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梅
摘 要:隨著近幾年國家教育部教學改革相關文件陸續頒布,創建信息化課堂,是時代發展之必須,教育發展之必要。以《病理學》“腫瘤”一章,第一節“腫瘤的大體形態與結構”為試驗內容,利用智慧職教、云課堂、微信、網絡資源庫等為輔助工具,構建信息化課堂,改革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效率,幫助學生獲得更豐富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形成充分勝任崗位工作需求的實際操作能力。
關鍵詞:信息化課堂 病理學 腫瘤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3(b)-0154-02
信息化講堂,是大范圍調整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多年來最常見的教師講授為主的形式轉變為將“學生為主體”設置為課堂核心宗旨,以網絡軟件資源和電子交互平板、手機等硬件資源為依托,使課堂知識以豐富、立體、多形態的方式呈現。為實踐信息化課堂的建設,選取《病理學》“腫瘤”一章,第一節“腫瘤的大體形態與結構”,進行了以下的教學改革與設計。
1 課前反饋(3min)
課前反饋包括三個部分:(1)學生對教師的評價;(2)學生對自己的評價;(3)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評價信息的采集主要來自于云課堂APP里的統計數據和班級微信群的學生討論內容,目的是為了幫助教師及時把握每位同學的預習復習完成情況、課堂知識把握程度和對前一次課堂的評價和感受。
傳統的課堂鮮少會涉及到學生對教師、對課堂效果的評價。在當下信息化大時代的前提下,憑借云課堂、智慧職教等優秀教學APP的技術支持,教師可以把握學生對每一次課堂的反饋,這些反饋包括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語言表達、知識講解、重難點分析等方面給出打分和文字評價。針對學生的反饋,教師又再做出相應的答復,使每次課堂都跟隨學生的提醒和建議做即時調整,這樣動態的課堂更能達到學生期待的最佳效果。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則包括:每位同學的預習時長、前一次課后測驗的成績、課后討論次數等,以上這些考核均借助云課堂、智慧職教等來完成,教師可第一手把握到每位同學的每個項目的完成度。
2 崗位對接學習目標(6min)
呈現規范化培訓要求的衛生部文件,介紹規陪的大致內容和要求,突出病理科規陪工作之一包括了腫瘤標本的取材協助和記錄,與本次課程內容密切相關。
邀請一位我校畢業且正在病理科參加規陪的畢業生,做3min簡短采訪。采訪內容包括,崗位工作的具體任務;他是如何為崗位工作做準備及練習操作;他認為課本知識對應于崗位工作的重要性有哪些。通過視頻播放,同學們馬上了解到本次課的學習內容是如何與未來的工作崗位對接,具體來說,腫瘤的大體形態與結構一節,是病理科規范化培訓的取材任務中,不可或缺的理論基礎。
由采訪視頻中畢業生對崗位工作的介紹,自然過渡到本次課的學習目標。知識目標:掌握腫瘤的概念、腫瘤的肉眼特點;能力目標:能正確取材腫瘤標本并詳細記錄標本信息;素質目標:取材過程具備準確、完整、真實、有責任心的職業精神。
3 探索新知(29min)
從同學們的預習討論中,提煉并總結,得出腫瘤的概念。同學們的預習任務分兩部分,一部分為云課堂中瀏覽新課內容,一部分為微信群中完成病例討論、病因查詢、病情分析和圖片上傳等任務。以本次課為例,教師在微信群中分享了“好萊塢女明星安吉麗娜朱莉母女三人與乳腺癌”的新聞,要求同學們參考此報道,結合自身的日常生活認知及自己對腫瘤的思考與疑問,在微信群中對腫瘤的致病因素、生長特點、遺傳特性等方面各抒己見,還可以上傳各自感興趣的腫瘤圖片和病例報道至微信群,全班共同分享和討論。
用本地新聞報道、本校附屬醫院的腫瘤圖片、同學們自己提供的病例圖片等,對腫瘤的大小、形狀、顏色、數目、質地等進行呈現和介紹。在講授之后,為檢驗同學們是否能準確定位病灶,可請同學在教師的手機上,將腫瘤的病灶范圍勾勒出,電子交互平板可即時顯示出該同學的操作,由全班共同觀看和評價。
課前,邀請一兩位同學到附屬醫院進行實體標本取材,并拍攝視頻。在課堂上播放兩段視頻,分別是同學未經教師指導的有缺失的操作過程,和經教師指導后的完整無誤的取材過程。經對比和講解,即大大增加了同學們的操作興趣,也確定讓大部分同學把握到腫瘤的大體形態結構特點,同時,還學會如何完整記錄腫瘤標本信息。
為鞏固腫瘤形態特點的理論知識,強調操作的正確與完整性,教師做現場示范。利用希沃電子交互平板的投屏功能,由一位同學充當助手拍攝教師的取材過程,同時,電子平板將實時播放,全班每一位同學都可以清晰地參觀教師的操作全程。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此新穎的教學模式吸引了每位同學,大家都投入高度的注意力去觀察“實況轉播”所呈現的教學內容,課堂氣氛進入高潮。
課前已準備數個“腫瘤”模型(橡皮泥制作),如畸胎瘤、子宮肌瘤、卵巢漿液性囊腺瘤等。將模型分發給各小組,要求小組成員依照教師示范,參考本次課課堂知識,完成腫瘤標本的取材與記錄。
播放市三甲醫院病理科規陪負責人的采訪視頻,該視頻是行業專家針對我班同學在附屬醫院的標本取材過程做出評價。行業專家的指導和肯定,即使被表揚的同學得到鼓勵,也使全班同學的士氣得到鼓舞,并對未來的規范化培訓工作充滿期待和信心。
4 課后小結(7min)
簡短總結,進一步強化腫瘤大體形態與結構的知識要點。
同學們在云課堂手機客戶端完成3min小測驗。3min后提交答案,同學們的測驗結果即可呈現在教師端,通過該結果可以統計同學們的當堂知識把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即時反應本次課的教學效果。
要求同學們完成云課堂APP里教師設置的預習任務及微信群里的分析討論任務,即鞏固本次課的理論知識,又為下一次的新知學習做足準備工作。每位同學的預習時長,及在微信群里參加討論的次數、所發表內容等將反映在教師的移動客戶端,是教師評測同學們平時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課,同學們均完成了預習任務(預習時長從5~30min不等),在班級微信群中有半數人上傳了各自查找到的腫瘤圖片,通過討論已初步形成腫瘤概念。經統計,學生通過云課堂的預習效果顯著。
5 結語
通過此次“腫瘤大體形態與結構”的信息化課堂試構建:對于教師,熟悉了各信息化手段的應用與練習,在使用各種軟件硬件為課程服務時更加熟練和如魚得水,使課堂的構建層次鮮明、形式多樣化、線上線下同步進行,加強了模擬崗位工作的訓練;對于學生,知識把握度和操作熟練度得到大幅度提升,初步形成可勝任未來職業崗位的知識理論體系和實際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
[1] 郭麗君,陳中.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學課堂生態:變革、問題與對策[J].現代大學教育,2017(6):101-107.
[2] 鐘曉流,宋述強.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3] 張玲麗.關于高職專業基礎課信息化課堂教學的思考[J].輕工科技,2014(10):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