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雅可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從培育特色產業到鞏固根基,再到發展壯大,無疑是一項長遠而系統的工程。遂寧市安居區攔江鎮是典型的農業大鎮,也是全區貧困村最多的鄉鎮。2017年,在脫貧攻堅戰中,攔江鎮首創選拔產業發展能手作為產業村官,為每個貧困村配備配齊產業村官,基本實現了產業有專人管、技術有專人教、物資有專人發,為鄉村振興鋪就一條產業發展之路。
土橋子村是攔江鎮13個貧困村之一。“過去哪會想到靠種地掙錢哦,種的紅苕能填飽肚子都不錯了。”村民何啟祥原本在外打工,妻子幾年前意外癱瘓后,他就返鄉照顧家人。可是在沒有產業支撐的土橋子村,一旦斷了外出打工的路就意味著沒有收入來源,與癱瘓妻子艱難度日的何啟祥在2016年被納入貧困戶。轉機發生在2017年,第一書記駐村參與脫貧攻堅后,與村“兩委”攜手為土橋子村“量身訂制”了產業。2017年7月至10月,短短四個月時間,村里約400畝土地都種上了無花果。今年初,又間種了200畝油葵。
無花果與油葵都屬周期短、產量高、效益好的經濟作物。不出意外,土橋子村今年底便能整村脫貧,何啟祥也將從此擺脫貧困。看著長勢喜人的無花果和油葵,何啟祥迸發出從未有過的勁頭,他積極參與技術培訓,跟村干部外出學習種植經驗,再運用到實際栽種管理上。逐漸地,肯學肯干的何啟祥成了土橋子村的技術能手,今年5月他正式成為村里的產業村官,給村民當起了“技術顧問”。
“沒有技術就沒有好的產品和產量,也就沒有收入,所以必須把技術放在抓產業的首要位置,把技術人員安排在生產第一線。”攔江鎮黨委副書記劉紅波說,全鎮正在大面積發展產業,不僅要根據本地光、溫、水、熱、氣等自然條件因地制宜選好品種,合理規劃布局,按時規范化栽植,更要把握肥水管理、修剪整形、疏花疏果、實時采摘等關鍵技術。
產業村官應運而生。攔江鎮13個貧困村各自在本村“物色”了一名能在果樹管理工作中帶頭出力的果樹管理能手或種植大戶人員。這13名產業村官在鎮技術員的指導下開展工作,由村“兩委”進行考核,合格者每月給予500元的勞務費。
“鎮有專業技術員、村有產業村官和技術隊伍”為攔江鎮的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目前,攔江鎮連片產業面積達9055畝,其中以胭脂脆桃、脆紅李為主。
七月烈日當頭,攔江鎮文風村村民蘭世德正和幾個村民為果樹剪枝除草,每個人都大汗淋漓。“要想品質好、產量高,必須精細管理,不能偷懶。”蘭世德說,是否適時對果樹進行施肥、剪枝、疏果等操作,將影響掛果品質,直接關系到老百姓的收益。
2017年初,文風村種植了500畝胭脂脆桃、600畝脆紅李,是鎮上的產業大村。身為產業村官的蘭世德,無形中擔負著村民致富的希望。而他將責任轉化為行動,任憑風吹日曬都在田間奔忙。在他的帶領下,陸續有9名干事積極、不怕吃苦的村民加入了文風村產業管理隊伍。“我是產業村官,他們是產業骨干,團結力量強,產業更壯大。”蘭世德笑得憨厚,他算了一筆賬,待到明年掛果后,按照胭脂脆桃畝產量1000斤、脆紅李畝產量2000斤計算,他家自種的10畝果樹純收入將超過3萬元。
蘭世德介紹說,攔江鎮與宗富果業簽訂了合作協議,該公司長期派駐一名專業技術人員在鎮上工作,通過不定期召開“鎮大會、田小會”,開設“田間課堂”,從技術層面指導產業村官解決產業發展中出現的施肥、修剪拉枝、疏果等問題。在果樹生長的關鍵季節,宗富果業還加派了專家力量,每月逐村全面走訪指導。“很多產業村官都是從零學起,我們開展技術培訓時需要更接地氣。”宗富果業駐鎮技術人員袁福說,與產業村官接觸以來,深感他們對產業發展的重視,為了將專業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實踐操作,袁福也在不斷摸索交流方式,盡力讓產業村官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
在攔江鎮的產業規劃藍圖上,有著“山上桃、田里蓮、院里花”美好布局。依托當地“十里桃源、萬畝蓮湖”的自然優勢,攔江鎮將集中在涼風埡、五瑯壩等村發展沿湖鄉村旅游。
碧綠湖水蜿蜒而過,湖堤兩岸綠影倒映,湖中映日青蓮含露……從五瑯壩村村民向澤虎家二樓的窗戶望去,好一片秀麗風光。這里是他新建不久的農家樂,“樓上民宿,有7個房間,其中帶衛生間的3個;樓下餐飲,目前接待五桌人用餐沒問題。”向澤虎今年45歲,2013年回鄉后開始種植葡萄、枇杷、桃子等水果,不停地“折騰”讓他有技術、有闖勁。鎮上規劃蓮湖環線鄉村旅游后,有干部找到部分村民,希望他們自建農家樂,但沒人接招。只有向澤虎掏出40多萬元把房子建起來,成了村里第一個農家樂老板。
與其他產業村官不同,向澤虎不但要管理村上的果園,還要籌備農家樂的各項工作。下一步,他打算把自家門前的玉米地推平,建一個停車場,“能停十多輛車”。盡管鎮上的蓮湖旅游規劃才剛起步,向澤虎已經做好了萬全準備,“我先做,然后帶動村民干,光靠種水果掙不到大錢,我們要緊跟時代發展,吃上‘旅游飯”。
像向澤虎這樣有技術、有干勁的產業村官,正逐漸成為貧困村實現產業健康發展的中堅力量。為了鞏固成效,攔江鎮還在13個貧困村分別建了一個果樹示范園,由產業村官牽頭,示范園之間相互“比拼”“打擂”,促使樣板區有學頭、有看頭,以點帶面推動全域產業發展。(責編:范吳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