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慧玲
內容摘要:本文以旅游目的為視角,選取2000-2013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和城鎮居民國內旅游抽樣調查數據,采用擬合模型對不同旅游目的的消費占比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城鎮居民旅游消費的主要目的是觀光游覽和度假休閑,基于實證結果提出了促進觀光游覽和度假休閑旅游業發展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旅游目的 城鎮居民 旅游消費
前言
2013年《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2014年《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2015年《2015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報告》、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等這些政策的頒布為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旅游業進入新一輪的黃金發展期。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了旅游業的發展結構,增加有效供給,優化市場資源配置,促進中高端產品開發和旅游業轉型升級,實現旅游業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轉變。
研究城鎮居民旅游消費問題可以有效把握旅游經濟的發展趨勢,為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及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導。由于城鎮居民國內旅游消費目的的變化,直接反映了國內旅游市場需要趨勢的演變,和旅游產品的生產和供給息息相關,因此,文章以旅游目的分組為視角對城鎮居民國內旅游消費進行研究,可以及時追蹤旅游市場的需求變化,調整旅游產品供給。
當前我國城鎮居民旅游消費現狀
(一)城鎮居民旅游消費支出不斷增加
根據《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可知,我國城鎮居民的人均旅游消費支出不斷增長,如圖1所示。2016年,在穩定的宏觀經濟和社會環境的保障下,城鎮居民旅游消費持續升溫,在全域旅游及“旅游+”戰略的推動下,我國的旅游消費體系日益健全,自由行成為主要出行方式,自駕游、鄉村游持續升溫,帶動全域旅游示范工作順利開展。國內自駕游、鄉村游等旅游形式成為出游常態。根據相關報道可知,2017年第一季度旅游消費持續上升,如廣西省33個特色旅游名縣及創建縣共接待游客3800.2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消費393.05億元,促進全區旅游從景點旅游走向全域旅游的新格局。根據途牛網監測的旅游數據可知,當前北京和天津等地的一些傳統旅游目的地游客數量比較穩定,而湖北、湖南等中部省份的游客接待量以15%的速度增長,內蒙古、甘肅等西部地區的旅游接待量呈現井噴式發展,增長率超過20%。2016年,旅游接待量增長較快的地區為新疆、青海、甘肅、四川、寧夏、海南、廣東、遼寧等地區。
(二)旅游消費范圍不斷拓展及注重體驗式旅游消費
隨著全域旅游、“旅游+”政策的不斷深入,以及旅游業態新要素的發展,進一步豐富了當前的旅游產品內容,促進了旅游衍生性產品的消費。根據相關數據可知,故宮博物館僅在2015年上半年文創產品銷售額已經達到7億元,科技、文創等因素在旅游消費中的滲透改變了當前的旅游消費結構,旅游消費結構正在由景點門票、購物、餐飲、交通為主的花費轉變成體驗式消費。體驗式消費包括文化娛樂、主題住宿、旅游商品、目的地生活體驗等,其消費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
(三)度假旅游消費呈常態化
在國內旅游消費需求不斷升級的情況下,休閑度假已經成為了旅游消費的主要目的。2017年在產業和需求的雙重推動下,海島和郵輪等度假旅游將繼續成為消費的熱點。2017年我國國內的母港口運輸能力將增長50%以上,其中,華南港運力的提升將助力郵輪旅游市場的發展。郵輪的商業用途也在被積極地拓展,包船產品成為企業團隊游和會獎游的重要選擇。另外,郵輪的主題游產品如圍繞爸媽游、親子游等郵輪特色主題活動,也不斷受到國內城鎮居民的喜愛,這將成為郵輪旅游新的增長點,進一步促進國內城鎮居民的旅游消費。
我國城鎮居民旅游消費的構成——基于旅游目的視角
(一)旅游目的相關研究
旅游者根據旅游需求、意識觀念確定旅游目的。為了更好地促進國內旅游消費的發展,當前旅游目的的研究逐漸增多:一是對不同景區或者地區旅游者的旅游目的進行調查研究,孫曉等(2012)對綏化市農民的旅游動機目的和行為特征進行分析,發現他們的旅游動機主要包括休閑度假、享受自然風光、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游覽名勝古跡等。二是對不同群體的旅游目的進行研究。劉春等(2011)以武漢黃家湖大學城為例,調查分析了大學生的旅游行為及目的動機。魏來等(2010)以老年人為研究對象分析了他們的旅游目的動機。三是調查研究特定目的的旅游動機。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的旅游形式開始出現,如海島游、直升機游、郵輪游、生態游等。文章基于旅游動機視角對旅游消費的構成與發展進行研究。
(二)旅游目的視角下我國城鎮居民旅游消費分析
根據中國旅游統計年鑒可知,城鎮居民國內旅游目的的分組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2000年-2007年,旅游目的分成探親訪友、觀光游覽、會議、商務、文體交流、度假休閑、其他等7組;2008年-2013年旅游目的分成觀光游覽、探親訪友、度假休閑(2011年增加娛樂)、商務出差、健康醫療、其他等6組。但是,在實際的學術研究工作中,旅游目的的劃分和描述越來越細致,區分界限清晰,結合已有的旅游目的類型分組情況,文章將旅游目的分成五組(見表1),根據城鎮居民國內旅游抽樣調查和中國旅游統計年鑒的相關資料計算得到旅游消費中不同旅游目的的占比。
(三)不同旅游目的消費占比的擬合模型分析
為了對我國城鎮居民不同旅游目的的消費占比進行更加精確的分析研究,采用擬合模型對表1的數據進行定量研究,年限為2000年-2013年。
建立模型。本文將年份設置成自變量,設2000年為1,其后每年逐年增加1,將不同旅游目的的分組消費占比設置成因變量,得到回歸模型:
(1)
公式(1)中, Yi代表城鎮居民不同旅游目的消費占比,t代表年份,ai、bi代表待估參數,εi代表隨機擾動項。i代表不同的組別(e代表觀光游覽,f代表探親訪友,g代表商務出差,l代表度假休閑,s代表其他)。
參數估計。采用SPSS19.0軟件,對2000-2013年的不同旅游目的分組的消費占比進行回歸分析,整理數據資料得到以下方程:
Ye=0.247+0.02t (2)
Yf=0.206+0.001t (3)
Yg=0.391-0.026t (4)
Yl=0.058+0.006t (5)
Ys=0.089-0.004t (6)
模型檢驗。擬合優度檢驗:根據回歸分析結果得到五個回歸模型的R2值,R2值分別為0.796、0.005、0.889、0.892、0.429,R2值越接近于1,說明擬合優度越好,對原始數據的解釋能力越強,根據此結果可知,回歸方程(2)、(4)、(5)的擬合優度較好,方程(6)的擬合優度較低,方程(3)的擬合優度極低。
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檢驗:給定 a=0.05,根據t分布表得到自由度為13的臨界值為2.160,由回歸結果可知,方程(2)-(6)解釋變量系數的t值分別為t(2)=5.843、t(3)=0.205、t(4)=-8.013、t(5)=8.614、t(6)=-2.968。t(2)、t(5)的值大于臨界值2.160,t(4)、t(6)的t值小于-2.160,t(3)在-2.160~2.160之間。因此,除了方程(3)之外,年份對分組貢獻率呈顯著影響。
綜上分析,(2)、(4)、(5)回歸方程通過統計學檢驗,(3)、(6)回歸方程未通過統計學檢驗。
模型分析。根據回歸方程(2)、(4)、(5)可知,在2000-2013年間觀光游覽的消費貢獻率以每年2%的速度上升、商務出差的消費貢獻率以每年2.6%的速度下降、度假休閑的消費貢獻率以每年0.6%的速度上升。方程(3)、(6)未通過統計學檢驗,說明在2000-2013年間探親訪友、其他兩組的消費貢獻率變化不顯著。對城鎮居民國內消費旅游的研究表明:“休閑度假”和觀光旅游是當前外出旅游的主要目的。
促進城鎮居民旅游消費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大力發展休閑農業促進旅游消費
針對當前休閑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同質化嚴重,營收模式單一、缺乏創新,經營效益亟待提高等問題,文章希望利用現代觀念對其予以改造,挖掘旅游屬性,使其更好地對市場需求尤其是旅游需求予以滿足。
將農業休閑旅游和體驗旅游相結合。農業休閑旅游和體驗耦合在一起可滿足旅游者的探新求異、自我完善、社會交往等旅游動機。休閑農業要營造具有鄉村特色、令人回味的旅游體驗,在情感上與游客建立聯系,注重利用創意設計手段,挖掘、提煉、吸收、重塑地域特色,美化場景景觀,并與游客的想象、偏好、理念等建立聯系。具體如下:感覺體驗,結合感覺體驗的內容進行旅游景區硬件條件與環境等的設計或優化,滿足游客的感官要求;農作體驗,包括農作物觀賞、園藝習作、農耕活動、特色農藝;農具體驗,農具展示、農具操作;農村地理體驗,利用農村資源進行游憩項目的開發,如打水仗、捕魚等;農村生物體驗,游客對田間到飯桌的整個過程進行體驗,開展挖野菜、烹飪野菜、品嘗野菜等活動。
由觀光休閑向多元融合轉變。產業融合是一個開辟新市場的動態發展過程,將不同資源、市場、技術相互滲透、交叉,衍生出新產品、新業態。休閑農業集聚了農村各類要素資源,應對其與相關產業功能進行融合,增加旅游消費粘性。如農耕民俗和科普實踐、親子教育相結合,農業景觀與娛樂活動相結合等,以主題活動的形式為游客帶來良好的感情體驗。
構建生態消費鏈。結合旅游景區建設瑜伽館、心理診療室,健身、幼兒教育等,讓消費者在綠色自然的生態環境中進行上述消費,在享受服務的同時也會得到更多心靈上的滿足。在生態環境中進行與健康相關的活動,符合更多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必將提升傳統休閑度假產業的附加值。建成的生態旅游養生購物中心,結合互聯網平臺,引進跨境服務理念,打造“旅游+康美養生”“旅游+智慧電商”“旅游+會議會展”等融合項目,助推傳統旅游業轉型升級。
(二)升級觀光游覽旅游產品及促進旅游消費
開發滿足精神層面需求的分類旅游產品。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這個說法不新鮮了。在生存階段,人們基本不需要旅游;在生活好的階段,人們需要觀光或度假功能屬性強的旅行;但隨著人們的需求移向馬斯洛需求的上部,側重的精神層面的旅行類產品越來越重要。現市面上主流的旅游產品依然是以推介目的地的觀光與度假為主,因此在觀光、游覽和休閑度假的基礎上開發滿足人們精神層面需求的分類旅行產品。
完善觀光旅游景區的配套設施。觀光旅游景區要想拓展旅游空間,使旅游、文化、創意相融合,應該完善相關的設施、服務、管理,將景點建設轉變為“全域景區”建設。如武當山旅游景區,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該景區建設成了山水城一體、文旅農融合、景點景區聯動、吃住行游購娛配套,宜居宜業、人文和諧、文明幸福的目的地。推出了武當精品游、古建筑鑒賞游、道教養生游、影視追夢之旅、武當夏令營、道茶品味之旅等一大批特色旅游線路;修建了“隱仙別院”、“福地居33號”、“靈山居”等民宿客棧,太極湖水上飛機、拖傘、游艇等項目都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孫曉,王倩穎,劉海英.綏化市居民出游動機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2(4)
2.劉春,劉蘇衡.武漢在校大學生旅游行為研究——以黃家湖大學城高校為例[J].甘肅科技,2011,27(14)、
3.魏來,章杰寬.老年人旅游動機及其旅游景點選擇偏好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0(18)
4.李偉,胡靜,陸汝瑞等.基于旅游目的的特殊時段旅游流時空分布特征研究——以武漢市為例[J].經濟地理,2013,33(1)
5.許春曉,朱湘平,何蔓莉.出游目的與紅色旅游目的地選擇的關系[J].懷化學院學報,2015(10)
6.李彪.國內城鎮居民出游目的灰色關聯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