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2018年的上半年,廣州經濟展示出諸多亮點。而且,它們無不是中國經濟急需的“強心劑”。
在不少人擔憂外資撤資,人民幣匯率貶值的時點,廣州上半年引進外資的成績可謂驚艷,而且都是“大塊頭”。全市吸收投資總額5000萬美元以上的涉及合同外資79.8億美元,增長33.2%。大項目和長期投資,這兩個特征背后是外資對這座城市的堅定信心。
在反擊經濟“脫實向虛”戰斗中,廣州更在一線城市中做出了表率,廣州一直都是務實派。
上半年,廣州的工業投資增長 54.3%。比數字重要的,是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130.6%,工業技改投資增長36.5%。
在廣州,創業者、普通人也信心飽滿,安居樂業,一系列數據專治中國人時下的各種“焦慮”—上半年,廣州新設市場主體21 .17萬戶,增長44 .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88.9億元,增長7.8%,連續31年穩居全國第三。
成績單背后,是廣州的努力。近年來,中國城市和很多國人一樣陷入焦慮,后者是人生焦慮,而前者是GDP焦慮。但廣州看得更遠,這座城悄悄實現了產業“從舊到新”的深度轉型,構建了城市創新經濟的底層架構,廣州未來,將有賴于這種架構的長期支撐。
廣州還在國際上刷新了自己的城市名片,在國際主流政商界重新樹立起了中國改革開放前沿的形象。在全球愈發扁平的時代,“國際范兒”形象的背后是公共服務的品質,而城市的國際形象更是城市的國際信用,這將為廣州帶來更多可能性。
如果說廣交會是廣州改革開放一直以來的標志,那么2017年的《財富》全球論壇則是新的里程碑。兩者都不可或缺,但意義不同。不同的背后,是城市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城市形象的革新。
廣交會代表著傳統,它是珠三角經濟地理“前店后廠”模式的展現。珠三角是“廠”,廣州是“店”,形象來說,廣交會則是定期顧客、廠商的聯誼和交流大會。那些缺乏海外銷售渠道的中國中小企業,紛紛以廣交會為跳板,代表“中國制造”,走向全球。
財富論壇則代表另一個階段,出現了兩個不同于以往的大趨勢。一是中國和世界的交互變得更加平等,政商兩界的精英可以平等對話,而不是中國企業單向需要海外市場和資本;二是,中國經濟已經從引進制造業外資,過渡和升級到吸引500強為代表的高端要素上。
財富500強,是全球經濟的主宰,它們掌控著全球FDI(外商直接投資)的90%、核心技術的80%、國際貿易的70%,以及生產環節的40%。廣州新一輪經濟轉型,必須借力于這個群體。
在這種背景下,《財富》全球論壇在廣州成功舉辦。它是中國經濟轉型的眾多符號性事件之一,也是廣州經濟發展史上的重要標志。
2015年,中國經濟“破七”。此后,國內外充滿了對中國的某種擔憂,但《財富》雜志總裁穆瑞瀾卻在廣州看到了勃勃生機。穆瑞瀾說,廣州企業所展示出來的創新讓他印象深刻。他說,全球產業變革迅速,城市必須找到新方法來適應。開放與創新,正是廣州保持其在中國城市中的領先地位所需具備的品質。
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廣州在經濟領域的形象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固化。汽車、石化、廣交會等成為了廣州經濟的標簽。這種標簽是對廣州存量經濟的肯定,但在全球產業變革加快的時代,也會成為一種負擔。一些創新資源會認為這座城市缺乏集聚效應,因而卻步。
因此,廣州必須主動推介自身改革和轉型的成果。近年來,廣州在亮相國際重要場合的頻率明顯變高。在全球政商云集的達沃斯,“中國廣州”已成為一個符號。廣交朋友,是城市順應全球政治變化,以及產業變革的理性抉擇。全球大市場越發平滑,500強大企業忠于股東,而沒有國界,吸引它們即是為城市贏得未來。
廣州的努力獲得了回報,回報是潛力和后勁。增城富士康項目、思科智慧城、GE生物醫藥園、韓國LG Display等500強高端項目紛至沓來,在當下的特殊時點,這在全國一線城市中,極為罕見。以2018年上半年為例,廣州投資總額5000萬美元以上的大型外資項目就有88個,增長1.2倍。
全球大市場越發平滑,500 強大企業忠于股東,而沒有國界,吸引它們即是為城市贏得未來。
國際性要素積聚,城市國際性排名也不斷提升。2018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23)報告排名中,廣州三次入選,在全球96個金融中心城市中排名第28位。
對廣州來說,城市國際形象的主動重構,與內部經濟結構調整和創新產業的發展,兩者是有機統一、互為促進的。換句話說,廣州越來越“國際范兒”的同時,也越來越“科技范兒”。
繼《財富》全球論壇成功舉辦之后,一場全球科技行業的盛會也將來到廣州。2018年11月,《財富》全球科技論壇也將在廣州召開,主題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新”。這是該論壇首次來到中國。
對論壇在廣州舉辦的原因,穆瑞瀾的觀點非常到位。在他看來,廣州一直以商貿聞名世界,但現在全世界必須要看到廣州的科技創新活力,要借《財富》全球科技論壇,讓世界看到這種活力。
活力來自于近年來的廣州產業的主動轉型,特別是高新產業底層架構的構建。2018年3月,廣州印發《廣州市加快IAB產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廣州IAB產業總規模要超10000億?!癐AB”即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的英文簡寫。
發力IAB產業,這是一座城市基于國際產業變革大勢的理性選擇。廣州傳統產業—石化、汽車和商貿都面臨瓶頸,環保壓力、國家產業政策限制、汽車市場飽和、電子商務線上替代等因素,越發制約傳統優勢產業的發展。
廣州必須找到突破口。它必須既能發揮原有優勢,實現傳統產業的升級,同時也能把握住未來產業變革的趨勢,為城市積蓄動能。顯然,IAB產業是最好的選擇。
企業的投資熱情是某個產業發展的最有力證明。2018年上半年,廣州IAB產業投資354.75億元,增長16.6%。
富士康、LG、思科智慧城合計完成投資近200億元,帶動康寧玻璃、LG化學偏光片、偉創力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落戶;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營業收入增長90%以上,騰訊科技、阿里巴巴華南技術等9家公司增長1倍以上;百濟神州生物制藥項目、GE生物科技園中試項目等新增投資近2億元。
IAB作為龍頭產業,對傳統行業也發揮了巨大帶動作用,汽車就是明顯例子。目前,廣州的汽車產業正在加速向綠色、智能方向轉型,上半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4.9倍,廣汽智能網聯項目加快建設,還引進和培育小鵬汽車、睿馳電動汽車、小馬智行、景馳科技等新能源汽車和無人駕駛領域創新企業。
在整個工業投資領域,上半年,廣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分別增長6%和7.4%,35個行業中有23個產值正增長。其中,先進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制造業比重67.1%,同比提高2.9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比達47.5%,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1%,比一季度提高6.6個百分點,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基礎設施投資和工業投資分別增長11.7%和54.3%。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130.6%,工業技改投資增長36.5%。
微觀層面,創業潮涌。2018年上半年,廣州新設市場主體21.17萬戶,增長44.8%。信息服務、商務服務、金融、科技服務等行業新設市場主體均分別增長107%、78.5%、77.9%、51.6%。新增外商企業增長1.17倍,也集中在金融、信息服務等行業。
可以說,廣州近年來不但在全國一線城市中率先扭轉了經濟“脫實向虛”趨勢,而且還成功地實現了產業的穩步升級換代。在這個基礎上,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的底層架構已經成型,在公共服務、產業框架和人才配置上,廣州已做好迎接新一輪產業大潮襲來的準備。
如果說城市國際化和產業高端化是兩個方向,國際性大項目的引進則是這兩個大方向的戰略憑借和實體支撐。
廣州的大項目在近兩年開始發力。2017年3月,富士康10.5代8K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在增城動工,投資總額達610億元,是廣州改革開放以來單筆投資最大投資,也是全球最先進的顯示器項目,未來年產值將達千億。
2017年4月,中國首個以智能制造云產業為核心、產值將達千億的思科(廣州)智慧城項目在番禺動工。該項目可創造7萬~8萬個就業崗位,吸引常住人口4萬~5萬。
2017年6月,通用電氣醫療集團GE生物科技園項目在中新廣州知識城動工。該項目是GE醫療集團在亞洲首個生物科技園,年產值預計40億~80億美元,將打造世界領先的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創新特色園區。
2018年7月,投資額460億人民幣的LG Display 8.5代OLED面板生產線項目落戶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該生產線是國內首條8.5代OLED面板生產線,也是LG Display在韓國本土外建立的首條大尺寸OLED面板生產線。
在公共服務、產業框架和人才配置上,廣州已做好迎接新一輪產業大潮襲來的準備。
為什么廣州引進的都是大項目?實際上,廣州這種高超的引資策略幾乎可以寫進管理學和城市經濟學的教科書。因為,它踩準了國際產業變革的步伐,并且與城市的原有稟賦進行了緊密結合。
從本質上講,大項目類似于現代產業經濟的“基礎設施”。一個大企業可以在一定空間范圍內催生一個巨型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將成長出大量有著無限可能的中小企業。而且,在這種集聚生態之下,還能產生巨大的技術、知識的外溢效應,降低生態圈內中小企業的創業壁壘和成本。
比如,珠江東岸的IT硬件產業集群獨步全球,它之所以形成,就在于富士康這樣的“大平臺”的入駐,能為創業中小企業提供制造外包和人才外溢。
另外,當前經濟領域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企業群體的結構固化,這意味著大企業、大項目成為了城市經濟快速轉型的“杠桿”。
先看一組數據,2017年,中國企業500強的營業收入達到64.00萬億元,相當于我國GDP的86%。而且,在中國的金融體系中,“大”即意味著“強”,金融資源會源源不斷地涌入大企業,形成一種“大者恒強”的循環模式。
在這種背景之下,引進大企業不但意味著經濟的規模,更意味著對國內低成本金融資源的引入。廣州近兩年在各項金融指標的進步,便一定程度上是大項目帶來的資金沉淀,進而觸發了金融創新和實體經濟共同發展的結果。
在大項目的基礎上,廣州的經濟空間配置也將不斷優化。未來,廣州將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建設10個“產業龍頭+主導產業鏈+產業創新中心+產業資金+產業服務平臺+產業社區”六位一體融合發展的價值創新園區。到2020年,這10個園區將成為廣州集聚高端產業新平臺、廣州經濟發展新引擎、產城融合發展新示范。
按照規劃,5年后,廣州IAB產業產值將突破萬億。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靠所有市場主體的創新。
創新,正在廣州蔓延。2018年上半年,廣州有7956家企業進入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息庫,位居各城市首位;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截至6月底,廣州市有效發明專利量43956件,增長24%。
某種意義上講,過去幾年,廣州掀起了屬于自己的新一輪改革開放,逐步實現了傳統產業大城向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的革新。更重要的是,構建起了未來產業變革的底層架構。
改革創新永不停,這是廣州的使命。這座城,正迎來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