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婉穎
這幾天被有關幼兒園的負面消息刷了屏,各種報道爆料紛至沓來。看到此事,我很驚訝,第一反應是,這肯定不是真的。不相信,一方面是基于職業習慣,任何事件沒有看到證據前不愿意下結論,另一方面,更多的,是為人母的本能和價值體系讓我不愿意也不敢相信。
這兩天,翻看著圈里各種信息和大V的文章,心情很沉重,家人朋友聊天過程中也總是不經意的說起這件事情,繼而心情跟著更沉重。上次攜程事件出來后,悅悅外婆和我視頻時,突然語重心長的說,別送悅悅去托班了(我本來思考過完年給她找個托班),她會克服困難來帶悅悅,明年九月直接送她上幼兒園。這次事情一出,悅悅外婆視頻里反復的問,這早教班有沒有人欺負她……我明白她的焦慮,雖然過了,但無可奈何。
昨天吃晚飯時,我和悅爸聊天,我們一致認為,報道里的事件不完全是真的,否則,我們的三觀無處安放。然后我們繼續安靜的吃飯。吃著吃著,悅爸突然抬頭問,如果以后有人欺負我們家小朋友,怎么辦?然后他又接著自己回答說,不會的,明年上幼兒園一定沒有人欺負她。
是的,沒有一個父母希望這樣的事件發生在自己家孩子身上,我也相信,報道中的事件是小概率的,多數幼師都是配得上自己“老師”的稱呼的。然而,這種小概率事件一旦降臨,對于孩子,對于一個家庭就是極具殺傷力的打擊。如果自己的娃成了不幸的小概率,作為父母,該怎么辦?或者說,作為父母,該怎樣保護孩子呢?
這兩天,我看著悅悅,看著她笑的這么純凈,就越來越覺得自己作為她的依靠,必須堅強;即使克服不了焦慮,也不能表現出來。要保護孩子,必須從源頭開始,從自己做起:
1.尊重,陪伴,建立彼此的信任。我覺得,在孩子三歲前,特別是一歲前,安全感是最關鍵的詞語。安全感不是憑空來的,是一天一天的陪伴,一夜一夜的無眠換來的,也就是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們有一個陋習,就是不把孩子當“人”看,沒有給他們基礎的尊重和信任,遇到事情,總是先責怪,而不是傾聽和關心。很多人有過同樣的記憶,小時候被欺負了或者遭遇了不幸,父母的第一反應是“你真沒用”或者“為啥是你”,這樣的態度和價值判斷一出,再無信任可言。
2.讓孩子發現自己,保護自己,允許孩子說“不”。最近,悅悅小主有很明顯的terrible two的特征,面對不喜歡的事情說總是“nonono”,雖然帶她變得更艱難,但是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一味的“乖”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學會說不才是自然規律。學會說不,是自我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長大的標志,也是保護自己的基礎。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適時的教ta一些自我保護的知識,以及性啟蒙的知識,也是父母必須做的功課。讓孩子學會這些,必須要從認識自己開始。
3.學習一些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經常有人吐槽,現在當父母太不容易了,要琴棋書畫要語數英,要德智體美勞。是的,飛速發展的社會讓“家長”這一大眾職業的履職難度與日俱增。然而,我覺得,在所有的知識中,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是最重要的。學習這些知識,特別是心理學的知識,一方面能夠保證和孩子更好的溝通,更能了解ta,另一方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也起到疏導的作用。
4.善于觀察,蹲下傾聽,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孩子往往有很多話想和我們說,作為現代人的我們總是太忙沒時間聽孩子說了什么,沒時間觀察ta在干什么,這往往讓我們錯過很多很多。實際上,孩子的視角往往和我們不一樣,他們敏感又細膩。無論孩子已經上學還是尚小,我都建議父母能夠蹲下來,蹲下來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觀察孩子身體的異常,傾聽孩子在你不在的時候做了什么,感受ta的喜怒哀樂。這不僅能幫助我們防微杜漸,也能拉近和孩子的距離,讓我們做好的自己。
5.當不幸真正降臨時,永遠站在孩子一邊,必要時拿起法律的武器。我作為專業人士,對大家的最后一條建議就是,注意收集證據,相信法律。
為了你天使般的微笑,我必須身負隱形的鎧甲。
編輯:楊皓 1561821092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