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躍寧(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非常高興能參加今天這個高端論壇,能再次聆聽陳光中先生的教誨。陳先生是我的導師,所以很早就領略了先生的大家風采。陳先生是眾所周知的我國訴訟法學的重要奠基人,也是我國法學界的學術大師,今年已年屆九十,仍然活躍在法學研究的最前沿,是我們后輩學習的楷模。
陳先生今天的演講題目叫“動態平衡訴訟觀”,他從五個方面,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這個觀點。先生的這一思想早在1996年刑訴法修改前他主編的《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中就有體現;2010年陳先生專門在《檢察日報》撰文倡導動態平衡的訴訟觀;后來在2016年5月27日的清華大學第十四期中國法學創新講壇上,先生又專門做了“動態平衡的訴訟觀”的演講。正如先生所說,“動態平衡訴訟觀”是他一生學術研究成就的哲理性概括,是他一以貫之的基本理念和思想標志。我國刑訴法的修改也體現著陳先生的這一觀點,以“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的關系為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辯護律師辯護的權利可以說是保護被追訴者人權的一項重要權利。我國1979年制訂的第一部《刑事訴訟法》規定,在人民法院決定開庭審判后,被告人才可以委托辯護人。所以,79年的刑訴法更多地是強調打擊犯罪,強調實體公正。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則規定,公訴案件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有權委托辯護人。自訴案件的被告人有權隨時委托辯護人。這對被追訴人權利的保障明顯進了一大步,已經注意到對被追訴者人權的保障;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除了直接規定“尊重與保障人權”外,還規定,犯罪嫌疑人自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有權委托辯護人;在偵查期間,只能委托律師作為辯護人。被告人有權隨時委托辯護人。這一修改對被追訴人權利的保護更進了一步,一定意義上已經體現了“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的平衡”。
個人以為,陳先生的“動態平衡訴訟觀”應該說是訴訟理論上的一種最新發展,在理論上有“定盤星”的作用。因為,這一學術思想反映了刑事訴訟中的基本規律,是法哲學在刑事訴訟理論研究中的新發展,是理論與訴訟實踐經驗相結合的總結。既不唯實體,也不唯程序;既不唯打擊犯罪,也不唯保障人權。尤其是“動態”二字有助于避免僵化地理解“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等關系。在我國,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的關系從以前的強調“程序是工具”到“相結合”到“并重”再到“動態平衡”體現了訴訟理論的新發展。
動態平衡訴訟觀應該是刑事訴訟立法應當堅持的基本理念,有助于科學立法、科學地完善現行法律;動態平衡訴訟觀也應該是司法實踐中應當堅持的基本理念,有助于解決司法實踐中的實務問題。先生在演講中也指出了實踐中的許多不平衡問題:一是懲治犯罪和保障人權不平衡—冤案錯案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二是控辯不平等—法律援助制度仍有不足;三是刑事辦案機關權力不平衡—以審判為中心貫徹不到位,并對如何解決這些不平衡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路徑。
先生今天關于“動態平衡訴訟觀”的演講給了我啟發,我認為,在我們在司法實踐中經常有人提到“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相統一”的問題,我覺得對于這個問題也應當適用動態平衡訴訟觀。但是,在實際操作上,要堅持法律效果是第一位的,就是說要在法律效果的前提下,去盡可能地考慮社會效果。《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中和試點中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就是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動態平衡的體現。司法實踐中的“許霆案”再審、“于歡案”二審改判均體現了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的動態平衡。所以,我們不但要認真學習、理解陳先生的動態平衡訴訟觀,更要將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