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營企業的飛速發展,是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重要成果。時至今日,民營企業成為國民經濟中最活躍的一支力量,特別是在帶動就業方面起的作用不容小覷。然而,就民營企業本身來說,其所帶家族企業制度色彩仍未見消褪,而存在的產權不清、封閉等問題也讓其難以建立完善高效的現代企業制度,這是導致民營企業在勞動關系方面仍部分處于灰色地帶的根本性原因。現階段來說,積極的政策、有效的監管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從長遠來看,促進民營企業從自身出發的改革才是解決勞動關系隨意不規范的根本手段。
關鍵詞:民營企業 勞動關系 現狀 對策 改革
前言
長江三角地區涵蓋了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三個省一個直轄市,是中國第一大經濟區,也是我國勞動力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其具有的工業基礎雄厚、商品經濟發達、水陸交通方便等因素使得民間資本快速聚集,民營企業遍地開花。在這樣一個企業扎堆、勞動力扎堆且企業水平與勞動力水平參差不齊的地區,勞動關系的問題凸顯的愈發明顯,而這些現狀,正是反映我國勞動關系的縮影。
1.民營企業勞動關系現狀剖析
1.1 企業方與勞動者均未重視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是確立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權利與義務關系的協議。由用工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是對雙方權利的保障。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從事建筑業的農民工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最高,高達73.6%。
毫無疑問,用人單位是簽訂勞動合同的主導方,在建立勞動關系時,一些企業使用一些手段避免簽訂勞動合同甚至與勞動者簽訂有違公平的勞動合同,導致隨意解雇勞動者,侵犯勞動者權益的事情時有發生,而勞動者卻難以維權。
而勞動者不重視勞動合同的原因也有多個方面,一是一些外來務工者學歷水平低,法律意識淡薄,不知簽訂勞動合同對于自己的重大意義,在遭遇侵權才后悔莫及;二是受限于自身的能力水平,謀得一份工作已是不容易,即使企業不給簽訂勞動合同,也只能先保住飯碗;三是企業的故意引導,在合同中加入一些不公平的條款,而勞動者往往不會細看直接簽字,有些企業甚至以加工資等利益相誘,從而逃避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
1.2民營企業員工社會保險參與率低
民營企業往往存在規模小、利益至上、眼光狹窄等弱點。在很多民營企業主的眼里,為員工購買社會保險是一項額外的、不劃算的支出,能省則省。然而,到長江三角地區民營企業打工的務工者,從事高強度、高風險職業的農民工占了多數。企業主殊不知,在工傷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險未就位的條件下,農民工的工作是在用生命為籌碼,換取血汗錢。一旦意外發生,倒下的不僅僅是一個外來務工者,更是某個偏遠地區里一家人的生活與希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定,為職工繳費社保是企業的義務。但有些企業通過少報工資基數,可以少繳納一部分;還有一些企業每月多給員工一些錢,不與其簽訂勞同合同,即可避免社保費用的支出,而一些員工為了這點小利竟自愿接受企業的這種行為。
1.3拖欠工資等問題存在已久,但仍舊突出
在過去的十幾年里,欠薪維權等問題時不時登上報紙與新聞,說明這是一個存在已久但仍未得到有效解決的問題。
在長江三角地區,依托于發達的交通貿易,很多小作坊迅速完成資本積累,注冊成為公司,搖身一變,成為民營企業中的一員。以這種作坊轉型式企業為代表,這一類民營企業往往具有業務單一、資金鏈緊張、管理不規范、員工流動率大等特點,導致拖欠工資等問題頻發。
首先,“訂單式”經營模式意味著完成了訂單才有資金,有了資金才能給員工發工資,所以工期長、訂單交易失敗等等原因都會導致員工工資被拖欠;另一方面,很多崗位熟手往往比生手更具有效率,企業主為了留住經過培訓的更有效率的員工,防止做一段時間還未熟悉崗位拿了錢就走的現象,會選擇按季度發工資,或者規定做滿多久才能拿到工資,雖然這是違法的,但法律很難對其進行監管。
2.民營企業勞動關系改進對策
2.1勞動者與民營企業雙方法律意識均需加強
綜上所述,勞動關系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在于勞資雙方法律意識的欠缺。宣傳與教育力度的加強是強化雙方法律意識的最重要手段。
一方面,加強勞動者的法律意識,懂得法律是捍衛自身權利最重要的武器。首先,在入職前,與企業簽訂一份公平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勞動合同,可以很大程度上杜絕后續糾紛的發生;其次,當企業未按法律要求履行其義務時,如不為員工購買社會保險,要勇于發生,積極向相關部門反映,決不姑息;最為重要的,在自己的合法權益真正被侵犯時,要克服自身畏懼,用法律武器維權到底。
另一方面,加強民營企業家的法律意識,摒棄唯利是圖的經營目標,以長遠的眼光看待企業發展。對于違反法律、鉆法律空子的行為必須嚴懲。尊重員工,尊重法律,保持高度的法律自覺性。
2.2政府加強完善、規范勞動力市場
城鎮化的相關政策下,國家鼓勵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對相關制度的完善是保障這項工作順利完成的基礎。
首先,完善勞動力市場上供求雙方的競爭機制,對勞動者、用人單位的市場行為進行規范,避免性別、身份等用工歧視;其次,政府要加大建設勞動力市場的投入,用于勞動力資源網絡建設,大力增加長江三角地區私營企業勞動者的擇業機會,擴展勞動者的擇業空間;最后,建立高效、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擴大民營企業社會保障覆蓋面,也是規范勞動力市場必不可少的重頭戲。
2.3加強相關部門的執法力度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市場是調節經濟活動的主要手段,而政府不直接干預微觀經濟體,只能通過調節市場來調節經濟活動。而對于經濟活動中的勞動關系,單單依靠市場調節以及勞資雙方的自覺性來維持往往是不夠,此時便需要政府出面了。民營企業勞動關系的保障中所涉及到的部門包括勞動局、司法、經委、安全檢查等多個部門,各個部門都有各自的職能,同時又相互聯系,只有各個部門相互配合,相互監督,多頭管理,齊頭并進,才能實現對勞動關系的有效監管。
第一,建立一支高執行力并且具有相關知識的執法隊伍是必要的準備工作;其次,對違法行為(特別是民營企業方)要加大處罰力度,特別是涉及勞動安全事故、數額較大的經濟糾紛等,絕不可從輕處罰,而應使用法律的手段嚴懲;另外,在對于違法行為的處罰方式上,簡單的經濟處罰往往是不起作用的,必須依據法律作出相應的刑事處罰才能起到威懾作用,真正做到讓一切違法行為都付出代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多傾聽勞動者的聲音,當勞動者勇敢站出來舉報企業的違法行為時,相關部門不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當勞動者的權益被侵犯而求助于法律時,相關部門不能不管不顧,不能只顧“踢皮球”,而應設身處地為求助者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2.4從民營企業自身進行改革
民營企業勞動關系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要從民營企業自身內部出發。家族式經營的色彩、產權單一模糊、狹隘的追求當前利潤最大化都是現階段民營企業所存在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使勞動關系真正步入和諧。
第一,民營企業需要建立健全高效的現代化管理制度,樹立以人為本的經營管理思想,并且建立優秀和諧的企業文化,企業主要明確企業的利潤是靠勞動者的勞動創造的,而不是簡單靠剝削勞動者能獲得的,因此,尊重勞動者,為勞動者謀福利才是企業真正的“生財之道”;第二,讓員工參與管理,讓員工獲得股權,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更能舒緩勞動關系,有助于使勞動者與企業處于真正的平等地位;第三,改進生產模式,引進先進技術,以此克服資金鏈緊張、人才流失等問題,才能使拖欠工資等遺留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
小結
長江三角地區,作為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遍布的民營企業與扎堆的勞動力使該地區勞動關系成為全國的一個縮影。就如今來看,隨著經濟發展、國家相關政策的不斷出臺、相關法律的不斷完善,民營企業勞動關系較之以前,更加規范與和諧,這樣的進步值得肯定。
但現狀依然不容樂觀:企業與員工對勞動合同雙雙不重視、企業方一味追求利潤而剝削員工、遭遇拖欠工資等問題的維權之路仍然漫長。解決這些問題,外部需依靠政府普及法律常識、完善勞動力市場、實施有效監管,內部則需要民營企業改進自身的經營理念、生產模式。民營企業勞動關系的改善是一條漫長之路,同時也是一條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楊和清.勞動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北京出版社.2013
[3]鄧健,李玉梅.我國民營企業的員工關系協調策略探討[J].集團經濟研究,2007
[4]張宏書,吳懷濤.勞資共生[J].法制與社會,2007
[5]趙海平.寧波市私營企業勞動關系的現狀和對策分析.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6
作者簡介:
林玉書(1994-),女,民族:漢,籍貫:四川南充,當前職務:碩士研究生,學歷:碩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