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漪
摘 要 以短視頻的發展為例,探析手機媒體在短視頻傳播過程中的社交、技術、經濟屬性,以此來分析手機媒體的傳播功能,并對其發展趨勢做出相應的判斷。
關鍵詞 短視頻;手機媒體;傳播功能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1-0030-02
短視頻最初是由國外引進的一個概念,剛開始傳入到國內的時候,短視頻內容的生產者還只是將自己拍攝的視頻,上傳到一些專營的視頻網站,進行和他人的交流與互動。后來短視頻開始自成氣候,不僅涉及主體實現了平民與官方的全覆蓋,就其傳播力而言,由于4G技術帶來的流量全國覆蓋,實現了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拍攝或者觀看短視頻,技術的平民化帶來受眾話語權的勃興,這使得短視頻已成為當下不得不重視的一個環節。手機媒體的及時性、便攜性、極強的普適性等特點都為短視頻的提高覆蓋率,起到了作用。因此,本文以短視頻為例探析手機媒體的傳播功能及發展趨勢。
1 解讀短視頻
關于短視頻的定義,一直有很多的說法。本文選取的定義來自于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在2017年針對短視頻行業近幾年發展脈絡所做的報告。在這份《2017短視頻行業大數據洞察》報告中,將短視頻定義為“視頻長度不超過15分鐘,主要依托于移動智能終端實現快速拍攝和美化編輯,可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實時分享和無縫對接的一種新型視頻形式。它融合了文字、語音和視頻,可以更加直觀、立體的滿足用戶的表達、溝通需求,滿足人們之間展示及分享的訴求。”[1]根據定義可以總結出短視頻的特點。
首先,是時長的短暫性。
其次,短視頻的制作終端主要是移動智能終端,這一特性保證了短視頻行業的最低的準入門檻,無論是專業機構還是普通大眾,都可以參與到這場短視頻的狂歡之中。
再次,短視頻實時分享和無縫對接的方式,保證了隨時隨地全球化傳播。
最后,從短視頻的視頻特性來看,由于各種短視頻App的迭代升級,在創造視頻文本的同時,已經完成了編輯加工和美化的過程,進一步提升視頻質量。
2 手機媒體的傳播功能在短視頻上的應用
1)社交方面:實現虛擬的身體在場。以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為例,在它的頁面中提供給用戶以隨時隨地點擊觀看的端口,并且通過用戶與用戶之間、用戶與視頻生產之間的互動交流,建立起一個依托于手機媒體的虛擬社區,在這個社區里面,用戶通過用戶名實現自我個體在虛擬空間里的登錄。在這種手機營造的虛擬場里,現實生活中因為階層、性別、權力所分割的不同等級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彼此之間毫無障礙的交流,一定情況這種交流會帶來彼此對共同價值觀的認同,通過語言、表情包等符號來授予意義,各人在這個空間內享受充分的自由,身體的在場感也更加強烈。
2)技術方面:技術賦權帶來的UGC和PGC之間的博弈。在互聯網沒有興起的初期,傳播權力只能掌握在媒體機構和少數階層的受眾,這一時期的傳播方式是上到下的。但是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原本稀缺的傳播權力得以下放,技術賦權帶來的是人人都是傳播者的局面。因此,在各種短視頻App上,除了有能夠瞬時吸納大量粉絲的意見領袖,還有大量的普通受眾。他們在借助手機媒體的技術性來傳達自身的情緒,并且積極參與各種話題的構建。同時手機媒體的技術功能,給予每位受眾以更多的自主權,相比于通過傳統媒體構建的大V,他們更能夠依賴于自己的喜好來構建新的意見領袖,各種的快手紅人就是受眾自主選擇的結果,從而具備和專業生產內容者之間的博弈與對抗。
3)經濟方面:構建資本流動的平臺。如今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發展,使得手機媒體完全成為線上交易的場所。手機作為單純的通訊工具的時候,用戶的消費支出只要用于話費、短信通訊費等基礎費用,但是當手機變成一種媒體,開始上網的時候,由此產生的流量費用,成為用戶又一消費支出。剛開始手機媒體上的訊息以圖文為主,隨著上網功能的不斷開發,動畫、視頻等多媒體的表現成為手機媒體的功能延伸,在這過程中為了提升手機性能而要不斷升級的流量套餐,就成為通訊公司吸納資本的一種方式。“以中國移動為例,推出每月20元/150MB的2G/3G網絡的流量包大約也就夠看不足60分鐘的在線視頻,如果超出套餐外則按1元/MB。”[2]短視頻雖然耗時短,更容易被人忽略其積少成多所帶來的龐大的流量支出。
除此之外,如今的短視頻App早已拋棄了原本供受眾消遣娛樂的目的,變成了一個多方吸納資金的平臺。不僅僅是短視頻的技術提供商,可以從中收取技術費用和平臺費用。形成一定氣候的短視頻App開始歡迎廣告商的贊助,同時借助手機媒體的分發,保證到達最多的受眾手里。同時短視頻的制作者,通過自愿簽署和平臺之間的利益分成合同,來吸引觀看者為其付費。手機媒體的經濟屬性,可以達成短視頻App與第三方支付工具的授權,從而使得受眾的消費行為變得方便。
3 手機媒體的發展趨勢
1)公共討論的自由市場。從目前的技術來看,技術的發展已經為民眾參與議程設置提供了渠道,但是眾聲喧嘩的亂象也由之產生。官方與民間輿論場之間地位的不對等,導致兩個輿論場交融在一起的時候,出現了各種非理性的聲音。這種理性對話機制的建立,可以通過開發手機媒體來實現。現在有些政府的應急公關手段,已經開始借助手機媒體發力,不僅通過和受眾的及時互動來互通意見,也通過時時的群發短信來構建理性溝通的平臺。手機媒體的應用與普及,也為政府及時的監測民意,提供了更好的場所。同時,受眾借助手機媒體可以減少在下情上達過程中的精力成本,原本需要親身在場才能完成的政務咨詢,現在借助手機媒體的傳播功能就能夠實現和相關責任人的直接對答。民間與官方、業余與專業,在手機媒體營造的話語空間中,創造了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公共議題的可行性。這種有效的對話機制,能夠進一步強化政府在受眾心目中的形象,為雙方的理性對話,共同構建真正自由有序的意見市場,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2)回歸本源的社交媒體。手機媒體不僅給我們了解世界提供了一個窗口,也為我們了解彼此營造了一個渠道。下一步手機媒體的發展,應該是進一步深耕其社交媒體屬性,實現個人空間和公共空間之前的平衡。目前主要的社交軟件,例如QQ、微信、微博,它們不僅主要開辟移動端口,而且還進一步降低彼此用戶之間交流的門檻,開發的面對面加人的設計,為陌生人之間打破溝通壁壘提供了十分便捷的途徑。
個人對身份的認同,大多是借助于自身所從屬的群體來構建的。目前的手機用戶,還可以看作為一個個獨立的單個點,只是以自己為中心,向外輻射社交網絡。但是從整體來看,手機媒體的用戶之間還沒有形成群體意識,在考慮個人行為時,往往是基于主觀意愿所做出的決定,這也導致各種非理性的行為。因此作為人際交流溝通工具的手機媒體,可以進一步深挖不同用戶之間的聯系,借助手機媒體的便攜性,構建用戶的歸屬感。同時在社交方面,手機媒體應該進一步采用監管機制,加強對用戶的非法行為監管與懲治措施,從而進一步肅清社交環境,真正營造用戶之間交往的健康空間。
3)手機媒體將徹底成為人身體的器官。當電視剛發展起來的時候,有學者擔心受眾過度沉迷于電視,將導致“容器人”的出現,歷史的發展證明,人們不僅已經變成“容器人”,而且還會沉浸在更小的容器里面,也就是手機媒體構建的方寸之地。當我們還在驚嘆麥克盧漢曾經說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偉大預言時,轉眼之間,技術的發展使得手機媒體已完全內化為我們身體的器官。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對周遭的認知將極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手機媒體。手機媒體成為我們器官的步伐,比技術發展的速度還要快。現在三四歲的小孩,已經可以熟練擺弄各種電子設施,如果說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還在努力跟上互聯網發展的步伐,如今的新新人類已完全將手機媒體內化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如今手機媒體已經在社交、支付領域占據一席之地,下一步的手機媒體將更多的浸入生活場景,實現某些器官的“功能性”替代。
總之,手機媒體的傳播功能導致手機與人們生活關聯程度明顯上升,但是在享受手機媒體的便利同時,個人的理性觀念和全社會的引導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參考文獻
[1]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2017年短視頻行業大數據洞察[EB/OL].[2017-09-06].http://www.cbndata.com/report/397/detail?isReading=report&page;=2.
[2]張多瑪.4G時代下網絡短視頻的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問題[J].現代視聽,2014(9):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