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教育的內在屬性,高職院校輔導員要在強化工學結合,學生頂崗、輪崗的教學過程中,以學生“工”和“學”職業角色變化為出發點,根據教育客體角色、教育環境變化,依托工學結合不同階段,有效提升專業技能并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生教育、服務和管理工作。
[關鍵詞]工學結合;人才培養;輔導員;專業技能
高職與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的最大區別在于實施工學交替、頂崗實習教學模式,職業院校學生在三年的專業學習中“工”和“學”交替,可以說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教育的內在屬性。如何在強化工學結合,校企、校政合作,學生頂崗、輪崗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的教育管理是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面臨的新問題和新任務。高職院校的輔導員如何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特點,以學生“工”和“學”職業角色變化為出發點,根據教育客體角色、教育環境變化,依托工學結合不同階段,有效提升專業技能并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生教育、服務和管理,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值,得我們認真探索。
一、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輔導員專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發了《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以下簡稱《職業能力標準》),2017年9月修訂了《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職業能力標準》及新修訂的《規定》從高校輔導員職業概況、職責與要求,各職業等級能力標準、發展與培訓、管理與考核對輔導員隊伍建設進行了規范與要求,對進一步推動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和專家化進程作出了具體性要求。目前,高職院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基于以上能力提升的研究有待深化,尤其對輔導員工作機制缺少系統的深層次分析,尤其是如何加強輔導員專業與技能提升以滿足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職高專學生管理這一問題研究不多。
1.輔導員技能的提升得到了認可,但研究成果缺乏深度。主要體現在研究的深度上不夠,分析問題和解決方案不夠系統且可操作性也不夠強。目前的研究多是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經驗型或應急性的總結和歸納,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往往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這些研究缺乏對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理論的系統性研究。缺少對輔導員隊伍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指導。另外,輔導員工作中長期存在的“非專業化”現象認識不足,沒有把輔導員隊伍和輔導員個人的“角色定位”和“職業發展”置于專業化建設和長遠發展中來。
2.輔導員專業化成為關注熱點,但對輔導員進行科學的管理和培養,輔導員掌握高職高專德育工作的知識和技能,對輔導員專業化的標準以及促進專業化的具體措施所涉不深,并未對如何提高輔導員專業技能進行深入的分析,沒有提出具體可行的措施。
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新要求
工學結合培養模式要求高職輔導員要以學生成長成才為本,要適應人才培養機制的新特點不斷創新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創新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模式以適應成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對應的是新的學生教育管理模式,即工作機制不體現在教學實訓等環節上,更體現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行為管理等方面。工學結合模式下的學生工作不再囿于傳統的方式,而要根據實踐教學的具體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如,輔導員可以參與到學生的實訓或不定期到實訓單位走訪等方式了解學生情況。此外,企業也要有指導教師專門負責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開展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宣傳和教育,幫助學生既練技能,又學做人。校企雙方形成的教育合力,將搭建起全員、全社會育人的架構,極大地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實效性。
2.高職輔導員要充分重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給高職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帶來的新變化。工學結合要求學生必須走出校園,到企業的具體生產崗位去。教育內容和方法的變化工學結合模式下,傳統的教育管理內容和方法當然適用,但在側重點上應有所調整,充分利用并緊緊抓住實習環節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發揮、調動和整合企業在育人方面的資源優勢,會較傳統教育模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高職輔導員要充分利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的良好契機。為學生思想教育提供了一個有效平臺,對提升教育管理的實效性有事半功倍作用學結合培養模式徹底改變了過去學院式的教育形式,注重教學過程的開放性、真實性,學生在實際生產環境中所接受的影響、教育和啟發是學院式教育無法比擬的。
三、高職院校輔導員專業技能提升保障機制研究。
1.高職院校輔導員激勵工作的政策支撐。高職院校要建立和完善輔導員的評優獎勵體系,為輔導員的評選提供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輔導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貢獻要充分肯定與支持,鼓舞和提振輔導員隊伍的士氣。
2.建立科學的薪酬制度,保障高職院校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要著力解決輔導員工作量和報酬不匹配的問題。輔導員負責管理學生的日常事務,瑣碎繁雜,工作量大,持續時間長。其本身具有干部和教師的雙重身份,但是輔導員既沒有教師的待遇,也沒有干部的權力,因此需要改革薪酬制度,量化輔導員工作,設立輔導員崗位津貼,保證輔導員基本薪酬增速高于學校人均收入增速。
3.建立合理的輔導員職位晉升制度。探索實施輔導員的雙線晉升機制,強化輔導員作為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實現專業技術職務和行政職級雙線晉升;建立完善的輔導員評價體系,將教育過程與教育目標、教育結果與學生評價相結合,完善考核評價機制。
4.建立合理的分流機制。合理的流動機制對于保持輔導員隊伍的活躍性、積極性是很有必要的。對于政治素質過硬、工作成果突出的輔導員,可以根據干部選派需要提拔到學校的其他行政管理崗位,使他們更好地為學校、學生服務;對于不適合擔任輔導員工作的,及時進行調整,將他們調配到相關服務部門從事管理性工作。
參考文獻:
[1]李麗.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路徑探析,現代交際,2017.21
[2]李忠軍.以職業能力建設為核心推動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發展, 實踐研究 2014.12
[3]李永山,以職業能力為導向加強高校輔導員專業人才培養,思想教育研究2015.9
作者簡介:屠瑞旭(1977—)男,山西汾陽人,碩士,副教授,南寧職業技術學院黨委組織部副部長,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11年廣西教育廳科研立項項目(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輔導員專業技能提升與訓練研究201106LX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