根本出發點,在畜禽舍糞水收儲運、場區糞漿貯存、田間施肥方式等重要環節配套一系列環環相扣的疏堵措施,并逐步上升到可操作立法層面貫徹且逐年嚴苛,同時輔以市場化運作的農業技術咨詢與職業教育雙軌體系,為政策和技術落地保駕護航。2017年以來,黨和國家也十分重視畜禽糞污的資源化利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畜禽糞污處理利用的“兩個方向”,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見》,解決畜禽糞污環境污染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實現種養結合,但是如何科學還田,應學習丹麥的先進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并結合中國種養分離的現狀,以原農業部最新印發的《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測算技術指南》為指導,制定適合中國國情的不同尺度養分平衡管理計劃,并開展試點示范。
3.2 中國與歐洲國家國情不同,且地域廣闊,在養殖類型、清糞方式、種植結構、施肥習慣等諸多方面存在差別,人文理念、農民素質、管理體制、經濟基礎具有本質區別,切不可盲目照搬歐洲做法;而以丹麥為典型代表的北歐國家,其問題導向、頂層規劃、變廢為寶、分工明確、資源共享、簡約高效等理念做法值得借鑒;實現種養結合的前提是種植業生產的規模化和專業化,目前丹麥平均每個農場主擁有的耕地面積約70 公頃,建議在確保目前農民耕地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創新農業合作社和新型經營主體通過流轉農民土地進行規模化和專業化種植,以確保耕地可以長期使用,農場企業主才有意愿通過施用糞肥改良土壤,實現良性循環。
3.3 丹麥乃至歐盟多國的農民合作組織、合作社、農民協會等機構常年高效驅動產業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讓農民親歷養分利用、合理利用、最大化合理利用能獲得的直接收益和間接收益是推動農牧結合、種養平衡的重要前提,而能否推動此項工作順利實施除了多方聯動和堅持不懈,更重要的則取決于公信力,丹麥糞肥農田利用多通過第三方服務進行開展,這樣既能保證專業化,也能提高糞肥施用設備的利用效率,減少重復投資;提高糞肥種養結合比例的主要途徑是進行大田作物的糞肥農田利用,但是目前大田作物糞肥農田利用成本高,農民不愿意接受,建議開展糞肥農田利用第三方服務機構的試點示范,資助一批第三方糞肥服務企業,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資助其進行專業化的糞肥農田利用,進一步提高糞肥還田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