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的區域建設困難重重,如基礎設施水平不高、融資困難、產業結構不完整等問題突出,而新常態背景下,"互聯網+"模式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互聯網+區域經濟"是一種新的區域經濟形態,是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的廣泛運用。當前各個行業爆發了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集成創新,利用互聯網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等領域交叉融合,這對區域經濟產業的運行產生巨大變化,實現"互聯網+區域經濟"有利于推動我國區域創新型建設,完善國家經濟發展方式。
關鍵詞:互聯網+; 區域建設;創新
一、問題的提出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遭遇了瓶頸時期,經濟發展方式缺乏創新、經濟增長動力后勁不足、資源配置方式出現紊亂、產業結構搭配不合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已經出現。縱觀我國的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成就,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下互聯網的發展功不可沒,當前信息技術方興未艾,為了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突破瓶頸狀態,提高我國經濟增長點,在“十三五”期間,我國對如何通過互聯網助力區域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互聯網”視角下區域經濟的創新發展,就是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區域間的不同產業進行深度融合,提升區域產業的創新力和生產力,使得不同區域獲得動力更為強勁的支撐力量,最終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因此,本文認為,積極擁抱“互聯網+”的時代浪潮,積極跟隨改革創新的腳步,大力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著力培育區域經濟發展“新勢力”,選擇好“互聯網+”背景下經濟發展方式將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首要問題。
二、“互聯網+”視角下區域經濟創新發展的價值
1、“互聯網+”優化了傳統產業結構,促進了區域經濟轉型升級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產業面臨企業規模小、科技含量低、耗能大、產品附加值不高、創新能力差等問題,但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互聯網以其技術創新性高、產業滲透性強、產品附加值大、產業價值鏈長等特點帶動了一大批新興產業的出現,培育了眾多新的經濟區域塊。對于傳統行業來說,互聯網的引入并不是指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傳統業務單元借助互聯網這個平臺進行深度融合,優化傳統產業結構,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增長極和發展空間,特別是在智能化生產、智能農業、網絡旅游、創意文化等產業上形成重要增長極,促進產業創新。
2、“互聯網+”削弱了信息不對稱性,增強了區域經濟公平性
從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區域間發展存在著不平衡問題,中西部地區相對東北地區來說,由于地理位置等差異造成各種生產要素獲取上的不平等性,尤其是信息獲取上的不公平性,導致一些先天稟賦較差地區的廠商和消費者難于進入市場,有些廠商甚至被迫退出市場。在傳統市場上,經營交易活動一般被限定在統一區域范圍內,不同地區間由于自我保護主義意識,不會共享信息,甚至發布錯誤信息,這種人為因素造成的信息不對稱,加大了由時空差異造成的信息傳遞困難,破壞了市場的公平、公正、公開性。
3、“互聯網+”挖掘了個性化產品,增加了區域經濟的多樣性
區域產業發展的最大特點在于它對原有產地的“根植性”和“依賴性”,一個區域固有的特色力量在某種程度上使得企業圍繞當地特色提供生產服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潛力。隨著網絡技術發展和Internet 的迅速普及,電子商務為產品個性化、多樣化提供了巨大的舞臺,針對不同用戶訪問習慣和興趣收集到的數據資料,生產者可以提供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差異的需求。資源區域上的差異、產品間的不完全替代性為區域產品的個性化、多樣化提供了條件,互聯網經濟下的孕育的經濟極大地推動了市場特色經驗,助推了區域經濟多樣性。
二、“互聯網+”視角下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網絡基礎設施投入有限,缺乏數據共享建設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的發展速度有了很大進步,寬帶下載速率從2015年第一季度的4.77Mbit/s到2016年第四季度的9.34Mbit/s,實現了快兩倍的增長。但是現階段,我國信息化基礎設施布局不均衡,主要表現在發達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人力資源分布和數據資料共享建設這三個方面都強于欠發達部地區,尤其在東部強于西部、城市地區強于農村地區上表現明顯,依據表二可以看出,我國寬帶普及率東部大于西部,而中部地區的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和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都是最低。說明我國的網絡的基礎設施投入有限,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這嚴重影響欠發達地區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使得欠發達地區的公共服務難以實現共享,進一步造成了東西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
2.融資力度不夠,融資渠道單一
目前,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資金一般來自政府扶持和借貸資產項目,政府資金一般用于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和稅收返回支付上,一般性轉移支付項目較少,支付規模也較小,但由于這種資金來源可靠,承擔的風險較小,而被不少企業所認定為主要的融資方式,缺乏對其它融資方式的創新力度。而另一種借貸資產項目來源比較便捷,它的主要資金一般來自銀行貸款和私人借貸,這也是我國企業融資的兩種主要渠道,可借貸是高成本、高風險的,過度依賴于借貸融資不利于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我國企業具有經營能力不強,風險意識薄弱的特性,這在某種程度也阻礙它們的融資渠道,導致園區企業融資困難,從而基礎設施建設等無法進行市場化運作,制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速度。
3.區域產業結構不合理,缺少特色產業
現階段我國推行的產業結構處于“三二一”模式,由于第三產業內部層次水平低,經濟增長力度集中在小商品、餐飲和服裝等傳統服務產業,與新型產業的結合度低,還不足以起到帶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并且高端產業規模不夠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夠強,缺乏知名品牌,沒有質的保障,所以大部分地區推行的經濟體制仍是以重工業為主體第二產業,導致園區產業結構單一、綠色化發展程度低。同時我國經濟建設雖取得巨大進步,但整體上來說經濟基礎是較差的,經濟形勢依舊嚴峻。在快速的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產業園區建設過于追求GDP指數,園區規劃缺乏長遠考慮,整個區域內產業結構布局不合理、缺少特色型的支柱性產業、可持續發展意識不強,這都大大制約了區域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使得區域經濟的發展受到嚴重的束縛。
三、“互聯網+”視角下區域經濟創新發展對策
1.完善信息基礎設施,促進區域互聯網產業發展
互聯網作為區域建設重要的技術支撐基礎,它是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它的應用和發展將強有力的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第一,優先發展園區內信息通訊設施建設,加大對光纖寬帶電信產業的投資,同時推動4G、WiFi等無線網絡的發展,從而保障區域網絡設施跟上園區建設的發展步伐;第二,全面展開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區域信息化建設,成立專門的信息化建設機構,負責區域的網絡信息化建設工作,以電信產業為中心,鼓勵其它有技術或資本實力的產業進入電信設施建設之中,使網絡建設與其它產業同步發展,實現區域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
2.利用“互聯網+”打造新的融資渠道,完善區域投融資模式
第一,引進眾籌模式,投資中意項目。通過學習美國的眾籌模式,一方面完善現有的眾籌平臺,另一方面以產業特色為重點繼續建構新的眾籌平臺,為區域高效低成本的獲得建設資金;第二,利用電商小貸,加強電商平臺與區域間的合作,電商小貸是指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商憑借其強大經濟實力,利用自身的網絡平臺,為廣大企業提供一定金額的貸款融資服務。一方面,電商小貸為企業提供了資金支持,另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電商平臺獲得其它方面的幫助,如電商平臺可以加大對其投資企業產業的宣傳和推廣;第三,完善傳統融資渠道,優化互聯網與政府、金融機構之間的信貸合作,減少傳統融資過程中繁雜的人工操作手續,減輕人為因素帶來的風險。
4.利用“互聯網+”加強產業跨界融合,構建區域內外合作機制
第一,垂直整合互聯網產業鏈,打造硬件、軟件、應用服務的一體化,同一產業鏈的不同廠商應該積極擴大自身的業務范圍向產業鏈的上下游延伸,如電信運營商、內容服務商、系統集成商、終端廠商、設備制造商加強合作交流,推動區域信息化建設的全面發展。第二,完善不同區域產業間的橫向整合,對于處在不同地區的同一企業來說,空間上的距離阻礙了企業間的相互溝通,利用互聯網可以消除這種空間距離產業的隔閡,整合不同區域內企業橫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康靜.淺析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5(01).
【2】陸岷峰,徐陽洋.互聯網+區域經濟結構優化的戰略研究[J].區域金融研究,2017(02)
【3】葛全勝,席建超. 新常態下中國區域旅游發展戰略若干思考[J].地理科學進展,2015.
【4】張越.依托互聯網帶動山西經濟發展的探討[J.]經濟問題,2010,( 06).
【5】姜偉.互聯網+電子商務: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作者簡介:
鄧婷(1993-),女,民族:漢,籍貫:江西高安,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組織與政府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