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建勛
摘 要 短視頻作為互聯網媒體生產和投資的重要風口,吸引了大批電視專業人才的加入和資本巨擘的加持。面對短視頻制作日益專業化的境況,電視民生新聞要堅守新聞專業主義,堅持融媒體新聞的發展方向,加強新聞輿論引導,向短視頻的發展學習取經,積極探求短視頻風口下電視新聞內容的生產策略。
關鍵詞 短視頻;民生新聞;內容生產;融媒體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1-0128-02
當下是短視頻發展的美好年代,也是電視視頻生產思維轉型的最佳契機。受眾的視線從過去的“客廳中心”轉移到移動的“小屏”,電視從傳播媒介的頭號馬車,逐漸沒落為傳統媒體,傳播渠道和內容生產都受到新媒體的擠壓。在過去,電視民生新聞欄目是短視頻最大的提供商,自2016年短視頻出現后,電視民生新聞不得不面對觀眾流失和平臺影響力下降的局面。短視頻的內容不僅囊括了電視民生新聞中的所有類型,還有幽默搞怪、時尚潮流等影像內容,在大平臺、大數據和大資本的支持下愈加強盛。短視頻作為互聯網的投資風口內容生產的重要方式,帶給融媒介全新的傳播樣態,也帶給用戶特殊的體驗。面對短視頻的阻擊,走在發展疲乏期的民生新聞可以抓住短視頻風口,擺正發展姿態,調整發展策略,實現彎道超車。
1 堅守新聞專業主義,打造專業視頻生產團隊
電視民生新聞是國內新聞改革的果實,從誕生之初就適應了國內受眾的特殊需求,從《南京零距離》《民生直通車》《第一時間》《今日關注》到《新聞夜航》等,這些名不見經傳的本土民生節目的播出體量幾乎占據新聞節目的七八成。電視民生新聞在20年的發展歷程中,以成熟的節目形態和規范的運作模式,成為省級電視臺和地面電視頻道新聞節目的中流砥柱。但在民生節目惡性競爭、新媒體沖擊的發展環境下略顯疲態,傳統收視資源和地域影響力被網絡媒體稀釋,陷入收視率下降、市場份額縮小的困境。
然而,電視民生新聞占據的市場份額在逐漸縮小,短視頻內容中涉及到民生新聞的依然依賴于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內容輸送。相較于短視頻平臺內容的良莠不齊、版權不明晰,電視新聞具有專業的新聞采編團隊,是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守新聞專業主義、剔除互聯網傳播負面影響的重要內容。在短視頻平臺中,來自電視民生新聞的內容普遍適合頭部內容和深度內容。而這些優質內容離不開電視臺專業的新聞采編團隊。優秀的短視頻生產團隊具備與電視臺新聞采編團隊相吻合的結構組成,如澎湃新聞的短視頻都是專業的新聞工作者。電視民生新聞可以把采編團隊打造成專業的視頻生產團隊,把握好新媒體多渠道傳播的方法和技巧,把節目內容拆分為短視頻分發在今日頭條、騰訊視頻等流量平臺。
2 堅守電視新聞的深度優勢,學習分眾、開放的互聯網思維
相較于電視的大眾化、線性播出思維和傳播理念,互聯網是分眾化、非線性播出思維和傳播理念,電視內容是一對多、單向互動的內容傳播和反饋形式,而互聯網是多對多、雙向互動的內容傳播和反饋形式,這也市場環境下新媒體快速發展、大有碾壓電視媒體之勢的原因之一。在多屏互動已成常態的媒介環境下,多屏觀看是受眾的收視習慣。電視媒體要把握契機,將傳統電視的大眾化、線性播出與互聯網的分眾化、開放垂直式內容生產和投放理念相結合,在線上(電視直播)精耕深度新聞,在線下注重用戶的個性需求,增加趣味性內容、分眾化的內容以及網民喜聞樂見的話題營銷的互動形式。
在各大主流電視媒體收益下滑、地面民生新聞收視率下滑的事實環境下,曾經輝煌一時的民生新聞面臨著一次從內容制作到傳播思維轉型的大改革。上海SMG新聞綜合頻道老牌民生欄目節目《新聞坊》已開播17年,在各都市類電視媒體紛紛壓縮減少民生欄目讓位于地面小綜藝、地推活動視頻化呈現的時候,《新聞坊》今年節目改革卻延長了節目時長,這對一檔已進入收視疲態的老牌民生節目來說是非常大的考驗,但改版后節目收視卻有20%的提升,節目網絡影響力和公眾號粉絲量大幅提升。他們自己總結改版的成功取決于理念升級:新版節目摒棄了傳統視頻集合節目從“硬”到“軟”的編排方式,提出了“生命體”編排,即有“呼吸跌宕”和“起承轉合”,形成資訊“包裹”話題、服務“搭載”幫忙的整體理念。節目讓“市民記者”成為社會新聞的線索提供者和事件報道者,相當于觀眾拍攝制作短視頻進入電視平臺,讓觀眾的發現產生了價值,契合了短視頻的發表形態。每天一個全城最熱話題由市民根據欄目每天發布的候選清單投票選出,改變了原有電視單向播出模式為互動播出模式;獨立團隊營銷的微信公眾平臺為欄目編排隨輿情而動提供了可能,在1個月時間內真實信息注冊的粉絲量一舉突破10萬。
3 依靠電視媒體公信力和受眾資源,創建新媒體單元
電視新聞深耕受眾市場幾十年,在媒體公信力、輿論引導力和社會影響力方面是新媒體不能比擬的。電視民生新聞為何不能依靠原有的品牌價值、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再造新媒體單元?將原有的電視觀眾轉移到新媒體上來,把電視觀眾轉化為忠實用戶?
每一檔民生節目都有本土特色的深深烙印,南京的《南京零距離》、哈爾濱的《新聞夜航》、沈陽的《新北方》等,都是在耕耘本土新聞多年后樹立起的強勢品牌。依靠民生節目的品牌力量和專業的內容生產團隊,打造一個與電視節目平行發展、交叉互動的新媒體單元,是傳統電視融入互聯網風口的有效途徑。例如,遼寧電視臺都市頻道的民生欄目《新北方》開設了同名微信公眾號,用于節目內容的短視頻分發和用戶互動,影響力已名列全國前列。黑龍江電視臺都市頻道的《新聞夜航》開設同名微信公眾號,是全國最有影響力的新聞公眾號之一,其粉絲數量和影響力僅次于央視新聞和央視財經。截至2017年7月,公號粉絲已突破138萬,活躍粉絲100萬以上,上半年廣告創收130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00%。曾創造24小時內單條視頻132萬的點擊總量、單月118篇文章10萬+閱讀量的紀錄。其他民生新聞的公號,在對接今日頭條、騰訊媒體平臺、梨視頻等短視頻平臺后,通過流量分成也獲得不錯的收益和品牌影響力。
4 利用短視頻的優質內容,實現新媒體內容向傳統媒體平臺的反向輸出
短視頻平臺依靠UGC模式,每日海量更新短視頻內容。電視民生新聞可以率先出擊,果斷采購和買斷有價值、有深度的新聞素材,制作為電視節目內容后,再以短視頻的形式分發給各大新聞新媒體和短視頻平臺,獲取流量分成和版權聲明。
新媒體啟示電視民生節目進行創新改版,提升觀眾體驗。比如央視的《生活圈》是少有的衛視民生節目,創作理念新潮,將微信朋友圈理念融入到欄目升級中,融合多種創新互動方式和呈現手段。比如線上多個“群”的視頻互動、同類短視頻集合、動畫視頻的頻繁使用、舞蹈健身系列視頻的播出、頭部網絡視頻的實地、權威性采訪、演播室里的“人機對話”等,整個欄目兼具高度開放性、互動性、新聞性、服務性,搭建真實的“生活圈圈友群”網絡平臺,實現了手機屏“朋友圈”向電視屏“朋友圈”的平移。
新媒體和傳統電視媒體各有優勢,可以互相合作、取長補短。傳統電視媒體的視頻播出需要特定的采集、編輯、發布機制和制作費用,傳播速度較慢,而網絡媒體視頻傳播時間快、內容新、制作成本低。電視媒體起步早,但一直未能與普通大眾實現即時有效的互動,網絡平臺卻能對內容進行即時互動、即時反饋,電視媒體工作者要不斷改革傳統的傳播機制,節省資源,有效整合資訊的利用率,提高傳播的時效性。因此,在新媒介的生態環境中,電視民生欄目要使多樣化的新媒體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拓寬受眾群體,根據不同受眾群體的特點對不同的信息內容進行一定的規劃,在傳播方式上進行相應的改善,由傳統的公眾信息傳播方式向分眾信息傳播方式轉變。
參考文獻
[1]閆偉.新媒介生態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文化傳播路徑探析[J]. 新媒體研究,2016(3):17-18.
[2]張妍妍.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品牌化策略研究——以江西電視臺《都市現場》為研究對象[J].新媒體研究,2017(8):175-176.
[3]徐滔.新媒體短視頻沖擊下電視民生新聞的應對措施[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7(5):99-103.
[4]周勇.淺析電視民生新聞如何應對新媒體短視頻的沖擊[J].新聞研究導刊,2018(4):200.
[5]王曉紅,任垚媞.我國短視頻生產的新特征與新問題[J].新聞戰線,2016(17):72-75.
[6]仙托·艾英戈,唐納德·金德.至關重要的新聞電視與美國民意[M].劉海龍,譯.新華出版社,20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