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準確把握時代大勢,積極回應實踐要求,站在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指出:“可以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如何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有效推進網絡扶貧,成為當前社會各界討論的熱點。
近年來,綿陽市安州區結合貧困地區散、貧困人口散的“插花式”貧困實情,將脫貧攻堅和互聯網技術應用有機結合,創新開展“鼠標+鋤頭”扶貧模式,引導貧困村、貧困人口識網懂網、科學用網,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堅實基礎。
借助網絡力量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安州區探索建立起“眾建、眾籌、眾幫、眾扶”網絡扶貧模式。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安州區分享了網絡扶貧經驗做法。
一是網絡支部“眾建”,筑牢組織堡壘。分級分類將全區696個黨組織和22362名黨員信息錄入平臺,夯實網絡黨組織陣地;通過建立黨建扶貧聯席會議制度,定期不定期組織網民黨員深入實地,幫助解決產業發展慢、信息落后等問題,形成“黨員+網企+網民+貧困戶”多方聯動機制。
二是網絡公益“眾籌”,匯聚社會力量。圍繞“學雷鋒樹榜樣·爭做安州好網民”網絡公益品牌,建立安州愛心協會等各類公益服務社會組織11個。2017年,為130余名貧困大學生提供2000-3000元助學幫扶,200余名貧困兒童“想要一套課外書”等微心愿被認領。
三是網絡智庫“眾幫”,激發資源活力。積極搭建網絡教學平臺,組建“指尖夜校”“網絡空間教室”等智庫中心21個、1200人的網絡師資隊伍,定期向貧困戶開展國學、剪紙等網絡遠程培訓輔導。
四是網絡創業“眾扶”,破解就業難題。依托淘寶、易田等電商平臺,在12個貧困村組建電商扶貧合作社和服務點,為網絡創業者提供策劃、營銷、代運營等專業服務,幫助1000余名貧困人口再就業。
從目前的探索實踐和長遠發展來看,安州區網絡扶貧工作仍處于探索提升階段,還存在不少制約因素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聯動機制有待暢通。網絡扶貧包含網絡覆蓋、網信扶智、信息服務、網絡公益、農村電商五大工程,分散在15個相關部門,線長面廣外延寬。加之縣(市、區)網絡行政主管部門管理權限“弱”,管理手段“窄”,難以有效統籌各個部門的資源項目。
二是思想觀念有待更新。受地區條件、文化程度和傳統觀念等因素影響,一些干部和企業對網絡扶貧的重大意義、方式方法缺乏深入了解,認為網絡扶貧就是牽幾根網線、開通電視電話移動信號,開幾個網店;或認為網絡扶貧虛幻空洞,既花錢又不顯成效,網絡扶貧“應付”多,主動作為少。
三是農村電商有待提升。由于農村人口密度低、居住分散、購買力不足等原因,包裹配送、快件收取24小時配送難以實現。同時,農副產品一般都是季節性生鮮產品,對物流運輸有著較高的要求,特別是對冷鏈物流的需求很高,制約了農村電商的發展。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開展網絡扶貧,既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改造、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同時也要符合農業行業本身發展的特征。
建立健全機制,促進網絡扶貧取得實效。實施網絡扶貧行動計劃,必須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廣泛調動社會各級力量積極參與,為網絡扶貧行動計劃的開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一是加強規劃引領。研究出臺網絡扶貧配套支持政策,推動網絡扶貧常態化、制度化,推動電信運營商、快遞企業等積極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解決網絡通信、物流體系等問題,實現網絡覆蓋、農村電商、網絡扶智、信息服務、網絡公益五大工程協調發展。
二是強化互聯網思維。充分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將互聯網思維深度融入農業、農村發展,通過互聯網醫療、網絡文化、網絡教育幫扶提高貧困地區群眾的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和就業能力。
三是營造良好氛圍。依托網站、微信、微博等載體,強化黨的富民政策、網絡扶貧知識、網上創業脫貧典型的宣傳。策劃組織開展“農村電商”“網絡公益”等活動,營造識網學網、懂網用網的濃厚社會氛圍。
加強要素保障,夯實網絡扶貧發展基礎。通訊、網絡等資源要素,事關網絡扶貧縱深推進,是網絡扶貧重要支撐。加強通訊、網絡、信息化等方面的資金、技術投入,必將為網絡扶貧加快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一是繼續擴大網絡覆蓋。加快推進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改造,實施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和道路沿線移動通信網絡覆蓋項目,推動基礎電信運營企業針對貧困地區制定特殊優惠套餐。到2020年底,實現行政村通光纖比例和4G網絡覆蓋比例均達到100%。
二是加快數字農村建設。推進“視聽鄉村”項目建設,加快“戶戶通”工程建設,規范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網點管理,并提供高清、互動點播、寬帶接入等多元化服務,實現圖書、黨報黨刊、農業科技數字化。
三是實施農村電商工程。推動農特產品與省內外電商企業對接,利用扶貧日、傳統節假日聯辦名優特產網購網銷活動。采取交郵合作、快郵合作快遞與電商合作,抱團發展等方式,打通農產品進城、工業品進村物流通道。
強化隊伍建設,確保網絡人才扎根基層。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的興起,網絡扶貧已成為推動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力量,人才的匱乏成為網絡扶貧發展的瓶頸,培育一批扎根本地的人才隊伍是當務之急。
一是推廣農民網校建設。大力推動“農村互聯網培訓”行動計劃,提升農民學歷與能力,在農民網校試點建設經驗基礎上,廣泛開展網絡教育、電商運用等專項培訓,建立健全“縣—鄉—村—組”專家與貧困戶網絡連線四級學習機制,著力提高群眾知網用網能力。
二是組建網絡扶貧隊伍。依托駐村工作人員、大學生村干部、返鄉農民工、“三支一扶”人員等,形成一支覆蓋縣、鎮、村三級網絡扶貧隊伍。在每個貧困村選取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能人及村“兩委”成員特別是村黨支部書記作為網絡扶貧帶頭人。
三是推動教育扶智融合互動。采取有線、無線、IPTV多種形式,加快農村學校互聯網接入,推進“無線校園”建設,支持具備條件的高中、初中、小學實現“優質資源班班通”,組建起跨學校、跨區域的網絡協作聯合體,逐步建立由校領導擔任首席信息官(CIO)的信息化專業隊伍。(作者系中共安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責編: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