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易正
摘 要: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依據人類文明生活要素劃分的不同區域,對城市文化空間的區域規劃是當代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城市的文化建設中,每個城市文化空間中都應有博物館的地位和作為。博物館作為城市文明的象征,歷史文化資源豐富,能彰顯其所在城市的文化特韻,有著無可比擬的文化優勢。
關鍵詞:城市文化空間;博物館;實踐
城市公共空間作為城市居民的社會生活形式,是城市依據人類文明生活要素劃分的不同區域。城市文化空間是城市凝聚力、自信力和發展源動力的重要基礎,亦是城市個性特征的最集中體現。城市發展歷史證實,對城市文化空間的區域規劃是當代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博物館居于城市之中,是城市文明發展進步的文化結晶。隨著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城市的文化新建設中,每個城市文化空間中都應有博物館的地位和作為。博物館作為城市文明的象征,彰顯著其所在城市的文化特韻,有著無可比擬的文化優勢。
1 文化視域下城市文化公共空間的規劃及意義
城市是人類文明程度化的聚合體,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依據人類文明生活要素劃分的不同區域。作為城市社會生活集中場所,城市公共空間的構成內涵離不開城市建筑物、交通道路、廣場、城市中心區、商業區、城市綠地與地面環境設施等要素。簡言之,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與設計,顯示的是一個高度文明狀態下的城市物化形態。
文化是人類的精神智庫,更是人類發展至今的智慧之源。隨著當代城市化進程的深入與拓展,深刻印證著在城市空間拓展中,城市物化形態之上的文化力量日益顯要。城市文化不僅對城市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而且是一個城市有別于其他城市的核心要素。不可否認,城市文化的形成一方面來自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等城市的自然性,更重要的則是來自于城市行政功能、產業活動、人口結構等城市的社會性。由于文化不同,不同城市的特色也呈現出多樣性。而城市特色的本質在于文化性,簡而言之就是城市的精神氣質。沒有文化底蘊的城市,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若不能合理保護、傳揚自身城市文明,亦不會有持續、健康、長久的發展前景。
當今世界呈現多元化發展潮流,城市復興在新挑戰、新機遇及發展定位趨向中,日益面臨著城市自身功能機構、空間規劃的重新詮釋與調整。城市文化對于城市發展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城市空間作為城市居民生活發展區域,其文化空間區域的突出和顯要無疑代表著城市的個性和人文特色。當代城市發展注重以人為本,城市文化空間規劃關鍵在于必須注重現代城市居民的人文感受,并協調持續發展中城市文化資源及經濟發展的互動需求。毋庸置疑,高速發展競爭中的全球化新時代背景,使世界發展中國家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正面臨著全球文化擴散的嚴峻挑戰。同時,也為發展中的城市建設成具有國際文化影響的城市提供了發展的基礎和契機。當代城市要發展,在已有的空間布局,或正在拓展建設的新區空間規劃布局中,城市文化空間建設的戰略區劃及重新認識成為關鍵點。
從城市發展歷史經驗著眼,對現有城市文化空間現狀進行解讀,城市文化空間的建設觀念無疑應從現代城市社會生活的實際出發,以現存的空間區劃實體的合理保護、理解和利用為基石,將城市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創新的契機。從保護歷史遺存轉移到挖掘其內涵價值、合理更新并適度再利用等途徑,尤其是加大對城市文化坐標及象征的博物館內涵的釋讀,來拓展與重塑全球化格局中每個城市的人文獨特性和藝術魅力。
只有注重個性的城市才能成為世界性的城市,以華中特大城市武漢為例,武漢正在全面朝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邁進。在對公共開放空間的建設中,尤其重視城市文化空間的人文特色的守護與挖掘,格外關注城市空間區域規劃中社會民生及人文發展的需要。濱江休閑區、園博綠化帶、中心文化區、博物館之城……匯集成為市民休閑、娛樂、文化、商業等多層級充滿活力的文化空間,充分體現了城市的人文特色及多樣性的文化韻質。可以說,城市公共空間的文化性,既是城市自身特定文化的表現,亦是特定發展時期文化的集中表述。而這種文化具有創新、開放及包容的特征,可以稱之為“世界性文化”。因此,從文化視角來看,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設計要注重城市文化的地域個性特點,充分展現城市文化的獨特性,在趨新中融合異質文化,適應城市不斷進步的需求,從發展的地域個性特色中提煉出國際特色,讓其壯大及卓立于城市化發展之中。
2 博物館在城市文化空間中的核心地位與實踐
文化薪火傳承,需繼往開來、推陳出新。人類文化史的發展證明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無不從總結自己的遺產開始。博物館是城市文明發展程度的載體,更是人類文化遺產保護與承載的重要坐標。城市化實踐日益顯示,在全球化時代與“文化強國”的戰略背景下,城市空間蘊含的歷史文化資源不應只僅僅保存于典籍文本中,而更應融入當前的城市生活中,在保護現有合理空間的前提下進行合理利用。城市文化資源的空間載體應具有豐富多樣性,對當下城市生活的影響也應該多姿多彩。
在城市文化空間規劃中,城市的文化建設受到空前的重視,讓歷史文化資源活起來煥發魅力,博物館有著無可比擬的文化優勢。世界博物館發展軌跡顯示,城市空間中的博物館居于城市文化的核心位置。世界著名博物館如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德國森根堡自然博物館、中國故宮博物院等,無不深刻地代表著各國民族文化,尤其彰顯著其所在城市的文化特韻。
每個城市文化空間中都應有博物館的地位和作為,因為每一座城市都有其起源、發展的歷程。城市公共空間反映城市發展的過程和歷史,城市中心及中心區則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集中表現,折射著城市發展的核心和起源,都有人類生活其間遺留下來的豐富歷史文化遺產。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城市公共空間蘊含的文化遺產作為軟實力日益表現出巨大的經濟潛力,成為推動城市化發展的重要資源。而充分利用與合理規劃城市文化空間區域,保護、繼承和弘揚城市文化遺產,重視及推動博物館文化繁榮,亦是每個發展中的城市必須重視及實踐的重大發展命題。
以筆者生活的歷史文化名城武漢為例。九省通衢的武漢是享有盛譽的華中大都市,3500年悠久的城市歷史和豐贍的歷史文化、文物資源為武漢的文化空間規劃及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新中國成立至今,經過多次文物普查及相應保護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以及在城市化建設中對“博物館城”文化空間布局的整體規劃和重視關注,截至2017年5月,武漢已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82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9處。從歷史時段、文化內涵角度來審視武漢城市文化空間現狀,武漢三鎮城市文化資源及文物保護單位,大體可劃為古代、近代、現代、當代四大類。文化內涵上涵蓋古城、古樓、古窯、民俗、名人故居、明陵、革命、工業遺產、園林、大眾休閑、文藝和文教等,且各自都有著不同的空間載體,可謂“遠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可以說不同歷史時期和類型的文化資源真實反映出武漢城市文化精神內涵的不同方面,它們聚合一體形成獨特的武漢城市文化精神,成為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動力之源。
與遍布武漢三鎮遺產相適應,“文化強市”成為武漢發展的核心追求和動力源泉。武漢三鎮豐富的遺產及其無與倫比的藝術審美等價值,助推博物館建設與時俱進。邁入21世紀以后,經過近20年的文化建設,武漢在邁進小康社會的征途中,在城市化深入拓展的前行中,文博事業蓬勃興盛。針對武漢城市文化的地域特點,基于不同文化遺產內涵的館舍基址設施建設在全市文化空間規劃布局中占有突出地位。武漢由江漢交匯天然分成鼎峙三鎮,三鎮文博遺產布局亦依據歷史發展印跡,各自文化積淀散落其間混合為一。龍泉山明楚王陵、湖泗窯古窯址、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武漢博物館、江漢關博物館、晴川閣、武昌農講所、武昌紅樓、中山艦沉沒遺址、八辦紀念館、八七紀念館、武漢工業博物館、園博會長江館……從遠城區至城市中心區域,博物館城建設及博物館文化已成為武漢文化空間中最具魅力氣韻、最能體現城市品位的人文核心。當前,武漢三鎮擁有國有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108家,涵蓋武漢遠古、近現代至當代各段歷史,文化類型包括古近代遺址、遺跡、遺產、革命、文教、民俗、園林等諸文博單位,每年觀眾量愈1000萬人次,加上各文化館、文化街區、藝術館、人文館等旅游人文資源名勝,可以說武漢文化空間的積極建設對晉升城市居民文化生活、實現城市文化的復興、國家中心城市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武漢城市化發展道路證明城市文化公共空間的規劃,只有在充分注重城市人文化的地域特點時,才能更好地發揮城市文化的獨特性,并適應城市自身不斷發展的需要,不斷創新融合,從自身城市地域特色中凝練出國際特色。武漢古代、近代的歷史文化資源,尤其是近現代文化遺產是武漢極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城市文化空間,也是武漢享譽世界著名城市的特色所在。正是立足于武漢人文地域特點,武漢百余家博物館如群星閃耀,如珠貝燦錦,為人文武漢建設及江城兩江四岸空間注入精氣魂,為城市持續發展帶來不竭的文化智識源泉。
3 結語
城市文化空間是城市居民生存空間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涵養。世界城市史發展表明,每一個獨立的城市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是因為這些城市能始終代表著他們的民族和文化,并把文化流傳后世。博物館是城市文明的產物,亦是發展進程中城市文化空間規劃的核心。城市化是當今都市發展的趨向,在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在我國城市公共空間規劃中,文化空間的突顯和對城市文明象征博物館的價值體現,直接昭示著城市的發展未來和前景。而博物館作為城市人文的地標以及城市文化空間布局的核心,在立體展現城市文化風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陶冶居民精神韻質、促進城市人文綜合性發展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重要擔當和踐行作用。現在與未來的博物館事業將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