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婧


摘要 目的:探討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的康復護理。方法:收治髖部骨折術后老年患者50例,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對照組給予骨外科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強護理干預。結果: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Harris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加強術后功能鍛煉能明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臨床效果。
關鍵詞 老年;髖部骨折;術后肢體功能恢復;康復護理
髖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1],手術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2],但是患者的恢復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術后的康復護理對疾病的預后有著重要的意義。為總結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的康復護理經驗,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和臨床療效,2015年7月-2017年1月收集康復護理的50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資料進行總結和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7月-2017年1月收治髖部骨折術后老年患者50例,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觀察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65—81歲,平均(70.2±3.3)歲;致傷原因為外傷11例,撞傷9例,跌傷5例。對照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65—80歲,平均(70.3±3.1)歲;致傷原因為外傷10例,撞傷8例,跌傷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方法:兩組患者均采取手術的方法進行治療。根據損傷的部位和程度,選擇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內固定術。觀察組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8例,內固定術17例;對照組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9例,內固定術16例。
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骨外科常規護理,包括術前、圍手術期護理和術后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強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加強心理護理:患者入院后,要認真了解患者的情況,傾聽患者的主訴,掌握患者的內心狀況及想法,穩定患者的情緒,介紹髖關節骨折治療方法,告訴患者術后開展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讓患者了解術后功能恢復的注意事項。②術后功能鍛煉指導:患者術后當日可以在床上做些簡單的康復運動,如上肢運動(上肢的伸展、擴胸運動等)。當下肢恢復感覺后,一般術后2~3d,可以在床上開展踝關節屈趾活動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康復鍛煉可由被動鍛煉逐步過渡到主動鍛煉[3],并且要循序漸進,逐步擴大鍛煉角度,擴大鍛煉范圍。術后7~14 d可增加仰臥直腿抬高運動,抬高< 300仰臥屈髖、屈膝運動,練習屈髖< 450,以后逐漸增加屈曲度。術后第14天以后,訓練坐位到站立下地,立位,髖關節伸展、屈髖練習,立體平衡訓練等,然后逐步鍛煉雙拐行走,逐步過渡到單拐行走,直至獨立行走。③堅持定期出院隨訪,及時提出鍛煉計劃?;颊叱鲈簂周后,要進行1次隨訪,對患者的居住環境進行評估,減少因環境因素帶來的安全隱患,對患者的飲食進行指導,加強營養,促進機體的盡快恢復。鼓勵患者堅持鍛煉。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16.O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土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功能鍛煉后并發癥情況比較:觀察組發生并發癥l例,表現為畸形愈合,并發癥發生率4.O%;對照組發生并發癥6例,并發癥發生率24.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Harris)評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Harr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Harris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護理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老年人通常存在骨質疏松和骨密度降低癥狀,容易發生髖部骨折,并且骨折后愈合所需的時間較長。若術后長期臥床、制動容易引起關節活動受限、肌力下降、體位性低血壓、心肺功能低下等。術后立即開展漸進式功能鍛煉能夠有效促進滲出物和血腫吸收,保持關節活動度,避免發生肌肉萎縮,有助于患者肢體功能和日常活動能力的恢復。關節運動時所通過的運動弧或轉動的角度稱為關節活動度[4]。髖部手術后可引發髖關節內纖維粘連,關節活動受限,患者關節功能恢復不良。手術后立即開始機械運動,可減少纖維組織對關節活動的限制,達到關節最大活動范圍。老年患者術后康復鍛煉應根據其生理機能及患肢功能恢復情況及時進行調整,出院時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和示范并不能使其完全掌握康復鍛煉的要點[5]。因此本研究的干預實施過程中,不僅要患者及家屬參與,還有專業人員的介入,保證了患者功能鍛煉的準確性,而且專業人員還能及時評估患者康復鍛煉的情況,不斷調整康復運動計劃,提供個體化、循序漸進的鍛煉指導。
本研究對患者加強術后功能鍛煉,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對照組給予骨外科常規護理,包括術前、圍手術期護理和術后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強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發生并發癥l例,表現為畸形愈合,并發癥發生率4.O%;對照組發生并發癥6例,并發癥發生率24.O%。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護理前Harr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Harris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護理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加強術后功能鍛煉,能明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了患者的臨床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龔宇蓉.健康教育路徑對超高齡老年髖骨骨折患者出院后自我護理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7(28):213.
[2]方漢萍,杜杏利.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訓練新進展[J].中國康復,2015,23(2):126-128.
[3]李梅芳,羅春華.老年髖部骨折術后患者的漸進式康復護理[J].山東醫藥,2016,51(18):14.
[4]張蔚然,李洪,黃穎森,等.家庭干預對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6,23(6):61-62.
[5]于美芳.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的護理干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28(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