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紅
在當今初中語文課堂上,有兩個話題讓師生頭痛,這就是:一怕周樹人,二怕文言文。文言文這一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被打入課堂學習的“冷宮”、成為“二怕”之一,除了它本身有一定閱讀困難外,教師的授課方法也是重要因素。我們知道,初中文言文是中考必考內容之一,而提升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則是教學難點之一。怎樣使文言文不那樣使人望而卻步,使其學習更有樂趣是語文教學亟需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對于語文基礎比較薄弱的農村學生,文言文閱讀水平的提升會讓學生的語文水平有質的飛躍。本文筆者將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淺談文言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并由此得出解決方法。
一、主動教得多,自主學得少
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文言文簡約且優雅,古樸而內斂,但這樣會讓人產生距離感。在文言文教學中,為了縮短學生學習的歷程,教師們往往采用滿堂灌的方法,把學生的學習都包辦代替了,在課堂上大講特講、一味灌輸,生怕漏講一點,這反而使學生難以消化,無法理解課文內容。教師逐字解析、逐句翻譯,熱情似火、主動性很強,而講臺下的學生卻愁眉苦臉、懨懨欲睡。想要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人。要做到這點很容易,但是也很難,只要教師解放思想,大膽放手了,學生就會成為主體。這樣的教學方式在最開始可能是雜亂無序、高耗低效的。這時候教師就要堅持,一方面實行民主,給學生更大的空間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增強能力,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另一方面,教師不能采用放而不收、放羊式的教學,而應發揮教師組織者的作用,教給學生自主合作的方法,在探究學習活動中給予適時的、適度的指導,讓學生的課堂學習更加高效。另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也要敢于大膽創新,在教學“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靈活多樣的教法,生動形象地吸引學生,把學生的興趣全部挖掘出來。其實,文言文與現代文一脈相承,兩者中的許多語詞、語用、語義是相通相連的。學生學習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詳的成語、名句,學生積累的知識經驗、已有的學習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基礎。這些與學生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經驗因素一旦得到重視并被充分調動,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感就會大大消除,因而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前盡可能使學生找到學習文言文的“橋”和“路”、增強學習文言文的信心及興趣。
二、機械背誦多,理解朗讀少
對于文言文學習,我們固然提倡多讀多背,可是在現實的課堂上,學生的背誦是那樣的一成不變,在教師串講之后就是機械的批注、背誦,至于背的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學生認為學習文言文很苦,尤其是背誦的時候表情更是苦不堪言,捂耳閉眼,搖頭晃腦,更有甚者背誦了一節課也不知所云。究其原因,是缺失了理解感悟的環節。背誦課文應盡量運用意義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自然生成,理解是在熟讀之后逐步加深的,無端的沒有文學印象的識記是沒有意義的?!皶x百遍,其義自見?!弊x是永恒不變的教學動力。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們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的讀,如教師泛讀、小組齊讀、自由合作讀、賽讀、挑戰讀等,在讀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語感,理解課文內容,以讀帶悟,以悟促讀,切忌死記硬背。
三、固本學習多,拓展讀寫少
在實際教學中,農村初中往往存在就學而學的現象,學習某篇課文就是某篇,從不拓展,學會本篇為止,而且相關的練筆寫作很少。其實,學習文言文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以點帶面,傳承經典才是重要的。學習一篇文言文不僅要理解文章意思,還要學習其章法。文言文一般較白話文篇幅短小,語言精煉,結構明晰,是極佳的布局謀篇的典范。再者,文言文詞語的用法、修辭手法大多極有文采,十分講究。但是在農村文言文課堂上,教師們并不看好文言文的典范作用,很少以此為例讓學生著重學習,從而減弱了學生化文為法的能力,不能有效提高作文水平。課程標準中這樣要求:“閱讀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笔聦嵣希绻康男蕴珡妱t會讓學生在索然無味中失去學習目標。因此,我們不僅要從課本出發,還要利用好課文這一紐帶,以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為依托,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其文化品位。這就要求教師要做教育教學的有心人,尤其對于農村的學生而言,原本接觸的課外資料就很有限,接觸文言文的途徑和方式就更是少得可憐了。所以,在學習一篇文言文的同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相關的閱讀篇目,讓學生產生閱讀興趣,不斷積累。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閱讀體系,以此來滋養他們的的文學根基。
總之,文言文教學是我們全力突破的教學弱項,而農村文言文教學更是任重而道遠,我們要不斷探索、不斷總結才能讓教學更加多樣化且有效,從而使“天塹變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