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上海作為擁有獨特海派歷史文化的城市,已公布5批共計1058處優秀歷史建筑,中心城區12片歷史文化風貌區,郊區和浦東新區32片歷史文化風貌區,119處風貌保護街坊,397條風貌道路。2018年6月11日,市政協重點協商辦理“傳承歷史文脈,保護城市歷史風貌”提案專題,本次重點協商辦理共12件提案,現選登相關提案兩份。
提案人:民盟上海市委
※背景情況※
習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指出,“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關鍵。”老城廂記錄著上海700多年的建城史,是體現上海城市歷史文脈和文化特征不可或缺、獨一無二的組成部分。
※問題及分析※
2005年,老城廂成為12片中心城區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之一,相應的風貌保護規劃制定完成。然而,在當下中心城區舊區改造步伐仍在不斷加快的形勢下,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面臨極大挑戰,其作為城市江南文化根脈和海派文化源頭的特征地位難以在整體上得到維護和顯現,甚至多處遭到破壞。具體反映在:
保護意識淡薄。相比于對在上海租界時期形成的歷史文化風貌區的日益關注,社會上對老城廂的歷史源流、文化特征及其遺產資源缺乏全面了解和足夠重視,對其在整個上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獨特意義缺乏深刻認識,導致不少人一味強調老城廂的破舊和落后,更著眼于發揮土地使用價值和以交通通達為主要目標的城市更新,使老城廂有被推向上海中心區“文化洼地”的趨向。
開發建設壓力。《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提出,加強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堅持“整體保護、積極保護、嚴格保護”的原則,中心城區從拆改留轉向留改拆,以保護保留為主,不斷拓展保護對象體系。但在目前看來,歷史風貌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日益突出,老城廂仍有大片歷史街區快速消失。
民生改善迫切。老城廂相當一部分文物建筑年久失修,狀況堪憂。大部分里弄和老公館等都處在非正常的高密度、超負荷使用狀態,缺乏必要生活設施,居住條件亟待改善,給遺產保護帶來很大挑戰。
規劃難以落實。上海中心城區12片、郊區32片歷史文化風貌區制定的保護規劃,已有對老城廂地區城市歷史空間形態、邊界及其各種保護對象和建設控制要求的清晰完整的法定文件。然而,在過去10余年里,保護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屢受挑戰,屢遭突破,規劃的法律地位難以得到有效維護。
缺乏創新機制。目前對于遺產保護與再開發利用的實踐模式比較單一,政府進行土地出讓、大規模動遷和整體更新的思路和模式仍占主導,但中心城區房地產市場的高昂價格已經使這種模式日益走向困境,產權關系的復雜性也必然需要新的思路和機制。舊模式如果一味持續,會對老城廂的風貌保護帶來致命威脅。
※建議※
為扎實推進上海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的整體保護,提出如下建議:
1. 加強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價值認知和保護宣傳
進一步匯聚歷史學、城市學、建筑學和民俗學等多學科領域的專家力量和研究成果,對老城廂的人文歷史、空間形態和建筑遺產特征開展更加全面立體的呈現和宣傳。
2. 重新評估和修訂原來的《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
2005年制定的《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有必要在新的環境和形勢下重新評估和修訂。一是對老城廂歷史文化遺產的深入挖掘和認識,需進一步體現在保護規劃的遺產資源梳理和價值認定中;二是對舊城改造和房地產開發帶來的變更和破壞,需要直面現狀,分析緣由,重新梳理;三是對照《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中的文化發展目標,以及“文創50條”,開展保護與發展相協同的規劃研究。
3. 對一部分歷史文化遺產要盡快采取搶救性保護措施
對于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中價值突出或類型獨特但物質狀態十分脆弱的文物(如書隱樓)、優秀歷史建筑和保留歷史建筑,列出名目和搶救性保護時間表。老城廂的影像記錄和口述史方式的歷史保護也應盡早列入政府工作計劃中。
4. 探索保護和更新的新模式和新機制
歷史文化風貌環境根本上是指由與土地密切相關的文化遺產與地域環境共同構成的整體狀態,需要通過土地規劃及相關政策,通過政府主導、市場推動、市民參與等多方合作方式實現歷史文化風貌的成片和整體保護。為此,需要尋找新動力,創新模式和機制,形成新合力,走向利益共享,從而在民生改善、歷史保護和更新活化方面拓展政策、法律和管理創新,以實現保護與利用的有機結合,保護與提升地區功能和環境品質的共贏。
5、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風貌保護規劃的法定地位和作用
政府有關管理部門需要在對既有的《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實施過程的問題、矛盾性及其緣由一一梳理中,尋找問題結癥,從中形成進一步完善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制度、強化其法律地位和實踐操作的建設性意見。
提案人:致公黨上海市委
※背景情況※
目前,上海外環內現存50年以上歷史建筑約31520棟,建筑面積約2559萬平方米,用于居住類的約1477萬平方米。其中里弄房屋813萬平方米。這部分里弄房屋一成左右將考慮拆除,9成以上都將保留。經初步甄別,除80余萬平方米的二級舊里房屋沒有保留價值,其他約730萬平方米各類里弄房屋都需要保留保護。
※問題及分析※
物業管理的要求不明確,許多基層單位不知道管什么、如何管
物業管理上,尚未落實市政府要求的一樓一冊管理,更談不上有針對保護保留建筑的專業管理措施。這是由于上下管道不通造成的。由于基層對業內許多規定不了解,這一責任不是被虛化,就是被擱置一邊。
部分歷史建筑處于消極使用狀態
目前相當一部分歷史建筑被事業單位所占用,部分歷史建筑處于閑置狀態,部分僅為居住功能,相關的基礎設施和居住條件都與現代居住理念相差甚遠,甚至有部分歷史建筑的空間被層層轉租,作為群租房使用。
日常管理松懈,技術規范等形同虛設
《上海市房屋修繕工程技術規程》規定的房屋完損情況檢查的頻率、內容等在基層根本沒有落實。區房屋修繕中心由于人手不夠,一些毫無管理經驗或微型企業也能接此類業務。這給建筑保護帶來很大風險。
行政監管不到位,法規滯后,導致保護效率低下
具體表現為盡管民間保護熱情高漲,市、區兩級領導很重視,但街道一級的認識還不足,許多居委干部都不知道自己的里弄屬于里弄風貌保護街坊。
活化利用的保護與公眾要求親近歷史建筑之間的矛盾
保護的目的在于使用。有關方面有必要在制度上和規則上對活化利用的保護與公眾要求親近歷史建筑之間的矛盾,予以協調。
※建議※
上海的保護保留建筑中有80%是近現代建筑,而且這些建筑絕大多數還在使用當中。針對目前頻發的保護建筑遭破壞,而相關監管非常薄弱的現實,建議如下:
1. 夯實政府對保護建筑管理的基礎,完善法規、體制和機制
堅持因地制宜、區別對待、分類指導,采取“保護、改善、整治、拆除、更新、保留”的保護方法,將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有機更新分成多層級進行保護管理修繕,形成一套具有上海特色、符合上海實際的歷史建筑日常保護辦法。
2. 完善保護建筑物業管理的整個流程
保護建筑物業管理服務采購的需求論證、招標評審或磋商和談判中必須有熟悉物業服務和保護業務的專家參與。保護建筑物業管理不容許試錯。從事保護建筑工作的企業和人員應經過相關知識的培訓,以普及保護知識,提高保護認識。
3. 落實保護建筑物業管理的責任
物業服務單位對保護建筑物業管理區內發生的違章違規行為等有取證的責任,對規劃控制范圍內有損保護建筑的行為等有取證責任。對此,有關方面必須出臺相關政策,賦予物業公司權利,要求保護建筑物業管理區外但在保護范圍內的相關單位協助或代為取證,相關單位不得推脫和不作為。物業服務企業要貫徹首問責任制,即使超出責任范圍,或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也不能一推了之,要積極協助有關部門,解決問題。
4. 精細化管理,分類施策,實現保護的可操作性
對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以及使用功能需求的歷史建筑,倘若采取單一的保護方法,將無法實現“活”的保護,顯然不利于實現“存歷史真實、顯風貌完整、體現生活延續和人文自然融合”。所以要建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估指標體系,提升保護名錄產生的科學性。
5. 依靠科技進步,加強社會監督
建立歷史建筑精確的三維數據檔案,配合歷史建筑的長期監測,定期對歷史建筑等進行精度數據采集從而得到監測報告;通過檢測手段,判斷建筑的現階段狀況,安全和質量的綜合性評估,保證歷史保護建筑的長期和良好的運行狀態,為歷史建筑提供安全保障,并出具全面的房屋檢測報告和加固建議及方案。
6. 依法依規作業
因為物業管理經費嚴重不足,甚至不能覆蓋成本,導致物業企業違規用工現象嚴重。但無論有何種原因,物業公司違規用工必須制止。物業服務企業用工不得違反勞動法,作業不得違反安全生產規定。
編輯:楊皓 1561821092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