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普
摘要:在工業企業的生產過程中,會涉及到大量廢棄物與有害氣體的排放,對于這些廢氣和污染源一定要做好相應的排放監測工作,固定污染源的廢氣排放監測工作不僅僅關系到工業企業的發展,還會對工業生產建設設備所在地的土地以及空氣造成污染,對于當地生活人群健康狀況會產生惡劣的影響,所以在工業生產上,應該重視對于固定廢棄物和污染源的監測質量控制。從長遠角度去看,也會有利于構建文明綠色和諧的社會。實現人類發展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固定污染源;廢氣監測;質量控制
在對工業企業生產產生的固定污染源和廢氣監測工作中,監測人員主要工作就是通過對于固定污染排放源頭的有毒固體廢棄物和有毒有害氣體進行收集和檢驗分析,通過一系列的監測程序,對于有毒有害廢棄物和廢氣中的重大毒害污染源進行物質含量的分析,以此來確定污染物的排放濃度是否達標。并且在對廢棄物和廢氣監測之后,出具出一項科學準確的檢驗監測報告,并對監測數據進行可比性和完整性的排列,為環境管理人員和大氣監測人員提供相應的大氣質量評測數據支持。因此,加強固定污染源廢氣監測質量控制,提升環境保護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具體的固定污染源廢氣監測措施如下:
一、顆粒物采樣,明確顆粒物濃度
在對工業生產周圍的固定污染源廢氣進行顆粒物監測[1]時,首先應該通過監測儀的微型顆粒物處理器,根據各種的動態傳感其傳遞和監測到的參數,比如壓力值,靜態壓,大氣壓等的數據,計算出相應的煙霧氣體在空氣中的相對流速,在有毒氣體的流量方面應該進行等速監控,并且測量監測系統應該將傳感器測量到的有毒氣體的流量和相對流速和微型處理器得出的結果進行比對,并對相應控制系統的信號進行相應的優化和改進,并且合理調整在煙霧采集系統之中,抽氣泵的速率進行調整。使得有毒氣體實際流量和煙氣抽氣泵的運轉速度相適應。微型處理器,應該采取之前監測到氣體前溫度和一些相關數據進行測算,得出實際采集體積和標況采集體積的計算。根據煙氣采集系統采集到的煙塵等有毒物質重量和抽取采集到氣體的體積,計算出相關氣體的有毒有害顆粒物的準確濃度。
二、嚴格控制廢氣監測誤差
在對大氣污染管理時,要對固定污染源的廢氣排放進行監測,在監測[3]中首先會進行除塵采樣工作,在采集到氣體之中如果氣體的顆粒物和塵埃濃度較高時,就會影響到相關處理儀器,動態壓全壓波動幅度過大的現象發生,這樣就會使計算得出數據受采集時間段等采集設備運行狀態等因素干擾。同時會對等速的流量波動造成數值偏差,對于有毒害氣體跟蹤和監測的準確度會出現較為嚴重的錯誤。同時在對固定污染源和廢氣進行監測時,就會出現在廢氣監測之前的有害顆粒物和塵埃和監測之后有害顆粒物和塵埃在流量上有很大差別。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廢氣中顆粒物的出現。因此在進行廢氣監測工作時,應該在廢氣收集裝置之前加裝樣點除塵采集設備,同時和除塵之后樣點采集數據進行對比,減小可能會出現的廢氣監測誤差出現。
三、科學設置廢氣采集樣點
在對大氣環境監測以及一些工業化生產中,固定污染源有毒害氣體[2]進行監測時,必須要對固定污染源的現場環境進行充分了解,明確在固定污染源中,廢氣排放,是由哪種工業生產設備所造成的,對這些加工設備的工作流程和設備運行大致原理有一定了解,并且能夠準確識別在這些化學加工設備中,可能會出現的污染源的分類狀況,和生產設備性能以及在污染物方面,排放濃度指標等的參數有所掌握。在對固定污染源廢氣監測中,要調查廢氣所產生設備的生產工藝和流程,以及一些有害廢氣產生的工業企業,相關排污凈化裝置的凈化原理和凈化標準。同時要在現場勘查固定污染源廢氣排放監測中,確定廢氣排放物的分布與數量。同時對廢氣排放周邊環境以及廢氣在排放過程中的走向,以及廢氣排放煙筒高低進行確切的了解。從這些情況入手,制定廢氣的相關采集內容。對于廢氣采集位置的選擇和規劃上,應該首要考慮要素是垂直管段的距離,在這個布置工程中,要充分避開斷面以及彎道等的一些結構比較復雜的地方,同時在污染源勘察上,布置采樣點最好在閥門周圍,或者是彎頭以及管徑下方不小于標準倍數的直徑,并與上方管徑結構不小于三個單位的點上布置采集點。
四、結語
在工業化生產企業不斷發展工程中,隨著凈化設備科技手段不斷提高和改進過程之下,固定污染源的廢氣排放也逐漸呈現排放濃度隨著環保意識加強不斷降低,對于廢氣排放濃度方面也隨著凈化技術和流程的科學化和復雜化而降低,因此在目前廢氣排放監測工作中,應該加強對于監測人員對多種監測儀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和技術手段的應用,進一步完善廢氣排放監測工作流程,使工業化企業在排污方面達到一個環保新高度。
參考文獻:
[1]聶小杰.固定污染源廢氣監測工作質量控制的探討[J].科技與創新,2016(01):105+107.
[2]邢巍巍,王福偉,吳群,鄭琳.固定污染源廢氣監測的全過程質量控制[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5,40(05):134-135.
[3]賴威兆.固定污染源廢氣監測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19):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