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偉
摘 要:我國現代化建設任務中,新型城鎮化的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重要內容。隨著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加快,我國城鎮化從加快發展轉變到了低速穩定推進展,從速度型轉變成為了質量型,從不完全的城鎮化轉變成為安全的城鎮化。而在此過程中,存在一些威脅生態環境的問題,城鎮化建設怎樣能夠提升質量,遵循生態環境發展,成為了人們關注的課題。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城鎮化建設工作的持續推進,促使我國城鄉結構出現了很多變化,我國城鎮化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持平世界平均水平,可是建設中也隱藏著一些問題。中共中央在一些會議上已經提出,關于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必須遵循其客觀發展規律,實施新型的建設,以一種積極穩妥的狀態,推動城鎮化的健康發展。
一、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具有必然性
1.城鎮化的速度發生改變
我國城鎮化剛剛開始的那個階段非常快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開始減速發展。前一階段,我國的工業發展快速,促使城鎮化得到快速發展,眾多城市迅速擴展,因此城市的集群程度逐漸提升,呈現出一種急進形式的發展。后一階段,我國已經達到了50%的城鎮化程度,從這點去看,未來發展中,我國城鎮化會進入到慢速發展時期。而從當前我國城鎮化的具體情況去看,我國東、中、西還有東北的四大區域,城鎮化來到慢速時期,中西部還處在加速時期。
2.速度型轉變成質量型
當前階段我國城鎮化的突出特點表現為,質量不高、速度挺快,城鎮化快速發展,卻保證不了其城鎮建設質量。從理論上看,城鎮化具有兩個層次:已經建設完成的老城鎮,經過改造更新成為新城鎮;農村地區發展成為城鎮的城鎮化。城鎮化過程中應該注意公共基礎設置的建設、改善、提高,其必須做到及時跟進。而我國部分地區的城鎮化過程,卻沒能跟進,導致出現“兩頭倒”問題,尤其在農村城鎮化中有明顯表現,很多農村居民會在平時農活地方搭建臨時居住棚,完成農活后,回到新建的樓房中;還有就是片面追求人口數量,埋藏一些發展隱患。因此未來城市化必須秉承著信息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共同發展的原則,促進農村與城市的進一步融合,形成新型城市、鄉村關系。
3.不完全城鎮化轉變為完全城鎮化
我國農村的城鎮化呈現出一種不完全的城鎮化特點,主要因為城鎮中農民的市民化不到位,依然帶有農村性質。要想徹底改變這樣的狀態,主要措施在于改變農民的農村化性質。想要改變其性質,不是將其戶口轉變成為城市戶口即可,而是促使其從一個階層向另一個階層的轉變,需要針對該地區進行整體的轉變,推進就地的城鎮化,農村城鎮化需要將城市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輸送到農村,其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有深刻社會機理,也有經濟內涵,將享受經濟與現代文明的平等權益賦予給農民,消除城鎮與鄉村之間的不平等。
二、新型城鎮化推進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
1.土地資源利用合理性較低
城鎮化推進突出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土地使用的無節制化,很多耕地被侵占,而監管土地使用的力度卻不足,很多土地資源被白白浪費。最為顯著的表現就是開發商申請到土地的使用權,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卻沒有建房、建廠,導致土地資源擱置很多年,長滿荒草,導致原本緊張的土地資源變得更加緊張,造成了國家層面的經濟損失。
2.經濟發展開放型加重各種污染
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具有極大開放性,經濟增長的代價是消耗資源,產業自身發展是首要目的,因此存在資源的合理利用不夠明顯問題。數量龐大的工廠建立,但是其三廢處理建設卻沒能及時跟進,很多工廠的三廢沒有經過處理直接排放到自然環境中,造成了土地污染、水資源污染、空氣污染。尤其是空氣污染非常嚴重,很多城市霧霾問題日益加重,嚴重影響到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
三、城鎮化推進中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徑
1.實施新型城鎮化建設
我國城鎮化建設工程是一項龐大、工期持續長久的建設項目,因此,不能一蹴而就,其建設必須依照客觀規律進行,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堅持城鄉的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實施產城互動活動,遵照生態宜居、節約集約、和諧發展的基本原則,各種類型的城鎮協調的發展,同步實施信息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科學規劃建設方案,堅持科學發展觀具體要求,將實現循環經濟放在第一位置,建設的核心是循環節約型社會的發展。
2.改變發展經濟的方式
傳統經濟發展方式造成了很多問題,為此,必須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市場化經濟體制的完善,同時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必須尊重市場發展規律,同時將政府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要讓市場的資源配置基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這是發展經濟方式的基本前提;而后要充分發揮出政府的調控作用,直接干預經濟活動的行為和政府審批要相對減少,要將精力放在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方面。強化各項產業的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升級傳統產業,提倡新型工業,加快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重點發展現代化服務產業,對環保產業有更多的扶持。將我國消費潛力進行全面挖掘,全方位深化對外開放。同時聯動“投資、出口、消費”三個促進經濟發展的馬車,才可以最有效地發揮出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經濟發展內在動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3.構建生態環境制度體系
生態環境的保護離不開各項制度的建設,只有形成了環境保護制度體系,才能對城鎮化中一些行為和方式進行約束,從而促使其站在保護的基礎上,開展各項建設工作。依法制定各種保護制度,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制度體系,強化對這一建設的監督和管理。以便更有效地對建設中存在的不足進行了解,將一些建設工程質量進行鑒定,同時更加重視水資源、土地資源等資源的保護,把環境監測融入到建設工作中,以便改善城鎮環境,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城鎮化建設朝著新的方向發展,是我國的必然選擇,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避免生態環境問題出現,制定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建設方案,在保證城鎮化建設質量的同時,盡可能地不破壞生態環境,這才是最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濤, 杜衛峽. 論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J]. 成功:中下, 2017(7):00024-00024.
[2]王宏, 黃月紅, 黃美玲. 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環境保護路徑探索[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7(6).
[3]尹偉華. 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問題及對策[J]. 中國經貿導刊(理論版), 2017(2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