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友華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不僅適用于文學創作中,對于數學的學習也是如此,小學生由于受其年齡和智力所限,只有將數學教學的內容融入生活實踐中,才能更好地便于他們的理解和掌握,也容易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數學語言要生活化
有一位數學教育家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樣,這主要取決于教師的語言水平。尤其是數學課堂教學,要學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鑒于此,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將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說:“我家里有10000元錢暫時不用,可是現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請同學們幫老師想個辦法,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錢?”學生回答的辦法很多,這時再趁機引導學生:“選擇儲蓄比較安全?!痹趦π钪?,我還想了解一下關于儲蓄的知識,哪位同學能夠介紹一下嗎?”學生們競相發言。在充分感知了“儲蓄”的益處之后,學生們又主動介紹了“儲蓄的相關事項”,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體會到了生活與數學休戚相關。當學習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例如老師可以把學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學中來,“同學們去春游,爭著要去劃船,公園里有7條小船,每船乘6個人,結果還有18個人在岸上等候?!痹谡n上,讓學生根據情境自己編題,自己列式解題。這樣,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變成了來自生活的、生動的數學問題,還促使學生能夠主動投入、積極探究。
二、教學過程生活化
(一)仔細研究教材,合理備課,使教材內容貼近生活。
對于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而言,備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學階段的教育是促使學生養成思維模式的階段,因此,針對小學的教育方法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中,怎樣才能使教育內容貼近生活化,這就是在備課時需要積極進行思考的問題。從多方面進行考慮分析,不論是針對教材還是針對學生,研究出最有效最適合學生發展進步的教學方法。與此同時,教學方法的制定還要滿足循序漸進的過程特點,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由易到難,由基礎到復雜,層層深入,實現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以及應用。
(二)以生活為主,開拓思維發展。
學習活動的進行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也不例外。教師在引導學生形成思維習慣的過程中要慎之又慎。另外,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習慣均未形成一定的定勢,所以,不同的學生在思考問題時的切入點和方式亦不同。因此,教師的任務就是仔細研究不同學生的思維習慣,并據此制定出不同的訓練方法來有效引導學生的思維導向。另外,在教學的過程中增加課堂小游戲的形式也是十分有效的。這種課堂活動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增強學生的注意力,通過重復多次的練習達到掌握的效果。
三、數學問題要生活化
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標準化的數學模型,教師如果能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情景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學生就會感到許多數學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還使他們切實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數學,感受到現實生活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例如教學《植樹問題》一課,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馬路邊植樹、小朋友排隊、路燈等一些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體會間隔的含義。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們體會到只要用數學眼光留心觀察廣闊的生活情境,就能發現在平常事件中蘊含著的數學規律。教學時,讓學生為自己的校園設計植樹方案,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體會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
四、知識應用要生活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他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有關知識后,讓學生去計算教室的空間大小、學校噴水池的容積、為家庭的裝潢設計一個購物計劃;又如學過“人民幣”后,可指導學生到超市購物等。
數學教學聯系生活的好處有哪些呢?
(一)捕捉“生活素材”,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是抽象的,數學的學習是枯燥的。特別是學習計算,學生的情緒更低。為此結合教材特點,學生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環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情境中掌握,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在學習《年月日》一課時,我就謎語引入創設情境,“有兩個寶寶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脫一件,等到年底剩張皮”這是什么呢?學生好奇心被激發了,爭先猜出了謎底(年歷),這時候,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在旺盛的求知欲的驅使下,興趣盎然地學習新課程,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回歸“生活天地”,提高數學應用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任何功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會學,學了會用,會解決實際問題,光紙上談兵是沒有用的。數學教學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認識生活中充滿了數學,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我們可以將其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接近實際情境的實踐活動中去解決數學問題。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可以模擬超市購物這一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買賣東西”。通過識別商品,看標價,付錢,找錢等活動,使學生初步學會識別假幣,懂得要愛護人民幣和節約用錢的道理,從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又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操場上去模擬同時相向、同時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對相遇問題中常見的專用術語有了清晰的認識后,理解和掌握算理,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這種模擬生活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到數學的優越性,體會到數學與社會的關系,懂得了數學的真正價值,提高他們真正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綜上所述,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就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進而對數學產生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現象,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