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澄 戴文俊
內容摘要:當下,隨著京津冀一體化與國家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研究諸如河北寧晉工筆畫之鄉同質類型的企業其文化生成的發生與發展的內在規律,及其組成結構與內在機制,從中理解其發展模式與整個中國社會轉型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中國民族手工藝在新的發展時期如何通過現代傳播手段與技術發展帶動傳統民藝的發展;在發展新型文化產業的同時打造區域特色文化品牌,實現本土文化資源的利用與轉化等有著重要價值。
關鍵詞:文化產業 寧晉工筆畫 農村兼業
在我國鄉村,以家庭為單位從事非農兼業活動的傳統由來已久。以河北寧晉工筆畫之鄉為例,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全縣以血緣、業緣為基礎近20年間形成了三四千人的工筆畫手工生產規模,從創作、臨摹、拓稿、裝裱到營銷已經形成了較完整的生產鏈,其影響遍布全縣三分之一的村莊。從銷售渠道來看,寧晉工筆畫在近10年主要銷往北京、天津、山東、新疆及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市場。特別是在北京潘家園、琉璃廠兩大市場,寧晉作品占工筆畫銷售總量的80%以上。
當下,隨著京津冀一體化與國家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研究諸如河北寧晉工筆畫之鄉同質類型的企業其文化生成的發生與發展的內在規律,及其組成結構與內在機制,從中理解其發展模式與整個中國社會轉型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中國民族手工藝在發展新型文化產業的同時打造區域特色文化品牌,實現本土文化資源的利用與轉化等有著重要價值。
寧晉工筆發展的歷史節點
20世紀80年代至2007年的萌芽發展階段。1983年,寧晉縣職教中心開始組織學員練習工筆畫,作品漸漸在省、市教學展覽中漸露頭角,1988年、1989年連續兩年招收美術專業班,培養了近百名繪畫人才,一些學員在臨摹名家字畫之余將作品販至北京潘家園等地銷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成為農村兼業重要的收入來源。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鄭增科、李青海、劉振波、楊欣勇、谷敬敏等為代表的畫家逐漸成長,從農村到省會,再從省會到北京,成為職業畫家,標志著藝術家群體逐漸成熟。
2008年-2014年快速發展期。2008年寧晉縣委成立美術家協會,創建太行工筆畫院、燕廮工筆畫院,建設了寧晉工筆畫官方網站,進一步開辟了工筆畫專業市場,為工筆畫發展提供了有效載體。2009年,在原職教中心基礎上成立了全國當時唯一一所工筆畫中等專業學校——寧晉工筆畫藝術學校,2010年又在河渠鎮創建了工筆畫藝術園區——河渠393工筆畫藝術區,逐漸形成了集學校培訓+基地創作+市場營銷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同年,中國工筆畫學會授予河渠鎮“中國工筆畫之鄉”稱號,并舉辦了“第一屆中國工筆畫展覽交易會”、“對話當代——中國青年工筆名家邀請展”、“滄州工筆畫展”等活動,2011年全國第八屆工筆畫大展,寧晉有5位畫家入選,并有兩位分別獲得特等獎和金獎。2012年河渠393工筆畫藝術區被評為省“十大文化產業集聚區”,成為河北省文化產業的生力軍。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在政府、行業、藝術創作者的推動下全縣從業人數達到4000余人,近60個專業村,年產值近2億元。
2015年至今的轉型發展期。寧晉工筆在經歷學習、臨摹復制的發展階段后,各級主管部門與有識之士逐漸意識到要想把文化做好做強,一定要有原創、有創新。因此在這一時期大力支持藝術從業者做個體創作,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工筆畫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通過舉辦全國性交易會、巡展及研討會等形式爭創品牌、搭建平臺、培樹龍頭、提升藝術水平。寧晉工筆畫家通過在高水平院校進修等方式學習創作基本方法與藝術理論基礎知識,努力突破簡單臨摹為主的瓶頸,實現“創作上水平、臨摹走市場”的兩翼方針,形成了“領軍人物+創作群體+從業人員”的發展模式。
2015年寧晉本土藝術家又獲得在藝術界非常有影響力的全國工筆畫大賽金獎,同時在五地舉辦“從制作到創作的轉型——寧晉工筆畫全省巡展”。2016年在高雄舉辦“佛光山·河北文化月”活動,同年“燕趙奇葩寧晉風韻”寧晉工筆畫全國巡展,代表著寧晉工筆畫已經走出了區域手工藝生產的局限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寧晉工筆畫的民藝價值
中國社會一直是以農為本,農業人口比重較大,在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發展過程中如何解決農業人口經濟問題一直是國家戰略基礎問題之一。
中國民生的又一個特色是所謂農商的結合自古有之,往往農民即是工商從業者或手工藝生產者。《管子》一書中將“士農工商”視為“國之石民(支柱)”,提出了“定民之居,成民之事”的手工業教育方式。如《管子·小匡》說:“令夫工群萃而州處,相良材,審其四時,辨其功苦,權節其用,論比、計制、斷器,尚完利。相語以事,相示以功,相陳以巧,相高以智。旦昔從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為工”。意思是說,最有效的辦法是使各行業父子相傳,子承父業,不雜其居,不遷其業,即通過世襲家傳進行技術培訓,使士、農、工、商之子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達到《荀子·儒效》所謂“工匠之子莫不繼事,而都國之民安其服”的社會目標。由于手工業與農業的天然聯系,低廉勞動力又主要來自于農村,所以在鄉鎮間發展手工業成為我國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富民政策。
寧晉工筆畫產業的發展趨向
寧晉工筆發展三十余年,從早期的農閑兼業到產業集成,以小畫筆帶動大產業形成了一定的發展特色。但隨著產業集約化、人才知識化、培訓專業化水平的提高,“兼業”特征又在逐漸減弱。筆者調研團隊分別在2002年至2017年三次前往寧晉做調研發現隨著北京產業結構調整及城市功能定位的明確,寧晉工筆在京津冀地區的市場份額有所減少。據相關從業者反映,近兩年寧晉工筆主要的銷路有從京津冀往南方沿海城市發展的趨向,特別是佛造像等題材受到南部沿海地區及東南亞地區的歡迎。一方面題材要求技藝水平要達到五至八年從業的基礎;另一方面圖樣的范式相對固定。這同地方政府主導的從臨摹到創作的規劃有一定悖論關系。“雙腿”走路的形式與內容都有待市場的檢驗與考察。此外,政府主導的保障措施成就了一批職業藝術家后對基層從業者的扶植力度有所減弱,特別是頂層設計缺乏持續性。要想讓寧晉工筆成為區域文化經濟一張亮麗名片,還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改善:
強化“專業提升、雙腿并行”的產業發展路徑,以專業化帶動普及化,以集成化帶動鏈條化。寧晉工筆畫的制作主體是農民,臨摹是他們的必經之路,搞臨摹見效快,與市場對接,適合大多數初級及中級從業者,這是一種生產模式,但需要規避著作權等商業行為的束縛。專業畫家注定是少數人的專業發展道路,如果能夠形成以專業畫家帶動的梯隊發展模式是未來寧晉工筆再上新臺階的最好路徑。
搭建高端學習交流平臺,做好基礎培育與普及工作。2009年寧晉成立了全國第一所工筆畫研究與創作的中等專業學校——寧晉縣工筆畫學校。出版了普及性的教材,實施“送教上門”活動,逐步形成了覆蓋全縣的工筆畫教育網絡。為藝術普及打下良好基礎,也響應了黨中央關于繁榮農村文化市場,打造最美鄉村的號召。這個基礎需要持續堅持下來,以此成為繁榮鄉村、振興鄉村長期有效的戰略部署。
鼓勵扶持當地企業或個人品牌、相關文化衍生產品創建與發展。品牌是用以區別產品或服務,并識別某個銷售者或某群銷售者的商業名稱及其標志,創建品牌是實現差異化市場競爭、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的主要途徑。結合目前當地工筆畫品牌缺失、相關衍生品品類較少、個人品牌影響力有限的現狀,未來寧晉應突出品牌的打造和價值提升。具體而言,可著力加快品牌建設工程,力爭實現“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個人品牌”的聯動升級,提升工筆畫行業整體品牌效應。
利用好國家“非遺”戰略的發展契機。工筆畫作為傳統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受到國家非遺保護與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新明確了傳統工藝的社會角色,明確了工藝技藝首先不是作為一種加工工藝,而是一種文化載體、文化手段。隨著聯合國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頒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于2011年開始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不僅得到了政府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公眾的認同。寧晉工筆畫應著力挖掘歷史文化資源,通過國家對非遺政策法規的支持申報高水平應用型項目,使寧晉工筆在文化視域中得到重視與扶持。
京津冀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政治、文化與科技中心,是北方最大的經濟核心區,其地域相連、文化相近,具有地域的完整性和較強的人文親緣性,歷史上京津冀文化具有同源性、同質性特征,其依存關系因地緣、業緣、血緣關系而長期維系。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資源配置方案、協同發展方案等三地文化發展規劃的頂層設計工作重要性凸顯,研究區域鄉土文化、發展鄉土多元經濟模式可以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新引擎與新動力。
參考文獻:
韓澄.京津冀地區傳統金工產業布局與協同發展.商業經濟研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