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清遠市燕湖新城規劃建設,以宜居層次需求的理論思考新城規劃與建設的策略,提出新城的規劃選址需充分協調好新城與老城之間的關系,制定高標準的規劃和完整的規劃體系,在充分滿足群眾的基本需求同時,以生態、人本、宜居的理念,提前謀劃,創造出多層次的宜居需求空間。
【關鍵詞】:新城規劃;新城建設;宜居;策略
1、新城規劃建設存在的問題
新城顧名思義是有別于城市的老城區,是在城市老城區之外進行規劃建設的城市功能組團。在城市新區的規劃建設中,需要處理好新城與建城區的關系,避免出現新城規劃與建成區脫離問題。但在實際的新城規劃選址時又往往對“新”與“老”的問題重視不足,導致城市的基礎設施、城市功能脫離老城市,提高了建設成本,造成了職住分離,帶來新的交通壓力,減低了新城活力,提高了市民的生活成本,影響了人們更高宜居需求層次的實現。
新城規劃對未來預判不足。當前存在部分新城的規劃建設過于追求城市規模,依然以土地財政的思路來指導新城的規劃與建設,對城市的生態空間、未來城市的共享、智能、綠色低碳空間預留不足,不利于高層次的宜居需求實現。
具體新城建設時,對群眾的需求的回應不足,影響了新城的建設與實施。在新城的規劃建設中,肯定會面臨征拆問題,而要解決好征拆問題最關鍵的環節是滿足群眾的宜居需求,提供必要的住房以及生活保障,讓新城的建設成果享用于民。
2、宜居要義
宜居就是人的需求與居住環境的一種協調關系,是與人的層次需求相互對應,具有層次性。宜居的城市是功能完整的城市,是與城市建設能力和實際發展水平相匹配的城市,不在于高大上。新城的規劃建設需要充實完善城市功能,滿足不同人群、不同層次的需求,最終使得市民能夠享用宜居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交通環境以及休閑環境。因此新城的規劃建設目的就要讓城市更宜居,讓市民更多更豐富的人本需求得以滿足。
3、清遠市燕湖新區規劃建設的基本策略
2012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將清遠定為擴容提質試點市,為落實城市擴容提質的規劃建設要求,完善中心城區綜合服務功能,清遠市在市區中東部選址啟動燕湖新城規劃建設。燕湖新城北起松蘇嶺公園、南至大燕河、西起廣清大道、東至青攬海,總面積約45平方公里,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約28.7平方公里,人口規模約40萬人。規劃以面山環水的自然格局和嶺南水鄉的人文特色,引水入城,塑造山環水抱的湖城特色,形成水中有城、城中藏苑的特色空間。現在清遠市的燕湖新城規劃建設得到了多方面的高度評價,總結起來有以下因素:
3.1.高標準編制高層次、全覆蓋的規劃。新城以高標準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效能管理為目標,以低碳生態和海綿城市等理念,將建設成為市級城市中心。規劃以功能復合發展、高密度路網、高品質生態景觀等理念,著力培育城市服務功能,引入新型網絡市場、智能社區、智能交通、未來科技產業等創新模式,模擬細胞結構,采用組團式布局,形成“一軸,一帶,四心,九片區”的功能結構,致力打造清遠的總部經濟新城、智慧創新之城、生態宜居新城。同時規劃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打造運營效率、智能化的快速交通系統,通過有序組織城際軌道交通、 環狀高速路網及公交快速線網,構建內外順暢的城市交通,形成快速網絡化交通體系。新城推廣街區制,考慮復合、立體、連續的慢行交通體系,建設公交風景線,打造適宜的、健康的、人性化的生活方式。目前,已完成并正在落實總體規劃、城市設計、專項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等四個層次的城市規劃,基本實現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
3.2.依托老城建新城,處理好新城擴容和現有城區提升的關系。燕湖新城建址擇地緊鄰建成區,無縫連接。一個城市的擴容提質要取得成功,需要充分依托現有城區來拓展,與現有城區形成功能互補。如果離開現有城區另起爐灶來建設一個新城,新城區就沒有依托,也就很難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形成聚集能力。而且,新老城區功能不銜接,也造成投資的浪費。因此,在燕湖新城的選址上,充分考慮和現有城區的關系,緊鄰建成區,是現有城區的自然順延發展,有利于發揮現有城區功能,使新城建設事半功倍;同時通過新城建設,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疏解現有城區的人口、交通壓力,通過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補充現有城區功能不足,使新城和現有城區成為一個相互依托、相輔相成的整體。隨著新城文化、教育、醫療、商務、旅游等綜合服務功能提升,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能力將更強。
3.3.依托現有生態本底,構建生態新城。燕湖新城規劃范圍內山水特征較為突出,綠地水系資源豐富,現狀綠地面積82公頃,由北至南主要有松蘇嶺、南山嶺、燕南嶺自然生態山體;現狀水系面積741公頃,主要河流湖泊有北江、大燕河、青欖海和百嘉水庫等,村落中有魚塘湖泊。規劃充分挖掘新城的生態本底,利用現狀自然資源,疏通淤塞古河道,引水入城,構建“三橫四縱”生態網絡,串聯各功能組團,形成“藍道、綠道、慢行道”三道合一的城市休閑空間。
3.4.優先保障被拆遷群眾利益,讓利于民,增強群眾獲得感。一是制定惠民的補償安置政策。新城整個建設過程中,始終貫徹“城市建設讓老百姓受益”的人本理念,主動讓利于民,制定了群眾認可度高的補償安置政策。二是安置區建設充分尊重民意,優先滿足群眾需求。目前,燕湖新城建設的三個安置區在選址方面,都由群眾先提出選擇意向,在不違反總體規劃的前提下盡可能滿足群眾意愿,都是離周邊村民最近最好的地段,安置區周邊規劃配套齊全,學校、醫院、商場、市民休閑等公共場所完全可滿足日常生活需要。目前三個安置區已全部建成并交付村民使用,這樣新城的征拆工作才得有序推進,新城的規劃建設才可以按規劃如期實施。
結語
新城的規劃建設是城市發展的基本過程,是有規律可循。如何以人本的思想,因應不同層次的宜居需求,保障群眾基本利益基礎上,提高多樣的、智慧的城市空間以及推進新城的建設是新城規劃與建設值得繼續研究的課題。清遠市在新城的規劃建設的有益探索與實踐將為新城規劃建設提供經驗。
【參考文獻】:
[1] 李建軍,謝寶炫等. 宜居城市建設中就住宅區更新宜居評價體系構建[J].規劃師,2012(6).
[2] 姜志恒,劉維彬,秦宇楠. 城市新區建設的動力因素淺析[J].低溫建筑技術,2010(12).
[3]曾剛,張海暢,沈超.中小城市新區規劃建設策略初探[J].山西建筑.2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