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摘 要】“互聯網+”時代,學生獲取知識更加便捷,傳統的學校教育應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注重學習能力培養轉變,學習力成為衡量個人能力的核心指標。本文重在分析地理教學如何激發學習動力、培養學習毅力和促成學習能力的提高。國運興衰根在教育,教育的發展,重在教師善于變革,勇于實踐。
【關鍵詞】地理教學;終身學習力;核心素養
一、“終身學習力”提出的背景
“互聯網+”推動社會各行各業全面融合,也給教育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傳統教育注重知識的“常速積累”,已遠不能滿足人們終身發展的需求。“互聯網+”蘊含豐富優質的教育資源,方便學習者靈活、高效而有針對性地選擇所需的知識。它雖無法取代傳統教育,但促使傳統教育做出變革,重在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力。本文主要探討地理教學能為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力做些什么。
二、地理教學促進學生終身學習力形成的途徑
學習力由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構成。學生的學習力包括他的知識總量、知識質量、學習流量及知識增量。在地理教學中,我們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持續學習的毅力以及良好的學習能力,以促使其提高學習的效率和品質,并將所學知識轉化為指導實踐的能力。
1.趣味課堂激發學習動力
學習動力指自覺的內在驅動力。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習的不竭動力。教師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而非教會學生多少知識,通過趣味課堂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獲得在本學科探索的持續動力。教師應通過不斷優化教學策略,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輔以一定的教學媒體來表現內容的價值與趣味性。
(1)“情境激疑,啟發思考”。在導入“熱力環流”時,設疑“空調及暖氣片怎么安裝效果最好”?學生聯系熱脹冷縮原理并借助氣壓公式,得出氣壓分布規律,進而真正理解大氣的運動規律。
(2)“動手實驗,找出規律”。洋流動力在哪,分布規律如何,通過實驗演示即可明確。實驗方法:玻璃缸裝大半缸水,撒茶葉,用吹風機沿玻璃缸一側邊緣吹動水體,觀察茶葉運動狀況。實驗時茶葉隨風漂動到魚缸的另一側而后沿魚缸邊緣流回。實驗演示了風海流和補償流的形成,據全球風帶的分布可得風海流的分布規律。
(3)“室外觀測,注重應用”。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地理觀測應與生活緊密結合。身邊很多地理現象是學生能感受到但又理解不透的,可通過觀測加深理解并實現靈活運用。比如家里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時會感到不同時期水溫變化較大,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影響太陽能制熱效果的因素,如天氣狀況、晝夜長短、太陽高度等。進一步設問“怎樣改造可提升太陽能的制熱效果?”運用溫室效應原理,加裝玻璃外罩和光能感應器,使太陽能集熱板始終向著太陽并與陽光保持垂直,獲得最佳保溫效果。
2.明確學習目標,堅定學習毅力
斯大林說,“偉大的目的產生偉大的毅力。”在學習的道路上,目標就像一盞指引我們前進的燈,有了目標就有奔頭。形成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就是地理教學的最高目標:地理學是研究由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且以人類為中心的復雜巨系統的科學,人地休戚相關,觀念是行動的指南,故人地觀念是地理學的核心觀念。地理環境由諸多地理要素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聯系而成,區域內部是有機的整體,區域之間具有顯著的差異,通過物質流、信息流進行有效溝通,地理學具有典型的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能力和品質,反應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地理知識是一些列由點到線擴展到面的知識體系,我們可以逐步完成知識目標并通過實踐提升應用知識的能力。學習的收獲源于鍥而不舍的堅持,堅定的毅力可以使學生體驗到成長與成功的快樂。
3.喚醒學生思考意識,培養學習能力
世界著名未來學家埃德加·沙因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學習能力是衡量一個人學習力高低的核心指標,但學習能力不經培養是不會自發地得到提高的,教師工作的目的不是簡單地教會學生多少知識,而是幫助學習者構建學習力以促其有效終身學習。如何讓習慣“知識灌輸教育”的學生向注重“學習力教育”轉變,需要教師喚醒學生思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構建。
在地理教學中,筆者通過活動單導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活動單導學的實施流程大致為:教師根據學情制定適合本班教學實際的導學單,注重知識的構架并進行學法點撥;學生通過預習課本了解本節內容,獨立完成導學案所設置的作業;教師批改學案,分析學生錯題的錯因,針對錯題二次備課,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課堂上教師鼓勵組內成員對難題錯題進行深入探討,并在全班展示合作成果,其他小組可以質疑并提出修改意見,使答案逐步完善。展示后教師點評,部分難點加以精講。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還給了學生,大部分問題通過學生自身及小組的合作得以解決,使學生真正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表達,實現知識的內化和順應,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
三、教學改革的反思與展望
學校蘊含著中國社會、中國文化、中華民族的全部基因,未來的中國能有多大的發展取決于當下的學校教育能做出多大的變革。要使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還必須對“教育”本身進行反思和批判,促使教育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注重學生終身發展轉變。教師是教學的實施者,也是影響學生成長的關鍵外力,“教師要想革學生的命,首先就要敢革自己的命”。教師不學習不善于學習就不能指導學生更好地學習,也就難以促成學生學習力的提高,打造一支高效學習的教師隊伍才能培養一批善學的學生群體。教師之責任關乎國家未來,轉變教學觀念,以更加開放的心態、開闊眼界來開展教學改革,相信我們的未來就會有所改變,我們的教育也會越辦越好。
【參考文獻】
[1]張連彬.《中學地理教學參考》,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