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濤
[摘 要]《紅日》是一部具有主要歷史背景的優質作品。它也把戰爭歷史敘述成一幅非常美麗的圖畫。鮮明的社會時代特征、濃重的地域民族文化內涵和機靈智慧的敘事策略, 三者的有機結合成就了《紅日》。盡管《紅日》在藝術上也有一些不足和缺點,但這些是掩蓋不了它的高度成就的。它的成就和經驗,對于今后我們的軍事題材創作的繁榮與發展,仍然有寶貴的價值。作品中所體現的戰斗精神和時代價值觀對增進國人的愛國情懷仍有著積極作用,重讀《紅日》能激發國人閱讀古典經典的熱情與欲望,更有利于新時代作家們創作出更加優質及有內涵的作品。
[關鍵詞]《紅日》;愛國主義;精神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快餐閱讀成為了大眾文學最流行的欣賞方式,為了迎合大眾娛樂的需要,一些作者創作大量方便快餐閱讀的作品,為了經濟利益而將文學創作的藝術真實放在一邊,而以史實為戰爭的文學作品,從民生和事實相反的情況看,這是種不切實際的片面創作,包子雷,襠部藏雷,手榴彈炸飛機等創作情節,已經引起公眾對歷史事實、社會的誤解,對國人愛國主義、社會責任感和理想信念樹立產生了極其不利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重讀紅色經典《紅日》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分析《紅日》,對脫根的創作者進行重新回爐,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糾正這種不正之風,讓人們真正了解歷史、增強愛國情懷、重塑理想信念。
一、構建民族共同體的需要
在談到構建民族文化共同體這個話題時,確立其“文化身份”,也就是文化共同體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民族只有通過書寫自己的文化身份,擁有自身的集體記憶、共同歷史,民族真正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才能得到確認。這是其本民族與其他民族在文化認同上的區別,這種集體記憶也使得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和精神向心力的形成,也是避免文化入侵的必要條件。這就需要通過文學敘事來促進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的加深理解,只有在文學敘事的促進下,才能將個體的歷史記憶融合進民族中,超驗的價值才能從籠統的民族文化共同體中體現出來。有這樣一段話,“我更是借此書強調小說之類的虛構模式,往往是我們想像、敘述‘中國'的開端。國家的建立與成長,少不了鮮血兵戎或常態的政治律定。但談到國魂的召喚、國體的凝聚、國格的塑造,乃至國史的編纂,我們不能不說敘述之必要,小說之必要。”
《紅日》對戰爭歷史的敘述便是有著凝聚民族集體記憶的重任,“所有第三世界的本文均帶有寓言性和特殊性,我們應該把這些本文當作民族寓言來讀,特別是當它們的形式是從占主導地位的西方表達形式的機制上發展起來的。” 正是出于構建民族想象共同體的歷史集體記憶這個當下訴求的需要,對《紅日》敘事策略的再次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它正好可以成為一則民族寓言,供人們閱讀,將個人與整個民族通過閱讀經典聯系且融合起來。在前十七年這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這個歷史民族文化共同體有著解構十九世紀中葉以降中國與西方的之間不平等的種族關系的重任。《紅日》所描述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真實歷史事件,講述的是各民族團結起來,為解放全中國而不懈奮斗的故事,在當下的生活,不僅對于文學史來說,有著不可替代的深厚意義,而且對于整個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構建和集體記憶的書寫也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對其進行重新解讀和分析有利于新時代文學創作者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從而促進人們了解歷史、認識歷史、尊重歷史,強化對文化身份的認同。
二、國家立場敘事的需要
前十七年小說歷史性敘述便在對舊社會、舊統治階級的歷史否定中確立其基本命題,以“進步”“反動”的修辭在信仰競爭中占取理念霸權,在社會進步的維度上,承擔了將剛剛過去的革命經典化的功能,講述革命的起源、英雄傳奇和終極承諾。 將歷史題材放在的既定的歷史觀內敘述,文學創作或多或少也會受到這種歷史觀的影響,文學與歷史二者在國家立場敘事的基礎上達成了合謀。將歷史事實用小說進行敘述的好處就是,它能夠借助小說的藝術性加工,將既定的歷史題材轉化為符合國家層面宣揚中華傳統積極正面價值觀的需求。通過這種國家立場敘事,能夠積極促進人們對集體精神、國家意識的理解,國家政治也就在在歷史敘事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家園”。
《紅日》小說不僅情節豐富、充滿英雄傳奇色彩,思想也積極樂觀,并反映當時的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其利用英雄主義的表現方式和現實主義的藝術思維,全面的描繪了沈振新軍在山東戰場英勇戰斗的歷史畫卷,促進了人們對國家層面價值觀念的理解認同。當下,對《紅日》敘事策略的再次分析,解讀《紅日》所體現的價值觀,可以使人們了解到其史詩性的龐大氣魄,從而感染和凝聚新一代中國人對于現代國家政治革命理念的價值認同與思想意識。
三、追本溯源的精神需要
在黑格爾那里,惡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借以表現出來的形式,這里有雙重的意思。一方面,每一種新的進步都表現為對某一種神圣事物的褒獎,表現為對陳舊的、日漸衰亡的,但為習慣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以階級對立產生以來,正是人的惡劣情欲—貪欲和權勢欲成了歷史發展的杠桿,關于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資產階級的歷史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持續不斷的證明。 《紅日》小說的歷史觀所內含的命題諸如階級斗爭的歷史原因、共產主義的理想支撐等,潛藏著黨和人民的情感訴求與政治策略,潛藏著中華民族自遭遇戰爭以來對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兩種思考方向:一是接受西方的現代性,認為它為中國當有的出路,中國必須走效仿西方的現代化之路;二是作為一個擁有數千年文明的、長期以世界中心自居的古國,對西方現代性的展開進行思考,想避免西方現代性實踐中出現道德喪失與精神滑坡,依賴本土資源,最終一攬子解決中國的問題。
顯然,《紅日》選擇了第二種思考方向,沈振新軍所代表的就是黨和人民從中國實際出發來解決中國的問題,小說中沈振新軍最終的勝利也隱喻著第二種思考方式是正確的。當下,各種物質文化的導致人們精神需求極度空虛,民族意識及凝聚力也有所削減,而《紅日》小說中所表達的情感精神在當下思想環境中是極為需要的,沒有處于戰火紛飛的年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幸運,更要飲水思源,若民族沒有信仰,沒有相對統一的國家意識來增強凝聚力,中國何以強大,小說中那種愛國精神不應遺忘,我們仍需全民一致的愛國精神來構建自己的家園。
參考文獻:
[1]張宏張晨怡.論五四文學和抗戰文學中的鄉土敘事.云南社會科學,2011.
[2]陳國恩吳翔宇.《紅日》的“紅色狂歡”敘事與革命戰爭想象[J].襄樊學院學報,2011(01):50.
[3]陽海洪. 十七年小說歷史觀研究[D]. 四川師范大學, 2006.
[4]李玉銘. 惡的歷史作用與文藝創作問題[J]. 文學評論, 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