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濤
【摘要】:美麗鄉村的建設逐年發展,其生態環境也隨著建設而改善,這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但在某些方面,譬如綠化上,部分鄉村執意模仿城市建設,而忽視了鄉村建設的特點,這樣造成的后果就是直接或間接破壞了生態環境,而且也給持續發展帶來了很多問題。本文就鄉村建設中出現的綠化問題提出建議,讓綠化與村民的利益一致,從而讓村民樂意綠化,主動投身于鄉村綠化的建設中去。
【關鍵詞】:美麗鄉村;鄉村建設;綠化模式
當今時代,黨中央提出了建設生態和諧美麗鄉村的理念。至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入了嶄新的歷史階段。而綠化鄉村則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內容。隨著國家的不斷投入,鄉村基建的不斷完善,在鄉村基層組織的關注下,現在鄉村的生態居住環境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同時也應該看到部分領導對于綠化方法的認識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對此,應本著持續發展的原則,向村民講清利害,爭取得到村民的理解與支持,這樣才能更快推進鄉村綠化建設。
1、 當前鄉村綠化存在的問題
1.1缺乏科學合理規劃
一些鄉村在推行綠化的過程中由于科學規劃的欠缺,加之存在有盲目攀比、急功近利等不良風氣,他們無視正常的生長發展規律,更有甚者強行仿照城市綠化的模式,將大樹移栽。這種方法雖然見效快,在短期內就可以看到成效,但根據多地的統計數據顯示,移栽的大樹成活率低,這表明了要想達到長期綠化的目的,勢必會花費大量的資金,即便移栽的樹木能夠存活,由于水土的原因又要求大量日常養護,這無形中又增加了投資。
1.2資金不足
鄉村綠化的資金投入較大,但相關扶持政策卻并不匹配,這樣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鄉村綠化資金鏈脆弱[1]。要想做好一個鄉村的綠化,至少需要百萬以上的投入,然而各級政府投資有限,村級的集體收入入不敷出,資金短缺。單個鄉村難以承擔綠化所需的大量資金,各級財政的投入有限,導致綠化難以為繼。
1.3綠化缺乏管理
部分較為富裕的鄉村可以承擔得起其綠化的費用,但在綠化的后續管理中卻不到位。栽種與管理的脫節,重載不重管的現象屢見不鮮,人為的破壞與不能及時處理的病蟲害導致作物的低成活率,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綠化效果差。
2、 推行鄉村綠化的措施
2.1堅持科學規劃
由于每個村莊地理環境不同,其自然條件也不同,而土生土長的植物則是最為適宜當地氣候也是最為適合當地綠化的植物種類[2]。當鄉村在綠化的時候盡可能地考慮使用當地的植物,在此基礎上選擇性地引進一些適合當地氣候的植物,在盡可能降低支出的情況下,又能體現地方特點,使得綠化更能融入到村民的生活中去。
2.1.1選擇合適的樹種
用于綠化鄉村街道、防護林等時,可用較為高大且成活的喬木,如法桐、國槐、白蠟、柳樹等。
用于綠化小區或農戶周邊時,可用較為低矮的灌木,如櫻花、海棠、木槿及金葉女貞、大葉黃楊等。
藤本植物,如爬山虎、常春藤、薔薇等可用于綠化農戶庭院院墻。
經濟作物,如桃、杏、梨等等可以種植在農戶庭院中,
2.1.2種植模式
在鄉村街道上種植適應性強、生長快且形態美的喬木,同時在喬木當中穿插以灌木,既顯出了層次感,又表現了村莊的干凈整潔。
在農戶周邊種植小型喬木、灌木與藤本植物,既能綠化鄉村,又給人以舒適的居住環境。
在農戶庭院中種植經濟作物,不僅發展了庭院經濟,增加村民收入,而且也推進了鄉村綠化。
2.2推行經濟作物代替綠化
作為鄉村,必然有其賴以生存的經濟作物存在。在長久的發展中,這些經濟作物適應了當地的氣候,在遵循這些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合理布置本地的作物分布,可以有效避免種間競爭,在保持美觀的同時為鄉村綠化節約了資金,而且維持了鄉村的生態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來物種的入侵,有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2.1主要綠化模式
主要包括鄉村外圍綠化、鄉村出入口綠化、道路綠化。
鄉村外圍綠化:是村民居住區與生產區之間的過渡區,起著防風沙、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等重要作用。
鄉村出入口綠化:是村民日常生活所經過的功能區,同時又可以體現鄉村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最好可以隨著季節變化,可以呈現出不同的景觀效果。
道路綠化:包括主干道與村民住宅之間的巷道。在搭配方面,主干道盡量做到統一,而巷道則可在與住宅相結合的情況下體現出其特色。
2.2.2主要作物選擇
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選取適宜在當地存活生長的作物,并搭配種植。通過對鄉村實際環境的調查,結合當地村民的意見,經過篩選后為當地推薦適宜的作物。
2.2.3綠化場地選擇
對于空閑場地,這些場地通常堆放有雜物。在清除雜物后進行種植,由于這些地塊比較肥沃,相對來講更適宜果蔬生長,而且日照時間長,種植經濟作物后能比較快的得到直觀經濟收入。
對于房屋之間的巷道,則以整潔為原則進行種植,加裝圍欄后可以明確分界,其中種植的作物也可以起到觀賞作用,一舉兩得。
對于已經存在的綠化帶,根據其實際管理情況來決定。如有管理不善,存在枯萎致死的情況,則可在整理土地后轉而種植經濟作物;而對于維護較好的路段,則予以保留,這樣搭配種植,可形成特殊的景觀。
結束語:
建設美麗鄉村和城市美化區別不大,二者目標是一致的,但在實際實行過程中,一味模仿的結果只能是邯鄲學步。與其大量引進,不如就地取材,采用具有鄉土氣息的作物,通過科學的規劃,布置出能夠體現當地文化的格局。鄉村綠化既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需要,也是保持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將社會效益、經濟與生態效益相統一,讓村民切實參與到鄉村的綠化中去,從而成為綠化的主導力量,保證鄉村的健康而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娟,譚軍.關于美麗鄉村建設中綠化模式的探討[J].綠色科技,2014(07):171-172.
[2]周裕寧. 農戶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研究[D].沈陽農業大學,2017.
[3]李建杰. 基于產業導向的美麗鄉村規劃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7.
[4]霍擁軍,趙武,王銀平.美麗鄉村建設中果蔬立體種植綠化模式的技術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8(05):726-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