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進一步增強縣域經濟實力,提高縣域經濟競爭力,是各縣縣委、縣政府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之一。為全面了解金湖縣域經濟發展情況,筆者深入全縣周邊及鄉鎮各地區進行專項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金湖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金湖縣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縣域經濟總體呈現“開局平穩、質態趨好、后勁增強”的基本態勢。
1.城鎮建設不斷推進。2016年2月,金湖縣被列為全國新型城鎮化試點縣,并承擔了打造寧淮合作南京都市圈一體化建設、打造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和建設智慧金湖三項試點任務。掀起了新型城鎮化建設新高潮。2016年,全縣緊緊圍繞“一主四區多點”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部署,以打造提升一個主城區、繁榮發展四大功能區為藍圖,創建旅游全域化示范區為基本路徑,堅持規劃引領,完善配套設施,城鎮功能逐步增強。城鎮、農業、生態三大空間,促進城鄉環境持續優化,連續兩年在淮安市考核中獲得第一名,2016年末城鎮化率達52.56%,比上年提高1.68個百分點。
2.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從總量來看,全縣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發展速度逐年加快。一是經濟發展平穩健康。2016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1.8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9.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7萬元,達72987元,增長11.5%。二是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第一產業增加值33.1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90.3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18.46億元,三次產業結構13.7:37.3:49.0。全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9.0%,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持續保持“三二一”產業發展格局。
3.全面小康水平不斷提升。截止2016年末,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41.5元,增長9.6%,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比從上年的1.98:1縮小為1.96:1。同時,全縣居民生活不斷改善,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逐年增強。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9832.9元,比上年增長7.0%,恩格爾系數為30.5%,接近富足標準,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成效顯著。2013年在全市率先實現2003版小康指標,4次蟬聯“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
二、金湖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金湖縣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縣域經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在發展道路上,客觀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影響縣域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在實踐中有效解決。
1.經濟發展水平偏低,整體競爭力較弱。根據淮安市,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4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4.6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268.1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455.24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10.6:41.7:47.7。人均GDP62446元人民幣(按當年匯率折算9401美元)。相對全省和淮安市,金湖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僅有241.88億元。金湖縣綜合經濟雖然取得快速發展,但是我們必須清醒的看到,目前全縣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不僅與全國百強縣差距甚遠,即使與淮安市相比,仍然存在著較大差距。
2.縣域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產業集聚效應不強。就目前而言,金湖縣三產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產業雖然有較大發展,但是現代特色農業龍頭企業數量不多,規模不大,難以形成規?;?、產業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態勢;第二產業以初加工為主,規模小、競爭力不強,現代高科技企業數量少、技術含量低;第三產業雖然發展勢頭強勁,比重上升較快,但因起步晚、規模小,企業規模、服務質量和服務意識都有待提高,總體競爭力不強,不足以支撐整體經濟發展。由于實施時間較短,城鎮體系的實施效果和產業聚集效應尚未顯現,城鎮體系仍存在量多、規模小的問題,工業園區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產業集聚效益并不十分突出。
3.融資渠道不暢,對外開放程度低。一是資金嚴重短缺。由于財政來源渠道比較單一,對資金的需求量日益加大,使得縣域財政十分拮據,財政收入增長遠遠滯后于支出的不斷擴張,2016年,全縣財政總收入28.52億元,比上年-4.9%(備注:財政收入受“營改增”影響,口徑有所變化),財政總支出44.34億元,增長5.4%,地方財政支出多于收入,通過財政分配的部分出現的超額分配比重偏大,極大影響了城鄉建設和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二是對外開放程度低。金湖縣2016全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19個,增資項目4個,但是,實際到賬注冊外資1.20億美元,增長呈現負增長-5.2%。如何借助外力、激活內力,將資源和后發優勢轉換為發展優勢,將是實現金湖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中之重。
三、進一步加快我縣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在新的形勢下,搶抓發展機遇,加快縣域經濟發展,要進一步確立科學發展理念,拓寬發展思路,加速產城融合步驟,為2018年順利建成新版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1.緊扣目標、科學定位。緊扣“發展領先蘇北、水平比肩蘇中”這一宏觀目標,一方面,以攻堅克難的銳氣抓落實。進一步規范統計監測,嚴格獎懲縣級黨委、政府的主體責任,明確職能分工,統一方法步驟,落實責任措施,將日??己伺c季度考核、年度考核相結合,及時通報,促進落實各項指標。另一方面,以“富國強民”的目標抓落實。加速農村土地流轉,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吸附富余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同時,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公共服務建設,從群眾關心、關注的每件小事做起,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切實解決相關群眾利益的民生問題。
2.產城融合、產業聚集。推進“一主四輔”,產城融合是關鍵,瞄準高端制造業、放大產業“集聚效應”。在發展過程中,一方面,整合優勢產業、做強重點產業。做強高端裝備制造業、做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加快傳統產業戰略提升。重點促進石油機械、線纜儀表等傳統產業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形成新的增長極。另一方面,扶持龍頭企業、吸引配套企業集聚。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特色產業園的“磁場效應”,特別扶持以金石集團為龍頭的石油機械產業,以歐陸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以蘇儀集團為代表的儀表線纜,以“江蘇小鐵人”為重點的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程,加快傳統產業戰略轉型步伐。
3.立足“三農”、統籌城鄉。堅持把農業現代化作為“三農”工作的基礎性工作常抓不懈,一方面,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進一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培育農業龍頭,堅持引進龍頭企業與培育現有企業并重。進一步增強農業科技引導帶動作用,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另一方面,推進農業現代化試點縣建設。優化農業產業布局、提高經濟效益,健全“4+1”農業產業體系。重點以優質稻米、特色水產、健康水禽、農業休閑觀光等產業為重點,以農村電子商務為新型營銷渠道,培育農業產業園、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等多形式的經營主體,實現規模經營、提升經濟效益。
4.打向生態牌、做強旅游產業。生態環境好是金湖最寶貴的品牌資源。按照“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要求,以“全景金湖、全域旅游、全時旺季”的發展目標,以建立1+3+N的旅游綜合管理體系為保障,加快配套設施建設,整合文化特色要素,推動我縣旅游產業再上新臺階。一方面,科學規劃、整合旅游資源。重要節點配套打造一批美麗鄉村、特色小鎮,通過旅游產品的全域布局,旅游要素的全域配置,旅游設施的全域優化,實現旅游產業的全域覆蓋。另一方面,深化重點景區建設,提升金湖文化旅游品味。按照金湖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大力融入“荷花之都、堯帝故里、生態家園、湖鮮美食”等特色元素,建成集觀光、美食、娛樂、休閑、會議、度假等為一體的生態休閑旅游旅游區,展現金湖文化內涵、提升城市影響力和知名度。
作者簡介:荊杰(1978- ),女,漢族,吉林省遼源市人,職務: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縣委黨校,職稱:助理研究員,學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專門史、地方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