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妮
內容摘要:我國市場開放度已經達到較高水平,金融行業也發展迅速,二者已經對我國經濟產生重要影響,因而也會對商貿流通業產生一定影響。本文使用2003-2015年期間的省級面板數據,實證分析市場開放、金融發展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影響。結果發現:市場開放度的提升和金融發展都抑制了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當二者共同作用時這種抑制作用更大。此外,分地區回歸發現:市場開放對東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產生了抑制作用,而對中西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金融發展對中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產生了抑制作用,而對東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市場開放和金融發展共同作用時對東部地區商貿流通業依然產生抑制作用,而這種共同作用對中西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
關鍵詞:市場開放 金融發展 商貿流通業發展
改革開放后我國市場開放度逐漸增加,并且快速融入世界,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外開放使得我國市場開放度得到快速提升,與此同時我國金融市場也越來越完善,利率已經逐漸實現了市場化,金融機構能夠自由根據市場發展狀況向高收益企業發放貸款。市場開放和金融發展已經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刻影響,而商貿流通業作為溝通生產和消費的重要橋梁,必然也會受到其深刻影響。
國內已有部分學者就金融發展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進行研究。張玉明(2011)認為金融危機后,金融企業對放貸條件的要求愈加苛刻,商貿企業唯有通過不斷改革,拉動消費并努力降低成本才能更好地在市場中發展。姜超峰(2015)認為隨著企業間供應鏈的深入融合,企業間產生了一個金融網絡,通過上游企業向下游企業提供金融擔保,可以有效提升銀行貸款的資金安全性,提升銀行的放貸積極性。熊宇虹(2015)認為互聯網金融在發揮金融對企業提供支持的核心功能方面有獨特優勢,并從互聯網金融對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提供支持的角度,指出了互聯網金融的未來發展方向。閆婧(2017)認為由于傳統金融模式的高成本和資產條件,使得商貿流通企業難以獲得資金,而通過發展互聯網金融則可以降低金融成本,有效解決商貿流通企業融資難的困境。
另一部分學者就市場開放對商貿流通業產生的影響展開研究。陳宇峰和章武濱(2015)利用我國省級層面數據對商貿流通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因素進行的實證分析發現,對外開放度的提升可以有效提升商貿流通業的生產效率。李志鵬和閆實強(2015)發現隨著對外開放度的提升,我國商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逐步增強,并且已經將市場拓展到了海外,但是當前商貿流通企業在海外的市場布局依然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張曄和畢燕茹(2009)以中哈貿易合作為例探討一帶一路發展空間,結果發現中哈之間在物流、投資、關稅減免等方面合作默契,有效提升了雙邊之間的商貿合作,為此作者提出建立國際商貿物流中心的重要性。
當前的研究都是單方面研究市場開放或者金融發展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并沒有將二者結合起來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展開分析,研究具有一定不足。為此,本文利用我國省級層面數據,不僅實證分析了市場開放和金融發展單獨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影響,而且也分析了市場開放和金融發展共同作用時對商貿流通業產生的影響。
實證分析
(一)因變量與核心變量的說明
本文實證部分主要分析市場開放和金融發展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產生的影響。因而,本文選取的因變量為批發零售業的實際增加值(val),該值越大表明商貿流通業的市場規模越大,發展水平越高。核心解釋變量為市場開放和金融發展水平,其中市場開放水平采用各地區進出口總額與GDP的比值(open)表示,金融發展水平采用各地區金融機構的存貸款余額與GDP的比值(fina)表示。
(二)其他數據說明
商貿流通業作為一個基礎性行業其發展必然受到眾多其他因素的影響,為此本文選取一些作用變量作為本文的控制變量,從而使回歸結果更合理可靠。服務業發展水平(third),采用第三產業增加值與GDP的比值表示。勞動力成本(wage),采用批發和零售業的平均實際工資來衡量。教育水平(edu),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對數值來表示。城鎮化(city),采用常住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表示。本文實證中的所有變量都為比值或者對數值。實證中使用的數據為2003-2015年期間我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面板數據。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經網數據庫和《中國人口與就業年鑒》。表1為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信息。
(三)實證結果分析
表2為利用總體樣本數據進行的實證回歸,表2中(1)(2)(3)列都采用固定效應進行回歸,可以有效控制個體效應對回歸產生的影響。第(1)列單獨考慮市場開放(open)和金融發展(fina)對商貿流通業產生的影響,第(2)(3)列考慮市場開放和金融發展共同作用時,即二者的交叉項(openfina)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由第(1)列可以發現市場開放度的提升和金融發展都抑制了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由(2)(3)列可以發現,當二者共同作用時這種抑制作用更大。這表明我國當前的市場開放并未有效搞活商貿流通業。由于商貿流通業作為基礎性行業必然受到政府高度關注,加上地方性壁壘的存在,使得市場對商貿流通業的開放層次低。因而,市場開放引進的外資企業更多集中在非商貿流通領域,這吸引走了大量的資金和技能勞動者,造成了商貿流通業資金和人才的流失,因而不利于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隨著我國金融的發展,金融業市場化改革加快,政府對金融企業的行政干預減少,金融機構越來越自主的將資金投入到那些盈利性高的行業,而不是盈利性相對較差的商貿流通業,因而不利于商貿流通業利用金融資金進行規模化生產。當市場開放度提升和金融發展相互作用時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抑制作用反而會加大,這主要是因為市場開放,大量的非商貿流通企業在我國投資生產的同時不僅占用了大量的技能勞動者,而且還占用了大量的金融資源,因而不利于商貿流通業的發展。
控制變量中服務業的發展(third)顯著促進了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需要其他服務業的支持,因而服務業整體發展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城鎮化水平(city)的提升顯著促進了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城鎮化水平提升,大量的農村居民變為城市居民,進入城市以后,過去自產自足的生活方式發生巨大改變,所有消費品都需要購買,擴大了市場交易規模,有利于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勞動力成本(wage)的提升顯著促進了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勞動力成本的提升一方面意味著勞動者的技能水平提升,因而他們的生產效率也相應提高,這樣有利于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勞動力成本上漲意味著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提升,有能力購買更多的消費品。因而,總體上而言,勞動力成本的提升有利于商貿流通業的發展。
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區間市場開放和金融發展水平差異巨大,因而其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也可能存在差異,為此分地區進行進一步的實證分析。表3的(1)(2)列為東部地區的回歸結果,(3)(4)列為中西部地區的回歸結果。由表3可以發現,市場開放對東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產生了抑制作用,而對中西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金融發展對中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產生了抑制作用,而對東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市場開放和金融發展共同作用時對東部地區商貿流通業依然產生抑制作用,而這種共同作用對中西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東部地區市場開放度較高,外資企業在該地區投資生產比較普遍,而該地區的外資企業更多的集聚在中高端行業,因而占用了大量的經濟資源,擠壓了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空間。中西部地區市場開放度比較低,而且來該地區投資生產的企業更多集聚在中低端行業或者是跟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接近的行業,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空間的擠壓不明顯。隨著金融發展水平的提升,金融業識別市場機會的能力越來越強,金融資金更多流向了高回報率的行業,而外資企業和出口貿易型企業往往擁有較強的盈利能力,因而能夠貸走大量的金融資金,這樣可供商貿流通業利用的資金越來越少,不利于其發展。
控制變量中,服務業發展(third)水平的提升對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都產生了促進作用。為了使得產品更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相關配套的其他售后服務環節都要得到完善,因而服務業的發展,可以為商貿流通業提供發展所需要的各種配套服務,進而有利于其發展。城鎮化水平(city)的提升對中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產生了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對東部地區的促進作用則相對較小。中西部地區近幾年城鎮化發展速度快,大量的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居住,增加了對各類產品的需求,有利于商貿流通業發展。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城鎮化率已經處于較高水平,城鎮化率提高而增加的城市人口規模相對較少,因而對商貿服務需求的增加也較為緩慢。教育水平(edu)的提升對各個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都起到顯著促進作用。教育水平的提升使得各個地區商貿流通業雇傭的勞動者技能水平提升,生產效率增加,促進了其發展。因而,各地區應該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從而培育更多的高技能勞動者。勞動力成本(wage)的上升對各個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都起到顯著促進作用。商貿流通業工資水平提升,吸引了更多高技能的勞動者到該行業工作,而這有利于改進商貿流通業的生產方式,促進該行業整體生產效率向前推進,進而更快發展;另一方面,勞動力成本上漲意味著各個地區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有效提升,勞動者有能力購買更多的消費品,進而促進商貿流通業發展。
結論
本文實證分析市場開放、金融發展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影響。結果發現:市場開放度的提升和金融發展都抑制了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當二者共同作用時這種抑制作用更大。此外,分地區回歸發現:市場開放對東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產生了抑制作用,而對中西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金融發展對中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產生了抑制作用,而對東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市場開放和金融發展共同作用時對東部地區商貿流通業依然產生抑制作用,而這種共同作用對中西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
市場開放度和金融發展并不利于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諸如一些地方政府還未能認識到商貿流通業的重要性,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盲目給予外資企業政策優惠,引進那些投資規模大的外資企業,而不管它們是否享受到了內資企業享受不到的優惠政策,從而占用了大量的社會經濟資源,擠占了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空間。因而地方政府要規范自己的引資政策,保證市場的公開、公平競爭,從而減少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負面影響。政府也可以適當鼓勵優秀的外資企業進入商貿流通業投資,從而有利于內資商貿流通企業學習更加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營理念,有利于促進內資商貿流通企業的轉型升級。
此外,由于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正向外部性,有利于帶動其他行業的健康發展,因而當金融機構在僅僅追求短期的高收益、較少考慮社會長遠發展而減少向商貿流通業發放貸款的時候,政府應當予以適當引導,鼓勵金融機構向優秀的商貿流通企業提供貸款,并予以一定的優惠支持。
參考文獻:
1.熊宇虹.基于商貿發展的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比較[J].商業經濟研究,2015(15)
2.姜超峰.供應鏈金融服務創新[J].中國流通經濟,2015(1)
3.張玉明.金融危機下我國商貿性展覽會的突圍路線[J].求實,2009(4)
4.閆婧.商貿流通業融資模式創新研究——以京東金融為例[J].商業經濟研究,2017(10)
5.陳宇峰,章武濱.中國區域商貿流通效率的演進趨勢與影響因素[J].產業經濟研究,2015(1)
6.李志鵬,閆實強,張哲.我國商貿專業市場海外發展現狀及模式探討[J].國際貿易,2015(3)
7.張曄,畢燕茹.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區域經濟合作新模式[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