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陽旋
摘 要 以2017年美國網絡新聞獎作品為例,從新聞信源、新聞內容和讀者互動參與等角度對網絡時代新聞報道的特點進行探析。
關鍵詞 網絡新聞報道;新聞信源;網絡新聞獎;新聞生產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1-0022-02
美國網絡新聞獎(Online Journalism Awards)始于2000年,是由奈特基金會、甘耐特基金會以及佛羅里達大學共同出資設立的一項專為表彰網絡新聞業優秀作品、機構的公益新聞獎項,是網絡媒體的最高獎項,有“網絡普利策”之稱[1]。對2017年美國網絡新聞獎獲獎和提名作品進行分析,發現網絡時代新聞報道的特點,即善用網絡渠道豐富信源;適當地為內容設計豐富的報道形式,或融合多形式,或寓內容于形式,同時注重內容的即時更新;增加新聞報道的互動性和服務性,變傳統的傳受關系為符合網絡時代特征的媒體與用戶的互動關系。
1 新聞信源
信源是一則新聞報道的起點,影響了報道從生產和反饋的整個過程。網絡時代,獲取信源的渠道被大大拓寬,除了網絡采訪和網絡資料搜集等常見方法,數據挖掘和讀者信源是網絡新聞報道發現和擴充信源的重要渠道。
1)數據挖掘。網絡的海量信息儲備和信息公開的社會環境為新聞工作者提供了機遇,善用數據處理技術對網絡信息進行挖掘和分析有助于豐富新聞報道的信源。亞特蘭大憲章報在制作《醫生與性侵》專題報道時,不僅有專業的新聞記者參與報道,還特意聘請技術記者使用Python技術對政府和相關機構網絡上的公開文件資料進行抓取,使用信息處理技術對所抓取的數據進行深層挖掘和分析,最終以詳實的證據揭露了著名的美國醫生性侵事件。First Look Media的調查性數據新聞《審判與恐怖》同樣是基于數據搜索整理的新聞報道,報道通過聯邦司法機構的案件管理系統、司法部新聞稿件和監獄管理局等搜集關于對恐怖分子起訴和量刑的信息,并建立公開數據庫。BBC則是基于對自己過往對敘利亞難民問題的調查報道的大數據,整理制作了《敘利亞之旅》的游戲。
2)讀者信源。網絡改變了傳統新聞報道傳者與受者之間的單向傳播關系,讀者可通過多種渠道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媒體工作者也可以從這些來自讀者的內容中獲取新聞信息。《路邊的奧秘》就是典型的例子,該報道中記者調查街邊撿到的照片背后的故事,通過網絡直播與觀眾實時互動,其中許多信息都是直接由讀者提供,報道在與讀者的協作中一步步推進,最終找到照片的原主人還原出照片背后的故事。《醫生與性侵》專題的首頁特意設置反饋專欄,一些讀者在看了報道后主動聯系報社,為報道提供新聞線索。網絡時代的新聞信息渠道更加多樣,根據自身的選題需要可選擇不同的信息渠道以為用戶呈現更好的新聞產品。實地采訪形成的文字或視頻、音頻容易給人以真實的情感體驗,讓人共情;從用戶處獲取信息不僅能豐富報道的內容,還可增加用戶參與度,實現深度交互;基于大數據挖掘的信息則顯著增加受眾的信任度。多種信源的出現給新聞記者更多選擇,好的新聞產品要求記者能根據選題的具體情況對信源做出合適選擇。
2 新聞內容
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在閱讀體驗上的差異較小,比如兩個報紙媒體相比較,受紙張這一固定介質的局限,兩者的閱讀體驗差別并不會很大。而進入網絡時代,技術發展使新聞內容的呈現更加深刻地影響著新聞報道的整體效果。因此新聞生產時應以新聞內容呈現為重要著力點,注重形式的組合設計和報道的時效性,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
1)融合多種媒體形式,豐富報道內容。傳統新聞報道受媒介形態的局限,大多只能以文字、圖片和視頻的其中一種或兩種進行報道。網絡新聞報道不僅實現了文字、圖片和視頻三種媒介的融合,還能創新地運用VR、直播等新技術進行報道。
《醫生與性侵》以文字為主,融入視頻、圖片、信息圖表等多種媒體形式。每章節文字內容后有一個短視頻,視頻是對文章內容的精簡,讓讀者可以在短短幾分鐘內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豐富了報道內容,也滿足了不同讀者的閱讀喜好。不同于在報紙、電視等的呈現,照片在網絡新聞報道中的有更多的操作空間,媒體大多為圖片設置了自主放大縮小、注釋、鏈接等功能,更有利于讀者查看。此外,網絡終端PC、手機、Pad等呈現效果明顯優于紙質媒體,為讀者提供更為優質的閱讀效果。
信息圖表是網絡新聞報道中常出現的內容形式,雖然近年來報紙、電視等媒體報道也越來越重視數據信息的可視化呈現,但網絡端仍占據著數據可視化的優勢地位。《審判與恐怖》全篇以數據為主,用柱狀圖、點圖等各式各樣的圖表展現內容,讀者可以根據自己需要設置圖表展示的數據信息,增加了報道交互性的同時,是一種引導讀者自主進行理性思考的策略。內容還可以以超鏈接的形式進行海量拓展。以《“點燃”敘利亞戰火的涂鴉兒童》為例,原文中關鍵人名被附上超鏈接,鏈接到該人物的具體介紹頁面。一方面可以增加了報道的容量,另一方面也可以為用戶閱讀體驗提供便利。
2)寓內容于形式,形式即內容。網絡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強烈的情緒沖擊、能喚起人共情的訴求意識成為報道吸引讀者的重要因素,因而情緒和訴求的傳遞將成為新聞報道的熱點。網絡端在這一領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可通過多種網絡新技術融內容于形式,通過形式的創新給讀者以直接的感官體驗。沉浸式報道是寓內容于形式的典型。沉浸式報道《監禁之后》使用VR技術制作全景視頻展現主人公肯尼·摩爾單獨監禁以及出獄后的真實經歷,使觀眾以主人公的視角經歷主人公的生活。強烈的感官沖擊易引起觀眾的共情,從而實現報道的情感訴求。《費盧杰之戰》同樣運用VR手段,記錄費盧杰之戰的戰時場景和戰后損失,觀眾甚至可以跟著記者的鏡頭進入ISIS組織關押戰俘的僅一人寬的小籠子,帶給人強烈的感官沖擊。《美墨邊境墻》專題是融內容于音頻形式,制作團隊運用自己設計的音頻制作程序將邊境墻的空間數據轉換成音樂,以音頻的形式代表邊界墻的存在和缺失,給人以聯想空間,高低起伏、抑揚頓挫的音樂自然地引發人的情感共鳴。BBC將過往報道的敘利亞難民資料整理成專門的數據庫,根據這些真實數據制作出模擬難民逃離敘利亞的游戲《敘利亞的旅程》。讀者在游戲中以敘難民的身份體驗敘難民出逃的真實情景,報道內容融入游戲本身,讓讀者在游戲的過程中與敘難民感同身受。
3)內容及時更新。網絡技術的發展讓新聞報道即時生產和發布成為可能,新聞媒體可通過直播、網頁實時更新等方式讓新聞報道能夠迅速地傳遞到讀者處,“新聞”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聞。《路邊的奧秘》通過直播進行實時報道,《醫生與性侵》特別設置“update(更新)”專區更新最新報道,《美國大選》實時更新大選投票情況都是旨在向其用戶提供最即使的新聞信息。
3 讀者互動參與
網絡時代,媒體與受眾之間的關系有了極大的變化,傳統的傳受關系要求轉變為新聞內容生產者和產品用戶之間的互動關系。提高用戶參與度應積極從用戶處獲取新聞信息,如前述《生活片段:路邊的奧秘》為代表的網絡新聞報道作品。網絡新聞報道可借助網絡的互動功能吸引用戶參與討論和分享,幾乎所有的新聞獎獲獎或提名作品都在頁面顯著位置設置有分享到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站的按鈕,并且有的報道還通過在社交網站發起互動話題、報道原文中設置分享鏈接等方式吸引用戶分享和討論。網絡新聞報道的互動性還體現在新聞產品的服務性上,《醫生與性侵》報道中特意為病人設置求助渠道,讓報道承載了更多的現實意義。
總的來說,網絡時代的新聞報道應樹立產品意識,通過從用戶處獲取新聞信息、增加用戶討論和分享、增加服務功能等方式使用戶參與互動,增強報道的互動性和服務性。
4 結束語
網絡時代,新聞報道的發展應以新聞信源為切入點,充分運用數據挖掘和讀者信源這兩座寶礦拓展新聞信源;以新聞內容的形式和時效為重要著力點,為讀者呈現內容豐富、即時的新聞報道;應以新聞報道互動性為突破口,增加讀者的互動參與。
參考文獻
[1]郭之恩.美國“網絡新聞獎”和它的第一個十五年[J].對外傳播,2014(9):49-50.
[2]范·哈克,米歇爾·帕克斯,曼紐爾·卡斯特,等.新聞業的未來:網絡新聞[J].國際新聞界,2013,35(1):53-66.
[3]美國網絡新聞獎(Online Journalism Awards),2017,https://awards.journalists.org/winners/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