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萬華(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二十年前,讀博士期間,協助先生寫作《論訴訟法與實體法的關系》文章的過程中,初步學習了先生關于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并重關系的思想。當時,訴訟法學界在對程序工具主義進行反思的同時出現了程序本位主義思潮,先生針對這兩種思潮,提出堅持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并重的觀點,并對訴訟法與實體法的關系展開了系統論述。經過二十年的發展與完善,先生已經形成了系統、完整的動態平衡訴訟理論。我就學習先生動態平衡訴訟觀談幾點學習體會。
動態平衡訴訟觀以承認訴訟多元價值、多元目的為前提,以承認訴訟系統中存在多元利益沖突為前提。行政法學界羅豪才教授亦提出將平衡論作為行政法基礎理論。對于平衡論,學界一直存在質疑:平衡無處不在,能否將之作為法學、乃至部門法學的基礎理論?個人以為,平衡是一種方法、工具,平衡思想、平衡方法進入法學研究領域,其重大意義在于突破了長期以來過于強調打擊犯罪、過于追求社會秩序的單一訴訟目的,提出個人權利保障同樣具有重大價值,同樣是制度建構中必須予以體現的價值。與之相對應,公權力的行使不能僅僅追求客觀法秩序,還需要給予個人權利以保障,這一價值在制度層面體現為:公權力的啟動應持謙抑態度,嚴格遵循職權法定原則;公權力啟動后在其運行過程中,應遵循正當法律程序的基本要求。在刑事訴訟領域,平衡訴訟觀的提出,其現實意義在于在強調打擊犯罪的同時,要在打擊犯罪過程中重視犯罪嫌疑人權利保護;在追求實體真實的同時,要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在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的同時,要重視對受害人及其家屬的撫慰與救濟。承認訴訟價值多元、多元目的在法治建設尚在初期階段的二十年前無疑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訴訟多元價值之間、訴訟多元目的之間、訴訟各方主體的利益訴求之間盡管并不是絕對對立的關系,諸如律師對程序的實質參與在保障被告人權利的同時,同樣有助于發現案件真實;再如打擊犯罪,實現社會秩序安定,也是社會所期望的。但是不可否認多元要素之間確實存在緊張關系。面對多元要素之間的沖突,如何取舍是一個極具難度的問題,對被告人權利保障必然會對打擊犯罪的效率帶來影響。平衡路徑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平衡思想容易異化為無意義的文字游戲。先生的動態平衡訴訟觀則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先生提出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不是機械、簡單強調在多元價值之間進行平衡,而是強調因時、因地制宜,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平衡。我理解先生的動態平衡觀的動態體現為兩點:其一,平衡不是“和稀泥”,不是平均。在多元價值之間,先生仍然有其側重,如堅持“公正第一,效率第二”的原則,因而先生在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中一直強調要重視監察制度建構中的人權保障。其二,動態平衡主要是指在個案中經綜合判斷,對不同價值作出取舍、進行調整,正如先生剛才發言中提到的要因時因地進行調整與取舍,通過動態平衡實現個案正義。
陳光中先生強調在多元價值之間進行動態平衡,各種價值均為可取可舍,我的想法是在多元價值體系的排序與取舍中是否存在一種字典式排序的可能和空間?在制度安排中是否需要設定底線,有的權利保障是不能放棄的?因為如果沒有底線思維,理論上的平衡在實踐中很有可能出現仍然以打擊犯罪為優先考慮,面對打擊犯罪,個人權利保障極有可能在個案中被平衡掉了。動態平衡主要是針對個案而言,目前探討在個案動態平衡中強調個人權利保障的條件應當已經具備:其一,刑事追訴活動是司法文明、社會文明的綜合體現。案件中當事人既關注程序公正也關注實體公正,被告人與受害人都會更關注實體結果。社會對訴訟程序的感受與關注更側重程序公正,人們通過國家追訴是否遵循正當程序來判斷自己是否具備安全感,因為人人都可能是下一個被追訴的對象。正如剛才王書記致辭中提到的,《刑事訴訟法》是“小憲法”,國家對公民的刑事追訴活動因而也是司法文明、社會文明發展程度的綜合體現。個人認為刑事案件發現真實的努力應當以提高發現真實的能力為努力方向,而不是以損害被告人權利為手段,更不應以犧牲被告人權利為條件。其二,當下證據科學的發展,如DNA技術的引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技術因素的興起,諸多技術因素都為我們提高查明事實真相的能力提供了技術支持,根據動態平衡理論,我們是否可以在當下更加強調堅持程序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