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希 陳遠深 曾彥銘 羊露露
摘 要:【目的】近年來,隨著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日益嚴格和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食品追溯體系的建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文章將就消費者對食品中農牧產品安全的認識和食品追溯體系的需求性展開探討,分析現階段食品追溯體系在消費終端遇到的問題,以期提出新形勢下該體系的建設性建議。【方法】通過對畜牧養殖場、屠宰場、"智慧菜市場"和消費者進行調查,分析調查結果提出食品追溯體系建設的建議。【結果】有必要建立健全食品產品的可追溯體系。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廣大消費者對食物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對食品的口感和安全都有一定的標準,大部分希望購買到有追溯信息的產品。【結論】目前,物聯網技術在食品特別是農牧業產品中的應用還沒有得到充分推廣,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科技信息的創新,建立和完善符合消費者消費目標的農牧業產品追溯體系十分有發展前途,符合消費者的消費目標。
關鍵詞:食品安全;可追溯;消費者
目前,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已經上升至國家熱點問題,生產到銷售的各環節都可能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所以建立健全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食品追溯一般指的是食品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等環節中,實行信息聯網錄入和儲存的技術,是一種保證食品安全的有效機制,可廣泛應用在農、林、漁、牧、副食類食品的安全追溯管理,有附加溯源技術的商品,消費者僅需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掃碼就能得到商品的來源信息和質檢報告。目前,該技術在部分電商中做得非常成熟,但在日常接觸的農貿市場或者菜市場中發展才處于起步階段,只在少量的“智慧菜市場”才有應用,但依托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該體系仍有極大地發展潛力。本文將借鑒發達國家的食品追溯經驗,調查消費者對食品追溯體系的態度,提出食品可追溯遇到的問題解決方案,分析得出追溯體系更合理的布局和社會分工。
1我國食品追溯體系基本現狀
發達國家以先進的數字技術為支撐,現已建成了較為完善的食品可追溯體系。我國從2010年開始布局建設食品可追溯體系,起步的時間比發達國家稍晚。商務部在2009-2010年開始肉菜的流通可追溯體系,共投入三十億元;而2017年農業部在國家發改委的支持下開始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平臺,食品追溯現已屬于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現階段,我國的食品追溯主要有兩種存在形式:一是以政府為主導的食品追溯應用模式,特點是產業布局大,區域統一管理;二是以企業自建型為主導的食品追溯應用模式,由自身技術部門或第三方互聯網企業主管,其特點是以質量把控為核心的內部追溯系統,極大增強企業內部對質量安全的把控能力,樹立產品品牌,增強產品競爭力。但該體系在我國面臨的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可追溯的識別碼斷鏈,各地區和各家生產商獨自開發追溯體系,單一環節產品編碼難以統一,多環節或多包裝變換中識別碼不能有效鏈接;二是從生產到銷售包含較多環節,全程管控能力較低,各信息流通不能及時有效銜接。目前的追溯體系建設是不全面、不成熟和不系統的,在全國的許多地方,針對農牧產品的追溯體系仍處于空白階段。不完善的追溯體系帶來食品安全事件,如2011年瘦肉精事件,為徹底查處違規使用瘦肉精的養殖場,河南省共排查養殖場13萬多個,該事件造成極大的社會影響力。
食品追溯雖有多年的建設,但消費者仍然很難在市面上買到可全程追溯的食品。與此同時,消費者對食物,特別是農牧產品的安全、健康和綠色都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而現階段,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證食品安全的途徑即是建立完善的食品可追溯體系。
2消費者對食品追溯的需求
食品追溯體系是從食品安全開始發展的。常言道: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是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基礎,是最基本的民生要求。正是因為食品行業的特殊性,建立完善的食品追溯體系才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使民眾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進一步推進食品追溯體系的建設進程。
首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的真實情況的權利,其中包括商品價格、生產地、生產商、規格等相關情況。食品的可追溯性有利于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促進社會和諧和消費。在查詢系統中,消費者通過電腦、手機掃碼或者輸入產品編號,即可以查詢到商品“從農田到貨柜”的全過程,包括生產地、生產企業、運輸企業和零售商的全部信息。在現今的大數據時代下,消費者普遍希望建立完善的追溯體系以達到保護自身食品安全的目的。
其次,食品追溯體系有利于食品責任事故的問責和追究,保證政府部門和消費者受到侵害時找到違規企業。若消費者在購買、食用某一種食品后出現身體上不適或其他傷病狀況,可以通過查詢食品追溯系統追蹤到該食品的零售商、加工企業和生產家,在第一時間進行投訴或者追究責任。以往,當食品出現問題時只能沿著上線逐層追蹤,不僅不能達到大眾參與監督的作用,而且追查時間長、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食品追溯特別是農牧食品這類生產廠家和養(種)殖戶眾多、運輸距離長的產品,追查的時間、距離的跨度極大。一旦食品能夠被追溯到生產鏈各個環節的信息,企業就不敢鋌而走險,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才能得以保障。
3消費者需要的食品追溯
統一的追溯體系和監管體系,方便快捷的追溯途徑。食品追溯項目啟動多年來一直進展緩慢,原因是各地區、各企業各自單獨建立追溯體系,而各個體系的追溯途徑和標準不盡相同,市場的準入標準難以形成統一。傳統追溯需要使用特定的設備或登陸企業網站再能查詢,不同的食品有不同的查詢途徑,而且能夠查到的信息也不多,此方式已明顯不符合大數據時代,新的查詢方式應該為手機軟件掃碼識讀和NFC電子標簽查詢等更方便快捷的途徑。食品追溯的進一步發展離不開政府的主導作用和互聯網企業的聯合,進一步整合追溯體系市場,逐漸使追溯的準入標準達成統一。在統一管理的體系下,消費者用同一種方式在短時間內即可追溯到餐桌肉菜的全部信息,還可以把獲取商品更詳細的信息進行比較,極大地降低消費者追溯的成本,提供給消費者比較、選擇的機會。
安全檢驗報告的食品。調查中,消費者普遍反映現在能追溯信息太過于單一,想要食品追溯更貼近群眾生活,需要加入食品的檢驗檢疫合格證書和健康評估。由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實施檢疫,出具檢疫證明,杜絕有毒有害的肉品流入市場;由專業機構對食品質量進行評級和健康評估,如“一等肉”、“二等肉”等,在健康評估中提出該食品不宜食用的人群。在追溯體系中加入這兩項功能,消費者的購買食品前可查詢該報告和專業建議再決定是否購買食用。
可追溯食品價格居高不下,大部分超過了消費者預算。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可追溯食品成本會比普通同類食品高,這必然導致其市場價格上漲。調查分析表明,消費者是否愿意支付額外的價格購買可追溯性食品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食品可追溯性的知識和教育程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程度越高,越愿意支付額外的價格購買食品。所以食品追溯體系的進一步發展,除了合理設置產業布局,還要下調產品單品的價格,達到大部分民眾能接受的價格區間。
參考文獻:
[1] 汪翔紅.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統的必要性[J].經濟導刊.2012(6):74-75.
[2] 楊明,吳曉萍,洪鵬志,等.可追溯體系在食品供應鏈中的建立[J].食品與機械,2009(1):146-151
[3] 黃金萍,陳凌云,龐麗,等.基于手機二維條碼識別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應用探討[J].科技經濟導刊.2016(9):17-18
[4] 何珂.食品可追溯離消費者有多遠[N].安徽日報.2016年0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