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曄
摘 要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分眾化、交互性和融合性的特征,其所構建的“擬態環境”具有監測功能去權力化、內容碎片化、交流自由化等特點,使受眾信息接收的自由度提高,也讓受眾人際傳播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文章從人際交往的空間關系、人際關系距離和日常交往“媒介化”三個方面來研究擬態環境下人際傳播的現實生成意義,從而為轉型媒體的傳播效果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 擬態環境;現實環境;人際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1-0138-02
隨著新媒體傳播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信息在網絡社區內部的傳播異常迅速和活躍,人們在移動設備上實現信息的交互傳播已成為常態。建于現實基礎之上的各類網絡社區使人們之間的關系高度關聯化,且網絡社區人際關系的建立可以通過擬態網絡將趣味相投的人聚集到一起,淡化了現實空間距離,從而使得人際傳播的效果更為突出,更有助于擬態環境的建立。
1 人際交往的虛擬空間關系互動
在新媒體環境下,人際交往的現實空間被弱化,虛擬的網絡關系空間動態則顯得愈加頻繁且成為人與人實現交往的關鍵性要素。
社會心理學家舒茨曾提出,人際交往就是滿足人們尋求參與、控制和情感的需求,這3種人際需要決定了個體在不同的社交圈中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其中參與是第一位的,參與需求是推動我們去建立某種關系的核心。
而虛擬的網絡空間關系的確立,正是契合了受眾的交往需求,這種虛擬的關系空間使得人際傳播得以重新建立和反饋。在擬態環境營造的人際交往形態中,物理空間并不等同于關系空間,物理空間的遠近并不能代表關系空間的親疏。受眾對關系網絡的維護不再只是基于血緣或地緣的基礎上,而是尋求具有相同愛好、觀念和精神需求的趣緣社交群,通過信息的自由流通來實現虛擬網絡空間的人與人的交流。媒介營造的信息空間消解了以物理空間為中心的社交圈,形成一個立體化的、多維度的、復雜的人際傳播空間,越來越多的受眾都處在關系空間的中心,“關系既是傳播的渠道,又是傳播的動力。”[1]
新媒體下的人際傳播更是將受眾的社交圈延伸到了網絡上,將現實的社交圈也通過網絡來虛擬化,這樣既促進了人際關系的穩固和發展,也將網絡上產生的新型社交圈延伸到現實生活而形成一個新的交際圈,進一步構建了一張現實和虛擬相結合的多維度人際關系網。
人際傳播的精神表征是以想象為基礎的互動,受眾對某種事物的認知會影響想象互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受眾通過想象間接地體驗了與他人交往的場景。原本虛擬的想象互動在新型的媒介環境中,演變成為一種意識上的“真實”互動,擬態環境中的交往互動羽化了對想象互動與真實互動的界限,想象互動成為真實互動行為模式的依據,真實互動則影響想象互動的互動機制和想象范圍。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具有現實和虛擬的雙重身份,人際傳播因此也具有真實性和虛擬性相統一的特點。在虛擬環境中,人際傳播所需要的聲音、動作等外在符號的作用被弱化,交往所需的時間、地點等場景的影響也基本消失,這使得交往雙方在互動表達上更加自由。
2 對人際關系距離的自我調適
從人際傳播實踐來看,“強人際傳播關系不僅體現為投射在現實關系中的親密度,還體現在個體對人際關系親密度與距離的自我控制和調適。” [2]虛擬環境的社交圈可通過社群的劃分為受眾參與提供參考,受眾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尋找其所需的社群,將工作、生活、娛樂以不同的社群參與加以區別。虛擬人際傳播的程度也會影響現實關系,其社交的功能與特點決定了它比現實交往更為靈活有效,更為多樣化。它既有現實強關系的表現,也有趣緣社群的弱關系的表現,且這種強弱關系是可以互換的。個體在參與中尋求共性,消解各種負面情緒。這種情況很難在現實關系中看到并被體驗,在擬態環境里,基于對人際交往最深的體驗與理解而出發,問題可以被輕松消解。
在擬態環境營造的虛擬場景中,一方面人們交流的過程總會進行相應地自我表露,且有強烈的“本我”意識。在人際傳播中,受眾塑造真實“本我”的可能性得到提升,這個“本我”超越了文化背景、身份地位等現實的界限,使得“本我”在現實社會交往中沒有表達出來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現,從而實現理想中的自我;另一方面受眾具有自我調節適應環境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在不同場景中扮演自己應有的角色,在不同的角色中表達的游刃有余。在交往場景中,交往對象是有共同興趣愛好的虛擬社群成員或者是有地緣關系的親朋好友,無論是運用文字、音頻還是視頻交流,都是建立在交流雙方擁有共同的話題或者相似的經歷,這種溝通提高了人際傳播效率,也提升了人際傳播效果。
3 人際傳播常態交往的媒介化
有學者指出,新媒介視閾下的新聞傳播效果研究,人們更偏向于肯定媒介技術所帶來的影響力,但海德格爾說,技術不只是手段,更是一種人與世界形成關系的構造方式。在技術的視野里,一切事物都只是材料,都縮減為某種可以滿足人類需要的功能。麥克盧漢也強調,媒介即訊息,媒介作為一種“訊息”,在改變人的思維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從媒介技術變革的角度去考察媒介、傳播與人們的行為,更能呈現媒介自身與形式和內容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
以自媒體為代表的新媒介對人際關系的影響,不僅映射出媒介與人的某種新型多元化的互聯關系,也能反映出一種變化趨勢,即人際交往的方式從接觸式正在向媒介化轉變。在這種變化之中,媒介已經成為人們日常交往的普遍方式,連接了人們或遠或近的社交圈,且交往的內容不僅包括現面對面交往的內容,也包括人們在媒介交往中所生產的內容。
新媒體技術的普及,媒體將內容轉移到各移動終端上,使人們的社會交往環境因信息交互而變得愈加復雜。可見,個體將成為網絡社會的一個接收端口,將接收的信息經過自我傳播再向外傳播出去,成為信息傳播的“介質”。信息通過新媒介的反復傳播之后,使其越來越符合受眾的個性化需求,進而使媒介具有了受眾所需要的某種屬性。信息通過媒介輸出至受眾,再由受眾再加工后返流至媒介,從而形成媒介內容不斷更新且更符合受眾需求的良性循環。
媒介環境和現實環境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使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成為人際交往的重要載體。人際關系是人與人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關系,既包括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形成的所有的關系,也包括各種自然形成的“親屬”關系。在自媒體平臺中,受眾可以根據交往對象的不同來使用“群”功能對個人交往空間進行分類,以此建立起個人與不同性質交際圈之間的聯系。在此過程中,人際交往的自主選擇性增強,個人可以自由地賦予交往空間獨特的個性化標簽。“在社交圈子的等級體系中,每個社交圈子的相對地位都有著非常明確的形象。處在同一個層次的圈子之間,交往是沒有障礙的,每個個體都會迅速被接受,規矩都是現成的,誰也不會尷尬。” [3]作為網絡媒體的使用者和信息接受者,由于其自身“客我”的復雜性與社會環境的多變性,加之對網絡媒體的使用具有自主選擇性,所以人際傳播的空間結構具有不穩定性。因此,借助于新媒體人際傳播擴大了人際交往的范圍,使得擬態環境更容易形成和擴散,促進了擬態環境的環境化。
因此,社會信息技術的變革不僅影響著人們信息接收的方式,更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以此推動整個社會的變革。由于信息傳播具有多維度性和延展性,媒介形式的變革對現實環境的再造更加廣泛而且徹底,這不僅體現在對原有社會環境宏觀表象的改變,還體現在對社會環境微觀細節的調整。無論是現實環境還是擬態環境,都會受到媒介發展的影響,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只有冷靜地思索新媒體的信息呈現方式和其以之為基礎的現實環境,才能更好地對當下環境進行規整。
參考文獻
[1]張學標,歐健.從關系空間構建解讀微信的人際傳播[J].新聞與寫作,2014(8):35-37.
[2]張莉,毛穎輝.微信:人際傳播的再建構與可能性[J].新聞與寫作,2016(2):97-99.
[3]李普曼.公眾輿論[M].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