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良炳
精準、實用、有貨是我對《四川黨的建設》雜志的第一印象,而說起我與這本黨刊的第一次“邂逅”,就不得不重述那段塵封已久、終生難忘的“血緣”往事。
那是在2008年3月,我受聘于宜賓市某縣廣播電視臺做采編工作。作為黨的“喉舌”機構,工作中自然會涉及黨的政策解讀、黨建等內容。由于當時自己還不是黨員,對黨的知識可謂一竅不通,于是,我便開始四處借閱黨的知識讀本,著急“惡補”,以便更好地開展宣傳報道工作。
一次,我接到任務要采寫一條關于基層黨建工作的宣傳稿件。從領導那里得知,單位儲藏室的鐵皮柜里存放著一些黨建方面的書籍,能夠為我的采訪提供幫助。于是,我興沖沖地跑去儲藏室,真的從鐵皮柜里翻出不少書籍。我慢慢地翻閱每一本書,但似乎都不太合我的“胃口”。這時,鐵皮柜底層兩個抽屜間的夾層中放置的一本雜志吸引了我的注意,雖然光線不足,但依稀能看到“四川黨的建設”幾個字。我頓時來了精神,趕緊用手去拿,結果由于雜志露在上面的部分太少,柜壁又被卡得太緊,無法取出。我不愿放棄,用手順著已經破舊的鐵皮柜壁慢慢往下探,準備將雜志從側面拽出來。突然,我感覺手指被一塊鋒利的鐵皮劃破了,但雜志大部分“身體”已經被我攥在了手里,豈能放棄?我咬牙忍痛用力將雜志從鐵皮柜的夾層里拽了出來。在白熾燈光的照耀下,我還在淌血的手緊攥著這本雜志,汩汩而下的血液浸透了紙張。當我逐頁翻看這本染血的《四川黨的建設》時,內心興奮不已,如同挖到了傳說中的“寶藏”。經過一番精研細讀后,我發現這本雜志內容緊扣黨建主題,文章涉及新聞報道、組工信息、工作動態、政策解讀、知識集萃等,平實中見波瀾,自然中見功力,既接“天線”,站位高、看得遠,又接“地氣”,立足實、有“土味”。真可謂“產品”豐富、干貨很多,我想要的東西都能在上面找到,著實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如今,《四川黨的建設》已走過60年芳華。60年的風雨,并沒有讓這本黨刊進入遲暮之年,而是進一步堅定了它的辦刊宗旨,錘煉了它的堅強黨性,激發了它的內生動力。不覺間,我與《四川黨的建設》已經結緣10年。“相識”“相知”10年來,不論是過去分刊的城市版、農村版,還是現在的半月刊,亦或者邁入新媒體時代后的四川黨建網、微信公眾號“黨建視點”等,只要能抽出時間,我依然會沉心靜氣去翻閱、去點擊,學習文中精華,領悟其中精髓,借鑒相關經驗。毋庸置疑,《四川黨的建設》是我學習黨建工作、靠攏黨組織的“啟蒙老師”,是為我牽線搭橋、投身黨建工作的“紅娘”。無論是當初的記者生涯,還是現在的組織工作,有了它之后幾乎都能得心應手,讓我干勁十足。
在《四川黨的建設》60華誕之際,我衷心祝福它能夠常辦常新長興、永葆青春活力!
(作者單位:中共珙縣縣委組織部)(責編:周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