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嫻
摘 要:從課堂問題行為內涵和大學生現實表現出發,大學課堂問題行為的矯正和預防主要包括:正確認識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為,運用恰當合理的方式處理問題行為;多措并舉處理大學生在課堂上擺弄手機的問題行為;教師應主動改進和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積極推進各類課程改革,端正大學生課程價值取向;端正大學生學習動機,克服消極心理,使大學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積極營造健康良好的課堂內部環境。
關鍵詞:課堂問題行為;大學生;矯正;預防
所謂課堂問題行為,一般指發生在課堂上的與課堂行為規范和教學要求不一致并影響正常課堂秩序及教學效率的課堂行為。課堂中的問題行為通常是與教學聯系在一起的,表現為妨礙和干擾課堂活動的正常進行,影響教師的教學和其他學生學習的行為。
當前,大學生在課堂上的問題行為比較盛行,擺弄手機、在課堂上睡覺、害怕老師提問到自己、思想開小差、感到焦慮、看課外書籍等問題行為愈演愈烈的趨勢。那么,如何讓大學生的生命精華在課堂上展現,如何減少大學生的苦惱,抑制大學生的退縮,緩解大學生的惆悵,并從根本上矯正和預防大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呢?
一、正確認識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為,運用恰當合理的方式處理問題行為
大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大多數問題行為都是輕度的,或是輕度隱性問題行為或是輕度顯性問題行為,如害怕老師提問,思想開小差,看課外書籍,睡覺,聊天等等,這些行為并不是很嚴重,但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效率,這些行為必須盡量消除。首先,教師可以采用非言語線索來消除大學生的一些問題行為,而不必中斷上課。教師一般采用的非言語線索包括目光接觸、手勢、身體靠近和觸摸。其次,教師還可以采用言語提示或反復提示來消除大學生的一些問題行為。事實上,大學生的多數課堂問題行為都是很好解決的,關鍵是教師要正確認識這些問題行為,采用最合理的方式去解決。
二、多措并舉處理大學生在課堂上擺弄手機的問題行為
“科技為我們的身心帶來愉悅,但是迷上了它,卻像靈魂被榨干”,這也就是說,手機給大學生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深刻侵蝕著他們的精神世界,上網、打游戲、聊天非常快捷和方便,選擇擺弄手機而不聽老師講課,長此以往將會嚴重影響課堂教學質量。首先,對學校來說,應加強對學生的課堂教學管理,制定嚴格的紀律標準,還可以在學校教學區域安裝手機信號屏蔽,所有排課教室在上課時段內使用屏蔽器。其次,對教師來說,應加強課堂管理水平,嚴格課堂紀律,教師還應該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將學生吸引到教學過程中去。最后,對學生自身來說,要知道手機作為一種通信技術工具,具有二重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前者決定著大學生手機存在的消極影響是必然的、不可消除的,后者決定著這種消極影響是人為的、可控的,這就需要大學生要克制自己的好奇心和沖動,分清場合和時間,合理使用手機。
三、教師應主動改進和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大學教師應注重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和自身素質的提高,這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減少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重要之舉。首先,教學目的是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教師應跟學生講清楚教學的目的是什么,課程的目標是什么,這樣學生才能清楚在課堂上應該關注什么,應該如何學習。其次,教師應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使自己的教學風格能與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相適應,注重課堂上師生的互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另外,教師還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學觀、師生觀,注重學生情感的需要,注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建構良好的師生關系,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提升自身人格魅力。
四、積極推進思政、英語和計算機課程改革,端正大學生課程價值取向
減少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理應在加快推進課程改革上下功夫。首先,應加強大學課程的教材建設。讓大學生對課程變得愛聽樂學,關鍵是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加強教材內容的創新性、實際性和實用性。其次,應制定合理的課程目標,使其符合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遵循大學生個性發展特點。學校和教師還應注重課程目標的宣傳,讓學生對課程目標有一個清晰的把握和正確的認識。另外,還應端正大學生課程價值取向,克服大學生的功利性和絕對實用性思想,使學生能重視各種知識的內在價值。
五、端正大學生學習動機,克服消極心理,使大學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大學生總是感覺到迷茫、不知所措,進而影響到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和交際,更影響到大學生對待課程和課堂聽講的態度。面對這種境況,對學校來說,應注意加強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使他們清楚認識到大學階段的學習對他們能力的培養、社會交際的鍛煉以及人格的塑造是非常關鍵的,基于此,學校還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校風建設,為大學生創造健康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環境,使他們在人文的精神世界里體會到美好,從而變得熱愛知識,熱愛學習,熱愛教師,熱愛課堂。對大學生自身來說,應抵制不良思想對自身的影響,多讀、多看一些能夠使自己變得積極樂觀的書籍、雜志或者電影。另外,大學生還應意識到當前學習對自身的重要性,認真對待學習,在課堂上努力做到認真聽講。
六、積極營造健康良好的課堂內部環境
良好的課堂內部環境不僅可以減少產生問題行為的可能性,而且可以消除許多潛在的問題行為。營造健康良好的課堂內部環境,首先,要保持課堂的干凈整潔,課堂的清新優雅,課堂的井然有序,以便增強課堂成員的舒適感、秩序感。其次,合理的安排班級人數,使課堂不擁擠,不嘈雜,盡量采取小班教學的方式,這樣既便于教師進行管理,也能使大學生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另外,創建良好的課堂氛圍,課堂內部成員之間民主和諧的交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過程中,體現學生的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Thomas L.Good,Jere E.Brophy.透視課堂[M].陶志瓊,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2]約翰·納斯比特,娜娜·納斯比特,道格拉斯·菲利普.高科技思維———科技與人性意義的追尋[M].尹萍,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1.
[3]吳剛,陳桂香.論手機化存在的大學生管理范式及其走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0):36.
[4]王嘉毅.課程與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9.
(作者單位: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山西 晉中 03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