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建林(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

今天我們齊聚一堂,開展了一場重要的卓有成效的學術活動,大家圍繞陳光中先生所倡導的動態平衡訴訟觀,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陳先生德高望重,是我國著名的法學家和法學教育家。在我們刑事訴訟法學研究和刑事訴訟制度構建方面,陳先生是新中國刑事訴訟制度的重要奠基人和訴訟法學的領頭人,所以他是泰斗是大師。作為動態平衡的訴訟觀,從先生的報告和大家的發言可以看到,首先它是一個重要理論,是一個學術思想,是不斷發展、不斷豐富、不斷升華的,是一種理論創新。先生是從五個大的方面來闡釋動態平衡訴訟觀的,這也是他學術思想的精華。一是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平衡、二是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的平衡、三是客觀真實與法律真實的平衡、四是公正與效率的平衡,還有一個不太為大家所了解的就是控辯對抗與控辯和合的平衡,這是一個新概念。訴訟的特征就是三方參與,爭議雙方和居中裁斷一方,但過去理解刑事訴訟,往往把它看成是國家單方面查明犯罪懲罰犯罪的活動。在這樣一種訴訟觀念下進行訴訟,盡管我們努力按照三方構造來設計程序,但實際上只有追究與被追究一方,即國家和被追訴人,所以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為什么很多好的制度設計在執行中走了樣,在實踐中行不通,就是因為把刑事訴訟本質理解為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是一個被追究的對象。訴訟和合,控辯和合就不一樣了,它是要充分尊重被追究的人訴訟主體地位,注意發揮被追訴人的程序選擇權。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例如96年刑訴法修改增設簡易程序,根本就沒有想到要征求一下被告人的意見,但2012年刑訴法修改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刑訴法規定采用簡易程序需要征求被告人的同意。那現在開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更是在這樣一種理念指導下來推進的。
今天大家從理論內涵與實際運作的角度,從訴訟法與實體法的關系的角度,對先生所倡導的甚至于畢生追求的動態平衡訴訟觀進行了闡述,進行了拓展,進行了深化。而且各有側重、各有亮點,使得我們今天上午的研討非常緊湊、成功,卓有成效。下面我想對大家達成的共識,或者是我理解的動態平衡訴訟觀談一點個人意見。
第一,我覺得動態平衡訴訟觀首先有個前提,就是我們必須承認或允許多元訴訟觀的確立,包括多元的訴訟目的和多重的訴訟價值。過去,我們的刑事訴訟目的和價值是單一的,或者說是一元的,一切為了懲罰犯罪。大家可以反思一下79年的刑訴法,盡管作為十年動亂后制定的第一批重要法律之一,標志著我國查明犯罪懲罰犯罪的活動初步納入了法制的軌道,但是這部法律明顯帶有時代的烙印。一切為了查明犯罪、懲罰犯罪,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而整合一切資源,不惜一切代價,甚至不擇一切手段,這不是多元的訴訟價值觀。所以在沒有多元價值觀的情況下,就沒有平衡,這是個基本道理,也是一個前提。所以我們現在從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的關系、實體與程序的關系、程序的工具價值與獨立價值的關系等等,慢慢拓展到多元了以后才有平衡。
第二,我們講究平衡,在表達上就是提并重,或者是兼顧,但是談并重或兼顧,是從宏觀層面和整體意義上講的,我們要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實體與程序并重、結果與過程并重,但與此同時,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完全的并重、絕對的兼顧是不可能的。這一點過去先生就教導過我們了,這不符合對立統一規律。毛澤東同志當年就說過,要注意區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自身還要注意區分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確定事物的質的規定性的,也就確定了你的特征以及與其他事物的區別。
以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為例,它本質上屬于程序正義的產物,是程序制裁的制度設計,基本道理就是不能允許執法機關知法犯法,執法違法。執法機關應當帶頭執行法律,遵守程序。如果違法辦案,除了追究實體責任如紀律責任、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刑事責任以外,在程序上也得有制裁手段,基本的道理就是無效,就是干了白干,反映在非法證據排除上就是本可以作為定案根據的,由于收集的手段非法,特別是達到了嚴重損害司法公正嚴重妨礙相關人的基本權利的時候,那就不能把它作為定案根據,特別是作為認定被追究人有罪的根據。所以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定位和功能非常清楚。盡管在設計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時要考慮多種因素,也就是說要平衡,要考慮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確定排除范圍時要適當,我們排除的重點是采取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被告人供述,采取暴力威脅手段取得的被害人陳述、證人證言等,不能把凡是收集手段有問題的證據一律排除,但非法證據排除的程序制裁性質是毋庸置疑的,就是不能允許偵查機關執法犯法,一旦嚴重影響司法公正,一旦嚴重侵犯人權,那就堅決排除。否則程序正義就無從體現,人權保障就無法落實。但我們現在說到非法證據排除,更多的是強調對冤假錯案的源頭預防,側重認定案件事實的正確性。其中的邏輯是這樣的:案件為什么會出錯,是因為認定案件事實錯了;認定案件事實為什么會出錯,是因為輕信或偏信了被告人的虛假認罪供述;被告人為什么要做虛假認罪供述,是因為收集口供的手段、程序有問題,特別是采取了刑訊逼供等嚴重的非法取證方法。因此,我們現在要防范冤假錯案的發生,就要加強對冤假錯案的源頭預防,就要規范偵查訊問行為,并且排除以非法方法獲取的證據。看起來還是在談非法證據排除,但是為什么要排除非法證據的理由完全變了,初心忘了。原先要排除是因為它是以非法方法收集的,現在要排除是因為它是虛假的。大家想一想,假的證據能作為定案根據嗎?當然不能,證據的審查判斷首先是鑒別真偽,什么時候發現虛假什么時候把它剔除。去除虛假證據需要借助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嗎?當然不用。有人爭辯說,兩者并重不好嗎?既體現程序正義,又防范冤假錯案,不是兩全其美嗎?其實不然,非法證據排除的本來就是可能真實的證據,而且這種真實性是得到驗證的,比如根據供述發現了被害人尸體,根據供述提取了贓款贓物,根據供述發現了作案工具,通過實物證據、客觀證據驗證了供述的真實性。但是,獲得口供的手段是嚴重違法的,比如說通過刑訊逼供獲得的。這才是需要較真的時候,如果采信為定案根據,那么該證據是通過非法手段獲得的。如果不采信,要排除,那么已經偵破的案件可能要發生逆轉,定了的案件又不能定了,不能定的后果就可能是放縱壞人。這個時候能談兼顧嗎?能夠并重嗎?真要兼顧并重那就是和過去一樣,實事求是,一分為二。一方面,打人不對;一方面打人有用。打人不對要處分,要追究打人者的責任,而打人獲得的證據還得用,還是好東西。
所以我們要牢記,平衡是相對的,是動態的。平衡是一門藝術,是一門高超的藝術。但不能把它搞成高高在上,形而上學的東西。要避免把平衡只是停留在紙面上,停留在口頭上,變成永遠正確但難以實施的空談。法治國家、法治社會總體發展趨勢是規制公權力行使,加強對個人權利的保障。我很贊成龍宗智教授發言中所提到的,就是不管怎么平衡,一定要注意到有一個不可逾越的紅線,有人稱之為“底線正義”。當然你這個紅線必須確當,必須適中,這也需要很好的平衡。否則什么好的措施也出不來,出來了也做不到。我個人認為也許這是動態平衡訴訟觀最核心的東西。我們要秉持和發揚光大這樣一種理念,要用這種理念來推動刑事訴訟法學研究,要用這種理念來指導程序制度設計,也就是通過修法和改革不斷完善我國的訴訟法律制度。更重要的是,要用這個理念來指導司法實踐。作為司法實務工作者,因為掌握了動態平衡的訴訟觀,才能夠對法律條文的立法本意或者真諦有更加全面準確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處理紛繁復雜的各類個案,更好地實現和維護司法公正。
(內容整理:黃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