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是引領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特定的教育實踐活動,意在促使大學生形成創新思維,豐富創新知識,踐行創新能力,完善創新人格。作為青年大學生,應該勇擔使命,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努力開展各類創新活動,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創新素質素質養成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促成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創新素質;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一 、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基本理論概析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作為一種特殊的以教育為中心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對主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試圖縮小人們實際思想水準與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民思想道德水平的差距,提高人民的思想品德水準和道德素質。張耀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1]而大學生的創新素質指大學生具備的創新素養和創新品質。主要包括創新意識、創新人格、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等。大學生應該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大學生創新素質是大學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心素質的有機整合。
二、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作用
(一)提供思想引導,營造創新環境
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大學生創新素質方面具有價值導向、目標導向、行為導向作用。從價值導向來看,要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引導大學生認識培養創新素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責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創新才能進步,唯有創新才能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勇擔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運用傳統思想理論課教授和網絡平臺的支撐,營造風清氣正的思想氛圍,傳播正能量,培養德才兼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引導大學生勇于承擔時代使命和歷史責任,樹立為國家復興謀發展的信念,為人們福祉不斷創新的動力,使理想信念和創新思維轉變為發展的內驅力。
(二)激發創新意識,培養思維能力
從目標導向上看,對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應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如何激勵大學生努力達到目標,即要培養大學生人人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并積極投身于創新實踐,正確認識創新過程中的失敗,鍛煉意志力,盡可能發揮大學生的創造潛能。“意識是人對客觀現實的高級心理反應形式。創新意識是一種不安于現狀的精益求精的意識,是人們面對未知的問題、未知的領域表現出的強烈的嘗試欲望和沖動,引起不斷探索、創新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動機,并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向、愿望和設想。”[3]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有利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堅定理想信念和方向,掌握科學的辯證思維方法,運用全面的,發展的,運動的眼光,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人們在認識與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思維方式的作用。那些發展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因此,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同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認識與改造世界,顯得極為重要,科學的思維方式主要是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去認識與改造世界。掌握了科學的思維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開發人的智能潛力。
(三)改造主客觀世界,提高進取心和生活品質
從行為導向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導大學生實踐創新,不斷形成創新人格,通過在某一行業具有杰出貢獻,又對群眾有感召力的先進楷模,形成率先垂范的模范作用。使大家從心底佩服,從而在精神、心理、人格、行為等方面加以仿效,即引導大學生見賢思齊,身體力行。在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作用時,要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合理的目標定位、正確的輿論導向、恰當的創新評價等。
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黨和國家特別強調建立國家創新體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培養人們遵守合理的社會規范,更應注意培養大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錮和條條框框的束縛。思想政治教育對物質生產起間接作用,它通過激發行為動機,端正社會態度,啟發思想覺悟,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促進物質生產,改造客觀世界,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國富民安,至善至美的生活環境。
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學生創新素質能力培養的路徑探析
(一)家庭重視教育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激發學生創新潛力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孩子的思維模式與行為舉止。父母都希望子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社會現在各種眼花繚亂的培訓班吸引家長們花血本帶孩子求學,看著孩子們肩上的背包越來越重,我們不禁會思考教育的本質到底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是千篇一律,只知道啃書本的書呆子,還是學而不精,往返于各類興趣班,卻陷入樣樣不出類拔萃的窘境。這些社會怪象令人深思,我們應該轉變思維模式,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渴求,用興趣指導實踐,在學習中獲得成長和快樂。從小養成創造性思維品質,避免保守僵化的思維模式。學生應從小樹立創新意識,知道自己的興趣點在哪里,希望在哪里有所突破,才能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不斷探索,迸發創新之靈氣,擁有創新之睿智,享受創新之樂趣。
(二)學校轉變傳統教育模式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教育者課堂講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是一種一對多、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不加思考的死記硬背,而沒有吃透領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倡導雙主體的教學模式,通過啟發式、分組討論式等教學方式取代教師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使師生能在和諧平等的共探共享的教學環境中教育資源共享。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育者和受教者互相影響,互相分享教育資源,可以跳出課本,利用多媒體平臺,例如QQ空間,朋友圈,微博等多媒體媒介資源,結合教科書,更好的融會貫通,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提高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實踐能力。有利于大學生跳出課本,及時更新思想,緊跟時代潮流,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社會提供平臺,形成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合力
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4]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內化為人的思想品德水平,外化為人的思想道德行為。先進的思想需要先進的理論做支撐,我們必須拓寬思維,豐富知識儲備,用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并在實踐活動中拓寬知識面和知識層次。在智力開發方面,必須提高洞察力和敏銳性,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樣才能突破原有框架,有所成長和發展。在人格培養方面,培養敢為人先、標新立異的探索精神,培養面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隨機應變能力,培養與時俱進、迎接挑戰的無畏精神。著力培養獨立思考能力與團結協作能力,在建立合作共贏的世界格局中,一個國家甚至個人的力量具有局限性,唯有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大局意識和創新意識,在實踐中運用自己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才能使人類共享發展成果。
參考文獻:
[1]張耀燦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50頁
[2]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第69頁
[3]周希賢,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第71頁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卷,第19頁.
作者簡介:
李芳芳,女,甘肅慶陽人,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