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俊雄 陳夢 楊珊妮
內容摘要:本文在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2011-2015年進出口數據進行分析基礎上,運用ABC分類法和聚類分析對中國與沿線國家進出口情況進行分類,研究發現中國對沿線國家進出口市場過于集中、進出口產品較為單一、國際貨物流通發展水平有待提高,并提出大力促進國際物流業有效需求增長、共建“一帶一路”共享型物流信息中心、構建智慧型“一帶一路”物流與供應鏈體系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 ABC分類法 聚類分析 貨物流通
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市場現狀
(一)中國出口到沿線國家市場現狀
本文整理2011-2015年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相關數據(見表1,僅列出A類),通過匯總五年總和并進行排序發現,印度、越南、新加坡三國排名最前;根據五年總和排序結果進行累計,并計算累計金額占全部累計金額的比例,三國累計百分比為26.110%;根據比例結果,分為ABC三類(見表2),其中累計占比69.527%的11國為A類,累計占比在69.527%-89.690%的12國為B類,剩下的C類41國累計占比僅占總占比的10.3%。
在2011-2015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累計出口貿易額排名中,位居前列的國家主要是集中在南亞和東南亞人口相對較多的“金磚五國”和“遠望二十國”新興經濟體,其中排名前五的國家分別是印度、越南、新加坡、俄羅斯和馬來西亞,中國對這五個國家的出口總額占對整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額的41.30%。從出口貿易額年平均增長率來看,波黑、老撾、阿曼、越南、黑山是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里面年平均出口額增長最快的前五個國家,其中近5年中國對波黑的年平均出口額增長率達到了60.21%。雖然近5年中國對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額有較大波動,但是總體上呈持續增長態勢。
(二)中國從沿線國家進口市場現狀
在2011-2015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累計進口貿易額排名中,位居前列的主要是集中在能源資源豐富且海上交通便利的東南亞國家和中東國家,排名前五的合作伙伴分別為馬來西亞、沙特阿拉伯、俄羅斯、泰國、新加坡,中國對這五個國家的進口總額占對整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口額的47.478%。而進口額較小的國家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沿岸,如巴勒斯坦、黎巴嫩和敘利亞。
從進口貿易總額上看,位于東南亞的經濟體馬來西亞是近5年來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里面累計進口額最大的國家,5年間進口額累計達到289506543000美元,占近5年來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進口總額的12.95%。從進口貿易額年平均增長率來看,不丹、緬甸、波黑、黑山、亞美尼亞是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里面年平均進口額增長最快的前五個國家,其中近5年中國對緬甸的年平均進口額增長率達到了119.35%(見表3)。同時可以發現近5年中國對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口額出現較大的波動,但是總體上呈持續增長的態勢。
(三)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聚類
從樹形圖(見圖1)可看出聚類結果,其中第一類國家為馬來西亞和沙特阿拉伯,二者從中國五年進口總額排名分別為第五、第十,中國從兩國五年進口總額排名分別為第一、第二。第二類國家為新加坡、印度尼西亞、俄羅斯聯邦、泰國四國,對照2011-2015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情況,四個國家與中國間進出口貿易均為A類國家,聯系緊密。第三類國家為印度、越南、阿聯酋,這三個國家是2011-2015年中國對其出口情況A類國家,中國從其進口情況為B類國家。
聚類分析結果與ABC分類結果吻合,目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的東南亞、南亞、中東等地區國家進出口貿易最為頻繁,國際物流發展較好,而其他國家相對較低。
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產品情況
(一)中國出口到沿線國家的主要產品
2011-2015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的商品種類多達97個大類,將這97個大類根據貿易值進行ABC分類,其中出口額排名較前的A類產品主要有機電類產品、家居制品、鞋類、紡織品等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見表4),但也發現中國出口到沿線國家的產品中,鐵路及有軌電車、核反應堆、光學儀器、醫療器械等加工程度較高的產品比重越來越大。
(二)中國從沿線國家進口的主要產品
對2011-2015年中國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口的商品進行金額排序,可以發現中國對沿線國家進口的商品主要是能源類、礦產類等資源類產品(表4),外加一部分精密儀器、電氣機械設備等機電產品。總體來說,中國從沿線國家進口的產品集中度高于出口產品。
其中,根據產品代碼對應表,主要代碼分別為:85電氣機械和設備、電視圖像和聲音記錄器;84核反應堆、鍋爐、機械設備;94家具、燈具和照明配件;61針織或鉤編服裝及配件;62不編織或鉤編的服裝和配件;64鞋類;39塑料及制品;87鐵路或電車軌道車輛以外的車輛及零部件;73鐵或鋼制品;90光學、精密及醫療儀器;72鋼鐵原材料;27礦物燃料;26礦石,礦渣。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與物流分析
(一)中國對沿線國家進出口市場過于集中
中國對沿線國家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大部分出口向南亞和東南亞等國家,而對于沿線一些較不發達國家出口較少,如不丹、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印度、越南等南亞和東南亞的主要貿易伙伴經濟良好,對我國出口產品需求旺盛,帶動我國對其出口的增長。東盟(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地區,由于國內服裝業產能向東南亞轉移,帶動了中國紡織品原材料的出口。隨著我國人力成本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服裝企業將生產線轉移至成本低廉、產業配套能力逐漸增強的東南亞國家,通過出口原材料和半成品,利用當地廉價勞動力和對歐美發達市場出口的低關稅來降低綜合成本。
(二)中國對沿線國家進出口產品種類單一
中國出口到沿線國家的主要是機電類產品、紡織品,項目則涵蓋手機、家電、運輸系統、發電系統等各類中國制造的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產品的附加值相對較低,出口產品種類單一。
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發展,中國進口項目已經漸漸從初級原物料轉向為民生物品,但從沿線國家進口的產品目前仍以能源類產品為主,種類單一,而能源最豐富的中東地區局勢動蕩,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一帶一路”項目在該地的實施。
(三)中國與沿線國家國際物流水平有待提升
國際經驗表明,物流的發展水平與一國或地區的經濟總量及經濟發展總體水平成正比,我國2011-2015年GDP穩步增長,進出口貿易總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以及在“一帶一路”國家中的比重也逐年增加,國際物流總量也隨之逐步提升。但國際物流與國際貿易流向相同,過多集中在東南亞、南亞等國家,產品也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等大宗物資,國際物流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都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物流績效水平技術總體較低,增長速度較慢,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國際物流的深度開展。
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物流發展建議
大力促進國際物流業有效需求增長。中國經濟近年來平穩增長,按照可比價格計算,2016年中國大陸GDP初值同比增長6.7%,人均GDP為8126美元,增速排名全世界第六位。烏茲別克斯坦以7.8%的GDP增速繼續蟬聯第一,印度、冰島、塔吉克斯坦、菲律賓、越南、中國、土庫曼斯坦分列二到八位,幾乎全部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國際流通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為中國國際物流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貨源及巨大的市場空間。
設立區域自由貿易區,進一步簡化手續。區域自由貿易區的設立可有效簡化通關手續,消除國際貿易壁壘,降低關稅和跨境商品進出門檻,據悉,目前中國已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至少23個國家建立起77個經貿園區,總投資額超過1600億美金,并與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簽署14項自由貿易協定。需要密切了解中國與沿線國家的不同發展情況,發現有利契機,通過自由貿易區方式快速提升效率。
共建“一帶一路”共享型物流信息中心。隨著共享經濟的興起和發展,信息共享、設備共享、場地共享等形式在物流業逐漸發展起來,共享物流發展的前提是需要進行信息共享。通過共建“一帶一路”物流信息中心,將物流信息統一化,可以避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負面影響,實現物流信息在國家和相關企業間實時共享,大大縮短數據傳輸和處理時間,有利于精準指導和提高國際物流服務質量。
構建智慧型“一帶一路”物流與供應鏈體系。通過構建智慧型“一帶一路”物流與供應鏈體系,可以有效提高中國與沿線國家物流水平,提高對物流信息識別的準確性。RFID(射頻識別)標簽能有效跟蹤物流設施設備、貨品的流向和使用情況,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實施監督貨物流轉情況,大數據和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可以將物流實時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指出針對性的優化解決方案,大大提高物流的智慧水平和競爭力。
加大“一帶一路”物流政策支持力度?!耙粠б宦贰眹夜灿?5個,分布在亞歐非三大洲,國家眾多、國情差異較大、部分國家地理位置較遠且政策意見差異較大,建議中國應設立專門的“一帶一路”政策辦公室,專門研究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國情,針對性的制定不同的政策,統籌海陸空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指導物流標準化工作,推動國家間積極開展多式聯運,以更有效的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往來和國際物流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杜秀紅.“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印貨物貿易結構分析:2002—2014年[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5(6)
2.李艷芳,李波.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區域/國家的貿易聯系和貿易潛力分析[J].南亞研究季刊,2015(3)
3.楊逢氓,張寧.貿易強度對中國與東盟五國經濟周期同步性影響的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3(9)
4.鄒嘉齡,劉春臘,尹國慶,唐志鵬.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格局及其經濟貢獻[J].地理科學進展,2015,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