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過程中,民族聲樂完美地融合了我國各個地區、各民族的傳統音樂精華,傳承其風格與唱腔技巧,表現出了革新精神和發展的規律性、多樣性和內在性。民族聲樂在歷史的長河中,通過不斷地吸收理論知識,創造革新,將中國風格體現得淋漓盡致,表現出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和深厚底蘊。
關鍵詞:民族聲樂 傳承 發展 技巧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中受到洗禮并得到傳承。但是,隨著人們審美水平和音樂欣賞能力的不斷提高,傳統聲樂必須在發展過程中有所創新才能達到人們的欣賞標準和水平。我們應該吸收借鑒先進的理論知識和發聲技巧,不斷創新發展,發揚光大我們的民族藝術。
一、中國民族聲樂的傳承
(一)傳統聲樂的理論認知
中國民族聲樂從廣義上來講,指的是不同形式體裁的音樂形式,比如以京劇、越劇、昆曲、豫劇等為典型代表的戲劇;以蒙古族長調、客家山歌、福建茶歌、青海花兒等為典型代表的民歌;以山東大鼓、京韻大鼓、蘇州彈詞、河南墜子等為典型代表的曲藝;以秧歌、鳳陽花鼓、花燈、鍋莊等為典型代表的民間歌舞等音樂形式以及一些民族作曲家的聲樂作品。從狹義上來講,它也可以表示為一些非常具有民族特點的聲樂作品。傳統的聲樂文化還包含詩歌,比如 “詩樂”“詞樂”等都是對故事藝術性有極大影響的高級聲樂形式。在我國古代,有許多對于聲樂理論的研究,比如春秋的《左傳》《國語》《樂論》《夢溪筆談》等。還有一些更加系統化的聲樂理論研究,比如明代的《曲律》,清代的《樂府傳聲》《閑情偶寄》等都是我國傳統民族聲樂文化中的結晶。
(二)傳統聲樂的精神傳承
傳統聲樂可以表現人們的生活態度。比如民歌就經常用來被表達情感,有能表現出上古先民時代社會生活的《易經》和《詩經》;還有能表現出極具浪漫色彩的大型聲樂歌舞音樂的《楚辭》。在現代的聲樂表演中,有很多的唱腔和唱法都是傳承傳統的聲樂演唱。在戲曲方面,聲樂演唱的代表性唱腔,明代的四大聲腔如今仍然在代代相傳。我們應當表示重視并且積極學習這些理念,對傳統聲樂藝術進行重新審視,將傳統聲樂中所包含的精華進行提取,傳承傳統的唱法特點,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深厚底蘊,通過追求發展,形成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在音樂中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二、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
(一)認知傳統聲樂的不足
民族聲樂的發展應該是以傳承為基礎的。優秀的民族聲樂演唱家在表演歌唱的時候,總會體現出傳統韻味,是聲情并茂的美學藝術。他們不斷地傳承著傳統的聲樂,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在傳統民族聲樂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是沒有在整體上形成完整的技巧層面的統一,也沒有形成規范的認知體系;表演形式過于單調,容易使聽眾感到枯燥乏味,產生審美疲勞。
(二)傳統聲樂的借鑒發展
西方的音樂與我國的傳統音樂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之處。對于外來的西方聲樂的影響,我們應該做到善于吸收,學會兼并融合,從總體的角度和高度認識到其他文化的一些優點和可取之處,并將它們應用到自己的聲樂表達之中。針對傳統民族聲樂存在的問題,我們應當學習吸收并且對其進行適當的轉化,把西方音樂的合唱、同唱、獨唱、齊唱等表現形式和專業化特點合理運用,摒棄那些枯燥、使人厭倦乏味的單一色彩和風格。用豐富多彩、多元化的藝術風格吸引觀眾。我們應當加強理論學習,了解民族聲樂的傳統唱法的內涵,通過有目的的研究,形成自己的風格,充分地把握民族聲樂的特點和特長,使我國民族聲樂演唱由單一向多元化轉變,達到百花齊放的畫面感和發展趨勢。在借鑒學習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做到以傳統為主,以吸收借鑒的內容為輔,創造出適應時代發展的新的民族聲樂。在保留基本文化特點的同時,有選擇性地學習和提高,并在傳統的一些技巧發聲問題上,不斷深入研究發現問題。我們應該重視并且正視傳統民族聲樂中存在的缺陷和問題,對其進行了解和改進,通過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使我國的聲樂系統得到不斷發展。
在新時代的今天,我們應當對傳統民族聲樂的優秀成果進行傳承,重新挖掘它們的藝術價值,傳承聲樂的民族韻味,并在實踐中不斷創新,豐富藝術內涵。通過借鑒其他聲樂文化的優秀成果,將中西方的聲樂進行有機結合,相互協調,形成新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民族聲樂,使中國的民族聲樂與世界接軌,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劉暄.文化視野下的當代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特征[J].音樂探索,2016(04).
[2]劉湘林.談美聲唱法對民族聲樂發展的價值[J].音樂生活,2016(05).
(作者簡介:張穎,女,大專,河北省歌舞劇院培訓中心,國家二級,研究方向:民族聲樂)(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