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廷 姜洪冰
摘 要:高等數學是高等院校理科、工科及商科各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它通過對數學原理及數學方法講解,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為專業課學習打下夯實的基礎。高等數學在承擔為我國新時代建設培養所需要的高質量、專業化人才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考核作為高等數學教學過程中重要一環,考核模式選擇的恰當與否,決定著教學水平、教學質量及人才培養質量。本文從考核模式入手,增加平時成績考核所占比例,減少終結性考核所占比例,科學的完善過程性考核各個環節,通過過程性考核影響整個考核評價體系,實現高等數學課程考核的深層次變革,達到真正的滲透數學思想,使學生能夠真正的學好數學、用好數學并培養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
關鍵詞:高等數學;過程控制;考核模式;教學質量
一、傳統考核評價模式存在的問題
目前為止,全國大多數獨立學院高等數學的課程考核評價模式主要存在著以下幾類問題:
(一)考核內容片面、方式單一。考核內容全部是由課上PPT、課本例題及課后習題組成,不注重或根本不涉及到對所學知識實際應用的考察;以終結性考核評價(即閉卷考試形式)為主,弱化或者無視過程性考核,太過注重終結性評價,結果造成學生有考試才有復習,不注重平時的學習及知識積累,缺少一個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這樣扭曲了正確的學習過程,學生并未真正掌握所學知識,考核效果難以體現教學水平、難以考察學生實際能力。
(二)考核評價缺乏科學性。在傳統課程考核評價體系下,高等數學的考核體系主要由兩部分構成:過程性考核(占總考核成績的30%)與終結性考核(總考核成績的占70%)。過程性考核常常存在著走過場及形式主義等問題,導致學生不論平時表現好壞優劣,最后過程性考核得分相差不大,終結性考核成了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過程性考核形同虛設,考核評價方式缺乏嚴謹性及科學性。濟傳統考核評價下,忽視對教學及學習過程的開發及運用,采取滿堂灌的模式,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學生的主動學習性越來越差,上課專注與學習“不相關”的事情,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習效率低下,最終導致普遍性的厭學現象。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缺乏興趣,學習就缺乏甚至根本沒有動力,久之一些人就慢慢開始有逃課現象,即使是能夠來上課,也是被“強迫”來的,典型的人到心不到、出工不出力、敷衍了事,后果就是過高不及格率(掛科率)。同時,教師迫于學生學習現狀(不及格率(掛科率))等問題,終結性考核題目出現難度相對偏低、題目覆蓋面狹窄、無重難點及多樣性不足等問題,有些平時不學習的同學,臨近考試“突擊”一段時間,就能夠輕松的及格,甚至個別同學能夠通過短時間“突擊”得到高分。這種考核評價體系對在師生及教學當中產生惡劣的影響,增長學生及教師的“惰性”。在這種考核評價體系下,不但談不上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的提高,更何談真正讓學生去學好高等數學、真正發揮高等數學的“工具”作用,因此,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基于過程考核模式改革方案
通過改革傳統考核評價體系,科學細化并注重過程性考核,弱化終結性考核的地位,通過過程性考核來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夠自主的去學習、學好數學,同時也改變終結性考試“一考定終生”的不合理現象。
(一)增加過程性考核的比例,將原有評定標準中的平時成績改為過程性考核,將其在總考核體系中的占比由原來大多數獨立學院采用的30%增加至40%,即占40分。
1.過程性考核中增加期中評價考核,規定其占總考核體系的10%,占過程
考核體系的25%,即10分。期中評價考核是為了檢驗學生半學期所學的知識而進行的一次階段性測試,同時也是教師教學管理的重要支撐環節,在考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學生來說,期中考試可以及時地使學生了解自己各方面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發現學習上的漏洞,并及時禰補。根據其中考核結果,學生與教師做到相互調整,教師調整“教”,學生調整“學”,有的放失的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若沒有期中評價考核,部分平時不學習的學生在最后的期末考試搞突然襲擊,這種不良的學習風氣對學生學習是非常不利的,期中評價考核的加入,使學生能夠時時刻刻感受到學習的壓力。
2.延用課堂表現與作業完成質量考核,規定其占總成績的10%,即占10分,其中,課堂表現占3分,作業占7分。
課堂表現考核主要包括上課出勤、隨堂小測驗及問題回答等方面。如:可以通過課堂中的任何一段不影響教學整體性的時間提一道和本節課重點知識相關的題目,通過課堂上提問的方式督促學生學習。作業考核主要考查作業上交情況及作業完成效果,擬將作業分七次,包括基礎分與效果分,這對學生完善自主學習以及良好的學習態度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3.增加其他有效的過程性考核。
增加網絡平臺設置單元測試、學習心得筆記、章節知識小結、數學實驗及專業相關小論文等,規定其占總成績的20%,即占20分。其中單元測試5次,占5分。學習心得筆記5次,占5分;章節知識小結5次,占5分。設置數學實驗2次,小論文3次,占5分。各種形式的過程性考核嚴格按照教學及評估要求,存檔留存。完善期末、期中、單元測試等各項考核的試題試卷庫建設,做到題庫固定、題目隨機,保證考核的公平性及公正性。通過通過單元測試、學習心得筆記、章節知識小結、數學實驗及專業相關小論文等多種形式的過程性考核方式的加入控制,培養學生實際應用知識的能力,改變期末考試一考定結果的做法,真正做到有效監控、培養正確的學習過程。
(二)減少終結性考核的比例,將原來終結性考核在總考核體系中的占比由由70%降低到60%,即終結性考核占60分,并科學合理優化。
終結性考核依然是整個課程考核的關鍵,是衡量教與學的重要指標。終結性考核在命題上要充分認識并考慮到試題的內容、結構、重難點及覆蓋面等問題,力求做到題型結構合理,試題類型要多樣化、層次化,試題分為不同難度的等級,分數分配適當,突出重驗點內容,重視數學思想與實際應用。
三、總結
傳統高等數學考核內容片面、形式單一、缺乏科學性,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理念及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本文以課程考核評價為出發點,通過單元測試、學習心得筆記、章節知識小結、數學實驗及專業相關小論文等過程性考核方式的設置及比例的增加,終結性考核比例的減少來控制教學,通過過程性考核監控并作用于整個教學過程,改變原有終結性考核“一考定生死”的模式。并將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充分利用過程性考核,滲透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自主能動性與創新精神,培養新時代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同濟大學數學系編.高等數學(第7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08.
[2]熊瑞生.期中考試的形式與內容的改革與實踐[J].宜春學院學報,2012,(8):136-138.
[3]陳俊,劉廷禹.從大學物理期末考試成績分析看學風問題[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5(3):42-47.
[4]閆紅霞.高等數學考試評價機制的改革與思考——以中國政法大學為例[J].科技視界,2013(19):35-35.
[5]齊圓華.高職高等數學課程考核方式改革與實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05).
[6]季紅蕾.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高等數學課程考試改革的探索與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17(52).
[7]應用型本科《高等數學》考核改革的研究-基于形成性評價[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7(3).
作者簡介:
沈建廷(1990.11——),南大學泉城學院(蓬萊265600)男,碩士,助教,研究方向:不確定數學理論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