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衛忠(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廳副廳長兼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辦公室副主任)

很高興參加研討會,下面我從實務的角度談一談自己在辦案中的思考。應該說,從理論上講,實現動態平衡訴訟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如何使這種訴訟平衡在實踐中得到具體落實顯得非常重要,這涉及到很多方面,我從證據標準差異化的角度來談談如何落實動態平衡訴訟觀。關于證據標準的差異化,現在理論上有探討,實踐中也非常關注。在2016年1月召開的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時任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在講話中專門談到過這個問題,他指出,“要研究探索對被告人認罪與否、罪行輕重、案情難易等不同類型案件,實行差異化證明標準”,并強調“把不認罪和認罪后又翻供的案件作為推進庭審實質化的重點”。這為我們做好證據標準差異化相關工作提供了一個思路。但遺憾的是,這個思想提出后,在實踐中并沒有得到具體落實。怎么來實行證據標準差異化,理論是有些分歧的,更重要的是實踐中并沒有很好的辦法把這些想法落實到辦案實際。
我想表達兩個觀點。第一,為什么要實行證據標準差異化。主要理由有:一是客觀需要。首先,從不同訴訟階段來看,偵查、起訴、審判的不同階段對證據標準有不同的要求,從最初的偵查經過批捕、起訴到最終的審判,證據標準逐漸嚴格,證據種類逐漸全面。我不贊同以審判時的證據標準作為訴訟的唯一標準,并要求偵查、批捕、起訴時必須完全達到。其次,從不同類型案件來看,要考慮兩方面因素,即案件復雜程度及被告人認罪與否,不同情況的案件對證據的把握也應該有所區分。特別是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要求實現案件繁簡分流,強調突出庭審實質化,而庭審實質化的重點主要針對的是那些不認罪案件和重大疑難案件,這也對我們不同案件類型實行證明標準差異化提供了一個方向。二是無奈之舉。也就是說,從實際情況看,也不得不實行證據標準差異化。首先,從偵查工作的有限性上來看,目前偵查手段既不可能保證每案必破,也不可能保證每個案件證據非常齊全,它總是殘缺的。特別是在偵查之初,更是很難把所有的案件證據收集到位,這實際上也決定了證據標準把握上應該有一定的差異。其次,從辦案人員主觀認識的局限性來看,不可能確保法律真實與客觀真實完全一致,二者之間存在差異是一種訴訟現實。特別是現在案件量非常之大,要通過一定的措施建立一定規則來實現繁簡分流,而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措施就是真正落實證據標準差異化。如果能夠真正得以實現,意義非常大。我認為,其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辦案質量和效率的最大化。目前,反對實行證據標準差異化的一個理由就是它可能導致冤假錯案,不利于保證案件質量。但是,我認為,錯案產生的原因不在于證據標準本身,而在于實際適用上出了問題和偏差,因此這并不能成為否定證據標準差異化的理由。相反,我們更應該通過建立一套特殊的證據標準差異化審查規則來保證案件質量,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繁簡分流。其二,有利于實現打擊和保護的最大契合。如大家熟悉的刑事和解,就是一個充分體現訴訟平衡理念的重要制度設計,它兼顧了訴訟各方的利益,應該說是對我們實行證據標準差異化有著很好的借鑒。
第二,如何實現證據標準差異化。要實現證據標準的差異化,首先要明確一個基本觀點,這是我們立論的基礎。即:我們經常談論的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與證據標準差異化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我認為,案件證據的完善程度或者數量種類上可以存在差異,但是其底線要求卻是一致的。換句話說,證據標準差異化是在確保能夠定罪的前提下,在證據種類、證據多少上有一定區別,所以本質上它們之間是不存在矛盾的。基于此,我們從兩個角度來考慮如何實行證據標準的差異化。一是從長遠來看,應該重建一套證據規則,而且這套規則要打破現在《刑事訴訟法》的框架。為慎重起見,建立這個規則之前,可以借鑒目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速裁、認罪認罰案件試點的措施,先行試點,再予修法。具體涉及到幾個方面:其一,修改刑訴法53條第1款,也就是說調整該條規定的“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的證據規則。現在我們實行證據標準差異化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就在于此。我建議,可以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特殊類型案件中明確一個新的證據規則標準,就是雖然只有被告人供述,但經過確認屬于自愿供述,且明確知道其供述的法律后果的前提下,即使沒有其他證據,也可以定罪處罰。同時還要明確,如果事后查明故意替人頂罪的,對頂罪者和犯罪者實行雙罰。其二,完善目前特別程序有關刑事和解的規定,吸收訴辯交易的合理因素,降低指控犯罪的證據標準,強化被告人在訴訟中的程序選擇權。其三,完善輕罪處理程序。如擴大不起訴的適用范圍,增加處罰令程序,簡易程序可以不出庭等。二是從現實來看,如果現行法律不進行修改,可以在現有證據規則框架下采取細化補充的方式,盡可能實現證據審查的“量化”,增強可操作性。具體建議有三點:其一,審查重點要調整,特別是要在認定被告人認罪的自愿性、真實性上多下功夫,并注意發揮律師在訴訟中的作用。其二,審查方法要變化,如要優先審查客觀證據,增強客觀證據在定案中的作用。其三,審查規則要明確,如確立證據推定標準,明確什么情況下可以推定某些犯罪事實;細化優勢證據的適用原則,準確把握證據證明力和證據鏈條;統一對于一人多起相同犯罪事實的情況下采信證據的標準,如果確認被告人供述內容真實客觀,但其中有一筆兩筆沒有其他證據印證的,可以定案,等等。因時間有限,具體理由不再一一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