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為
摘 要 微紀錄片為豐富和發展城市形象的表達與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微紀錄片容量小,適合其拍攝的主題可以多種多樣,在人物選擇相對平民化、城市場景真實再現的基礎上,實現城市文化形象的本真回歸。
關鍵詞 微紀錄片;城市形象;表達與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1-0133-02
微紀錄片以新媒體為平臺,借助多元化的傳播方式、多樣化的傳播內容等優勢進入觀眾視野,迎合了整個“微時代”的碎片化特點。微紀錄片容量并不大,一般不超過5分鐘,且對拍攝主題以及拍攝工具等均沒有明確限制,人們可以靈活運用包括手機、攝像機等在內的各種設備拍攝創作微紀錄片。尤其是通過選擇親民的選題內容,更加能夠拉近與受眾的距離。此外,微紀錄片因其制作周期短因而帶有明顯的時效特點,可以對城市中實時發生的熱點事件等進行精準捕捉,以有效吸引廣大受眾者。另外,城市形象也可在聲畫結合的視聽講述中傳播給大眾,使得大眾淡化對以往傳統商業廣告的排斥心理,從內心接受城市,凝聚城市的向心力。
1 微紀錄片中的城市形象表達
1)人物選擇具有城市性格。從內容上,微紀錄片大量展現普通人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展現不同職業、不同社會背景的人們的生活工作狀態和對夢想的追逐,關注草根階層的幸福與不幸。微紀錄片《在廣州生活的五個膠人》最能代表廣州精神的幾個年輕人,通過對他們生活的解讀,在DJ彭偉的旁白下,帶我們走進一個不一樣的廣州。將城市的記憶與人的生活做了一個記錄,片中對城市化的短暫記錄中,我們既看到“掃街元祖”李瑞然老人的采訪畫面又看到年輕人對城市記憶的追蹤行為,一來一回的影像穿梭中,窺視到廣州發展的一隅。微紀錄片《成都24小時》每部時長在3到5分鐘左右,其通過選取成都本地最具代表性的24名人物,以他們的視角向受眾展示了多樣化的程度。其人物選取除了當地名人與普通素人之外,還包括美食等其他能夠展現成都色彩和人文氣息的對象。此類短視頻在展現當地城市色彩、傳播正能量的過程中,不僅能吸引商業合作,更多的是通過他們的故事,展現了成都的城市形象魅力。百集微紀錄片《上海100》是上海紀實頻道自2015年起陸續推出的系列微紀錄片,該片每集6分鐘,記錄了在上海生活的100個人的100個夢想,通過用鮮活的、有意味、有質感的人物故事呈現出上海的城市生命、精神與氣質,提升城市形象,提煉城市之魂。該系列紀錄片推出后,在上海紀實頻道和《東方全紀錄》欄目陸續播出,并在央視網《中國夢紀錄片展播》中長期播映,贏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在這個系列中,編導們不再把目光投向遙遠的地方,或是具有異國情調的對象,而是關注在上海這座城市里生活工作的老百姓,著重記錄他們在上海屋檐下的真實生活圖景。該紀錄片在帶領觀眾一覽新、老上海風景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等內容之余,將歷史與現代相互聯系,用多樣化的視角向觀眾呈現出我國城市發展情況,使其能夠深入體會城市發展中的內在精神,明確其傳承路徑。
2)城市場景在微紀錄片中真實記錄。城市微紀錄片《天津衛》《再見天津》發布幾天時間播放量達到百萬,在后期剪輯方面,第一個場景是天津小吃“十八街麻花”轉接勞斯萊斯專賣店,畫面是一個“老傳統”與“新鮮事物”沖突的對比。另外拍人物的鏡頭轉接到城市風景的鏡頭上,兩個場景由一輛拉客的人力三輪車駛過解放橋,借助它來做轉場,這個作品是大多數觀眾第一次用這個視角去看自己的城市,無人機的航拍視角和延時鏡頭筆也帶給了人們前所未有過的視覺震撼,看到了不一樣的天津。微紀錄片《城市秘境》記錄重慶充滿人文氣息的“城市小景”,讓外地人了解重慶城的另一面。作品將鏡頭對準街角巷陌中人文氣息濃厚的“城市小景”,南山書院、交通茶館、喜馬拉雅藝術書店等地標都在視頻中有所呈現,以獨特的視角,唯美的鏡頭語言,講述了不一樣的重慶文化。
3)城市文化融入微紀錄片情節。蘭州市委宣傳部、市政府新聞辦主辦的城市創新推廣項目“微紀錄新蘭州”中的微紀錄片,分別在服裝以及音樂、舞蹈三方面選擇了三位資深老藝術家,在對敦煌舞進行詳細講解的同時,將原本靜態的敦煌壁畫活靈活現地展示在受眾者面前。經過各大新媒體平臺的宣傳播出,《復活在舞臺上的壁畫》迅速在網民之間引起熱議,其點擊觀看人數越來越多,人們紛紛在評論區和留言欄中表達了自身對藝術、對蘭州的贊美和熱愛之情。蘭州也成為二更視頻除北京和上海之外,第三個推出“更城市”項目的城市。自從2014年二更視頻播出關于杭州的微紀錄片以來,先后為廣大受眾者展示了諸多杭州從事職業各異的人的生活狀態,使得人們可以通過微紀錄片加深對杭州的認知。隨后,北京、上海等城市也紛紛效仿,制作出了關于所在城市的微紀錄片,并由此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品牌效應?!?2.TV》視頻欄目制作團隊拍攝的“深圳古村落微記錄”系列節目更是將目光投向深圳歷史文化價值巨大的古村落,如鶴藪古村、鳳凰古村、湖貝古村等。其背景是1992年至2012年20年間,深圳消失了1 000個村落,平均每個月消失4個。這個微紀錄片系列拍攝的目的就是要呼吁社會關注和保護這些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延續悠久的歷史文化脈絡。
社工題材微紀錄片《城市微光》,在網絡上首映,短短幾個小時內即有過千的轉發量。很多網友表示,通過影片,了解了社工這個平凡而不易的工作?!皷|莞社工,越來越多這些熟悉而親切的面孔出現在我們身邊。他們無處不在,如一縷縷城市微光,微小而溫暖,照亮了城市的角落,照亮了人心。”通過社工服務對象的細節故事,表現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其溫柔、充滿細節和生活感的鏡頭。在16分鐘的影片里,所有畫面都是幾位社工日常的工作場景和生活畫面,雖不是轟轟烈烈,卻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紀錄片更適合展現社工群體的特性,而微紀錄片更貼近網絡傳播的特性。影片不拔高、不神化、不科普、不說教;把作品定位為短小精悍、節奏明快、以真人真事呈現的微紀錄片。
2 城市形象微紀錄片的媒介傳播
傳播渠道多樣化,互動性強,微平臺觸手可及。隨著眼下我國各路新興媒介的相繼涌現,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因其具有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內容豐富等諸多優勢而受到了網民們的廣泛歡迎。微紀錄片也借助新媒體的“東風”得以進一步擴大自身的傳播范圍,提高其影響力。使得包括學生、白領、工人等各受眾群體均可以通過利用互聯網觀看甚至加入到微紀錄片的制作當中,受此影響,城市形象傳播出現了新格局。通過依托各種各樣的新媒體平臺,受眾者在觀看和制作微紀錄片時可以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且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需要隨時隨地下載、轉發微紀錄片,并上傳自己的看法與意見,通過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強大交互性,在傳播城市形象的同時,也可以及時對大眾反饋進行搜集整理,從而實現原本城市形象的單向傳播向雙向傳播的轉變①。就像微博、微信拍攝的短視頻,微紀錄片的發展更加簡短、內容的質量更高、目標更加明確。在新媒體時代,微紀錄片變得大眾化,不再像以前那么“高高在上”。也就是說,觀眾不僅在電視上可以看到微紀錄片,在微信、在微博、網頁上都可以看到。以陳可辛導演的《三分鐘》為例,其以iPhone X為拍攝工具、以火車??咳昼姙闀r間軸、以女列車員與兒子的見面為情感線索引發了大家在線上線下的討論。該片是典型的新媒體傳播,通過微信朋友圈的轉發,到達每一個人的手機上,引起了大家的思考與互動。
目前很多城市的門戶網站、BBS等都有城市形象微紀錄片的投放,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城市形象的傳播力。多地旅游部門也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積極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開設官方公眾號并吸引大量粉絲關注,通過直接將已經制作好的城市形象微紀錄片投放在微博和微信上,依靠粉絲的力量進行免費的推廣、宣傳,其互動性、趣味性都有所提升,并且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在將新媒體平臺與城市形象微紀錄片進行有機整合下,可以通過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的優勢作用,突破城市形象微紀錄片在制作和播放中的時空限制,進一步擴大和提高其傳播面與影響力。
3 結束語
由于微紀錄片的誕生是紀錄片與新媒體產生的化學反應,所以其本身帶有新媒體屬性。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時間碎片化,審美快餐化的時代,掌握微紀錄片的特點,拓展微紀錄片的傳播渠道,積極地進行城市形象傳播,使得每個城市在發展中保持自身個性,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傳遞給社會大眾的城市形象具有獨特性、唯一性,才能避免被埋沒在千篇一律的城市海洋中。
注釋
①麥克盧漢:《理解媒介》,第33頁。
參考文獻
[1]倪祥保.新媒體時代紀錄片形態的創新發展[J].現代傳播,2017(8):103-106.
[2]陳文華.微電影對城市形象的表達與傳播[J].新聞知識,2017(5):53-56.
[3]明杰道爾吉.新媒體時代中國紀錄片發展現狀探析[J].視聽,2015(5):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