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 要]初中英語教學效果的提高,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這也是發揮英語語言工具性的需要。而提高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有效手段就是將教材知識有效內化。知識內化的最佳模式就是小組合作學習。
[關鍵詞]:合作探索 ; 合作學習 ; 教學實踐
新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和探索與實踐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是通過學生的分工合作以共同達成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它以教學中的人際合作和互動為基本特征,通過小組間的合 作和互動來相互傳遞和交流信息,激勵學生的參與意識,從而實現英語課堂教學交際化。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只有通過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形式、內容、方法并納入科學的評價,才能使得合作學習能得以不斷創新和發展。本文從合作學習中的分組方法、合作學習的形式、合作學習的目標任務確定以及如何進行科學的評價進行簡單的分析。
一、科學的分組。小組劃分的方法可以有多種,但無論怎樣劃分都要把握一個原則,則應有助于小組成員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并能使小組成員彼此協助,相互支持,共同合作,以提高個人的學習成效和達到該團體的學習目標。
1.以特質劃分。我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語言學習能力、英語知識水平和語言技能等采取同質或異質劃分。從合作學習的功能來看,比較理想的是“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劃分方法,這樣的劃分方式有利于小組成員之間的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2.依任務難易度劃分。根據學習任務的難易程度以及任務的不同主題等由學生自行組合,例如:教師針對某一個教學環節設計不同難度的任務,讓知識程度相對較好的小組完成難度較大的任務,程度較差的小組完成難度較小的任務。這樣就能使全班同學都能通過努力獲得成就感。
3.以學生的人際關系劃分。根據學生間的關系由學生自行組合。雖然這樣分組無法做到“組間同質,組內異質”或“組間異質,組內同質”,但學生能在寬松、和諧的合作氣氛中完成學習任務,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經過一段時間合作學習的實驗,課堂氣氛活躍的同時,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易于合作,學生的聽說能力大大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合作意識大大增強,從而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英語素質。
二、注意合作的時機
1.課前的合作。課前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可以有預習課文、查閱資料,或思考問題和提出質疑等。1) 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帶有挑戰性的學習要求。比如:教師可先讓學生獨立預習課文,讓其找出難點,然后在學習小組內討論,小組成員之間互幫互學。2)教師可要求學生完成一些課前任務,便于上課利用。如:讓學生整理或歸納相關知識,還可讓他們一起制作教具,用學生的創造性得以發揮,學生在制作教具的過程中,不僅學到了相關知識,也使他們對英語學習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還不時地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在學習身體部位名稱時,有的組學生拿來了自己的布娃娃或照片,在各部位貼上紙片,再寫上名稱,非常直觀,學生用這樣的教具互相交流,氣氛活躍,效率非常高。3)安排 Daily report。先由老師確定內容,(比如天氣、學生的出勤、學習課程、班級情況或名人故事等話題),讓學習小組在個人準備的基礎上,進行集體加工,在課堂上采用小組推選代表演講、教師指定報告或學生自由發言等形式進行交流。這些教學活動既能營造課前合作的氛圍,又能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
2.課堂中的合作。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應自然融入教學設計之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圍繞教學內容,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發散性地、創造性地進行思維。初中英語教材中的有許多課文適合學生進行角色表演,每一課都有根據情景所進行的Sample,是學生合作學習的好素材。在課堂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開口,多說英語,補充一些常用的交際用語,為學生間的交流提供幫助。教師還應認真觀察各小組的學習活動情況,及時注意發揮好“導學”的作用,以“與學生一起探究”的姿態,積極啟發和引導學生之間的互動,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合作意識,引導其競爭機制,并對學生及時進行激勵性評價。
3.課后合作。教師可通過多種形式指導課后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例如:布置小組間的詞語聽寫、對話和課文的朗讀與背誦,進行會話練習,檢查書面作業;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分頭查閱資料,相互討論;通過閱讀書籍,觀看電視英語節目,上網等各種途徑,來增加詞匯量,開闊視野,提高能力。由于初中教材題材多樣,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因此,教師可根據其興趣和愛好的不同,給他們留下一些較難的、較靈活的話題,讓他們先在組內討論,然后根據自己的體驗和語言知識,設計完成,并在課上匯報結果。教師既要鼓勵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又要了解小組合作學習對每個學生的實際幫助,根據反饋信息指導各小組有效地開展合作學習。
三、合作學習中的目標的設計以及教師任務的設定
合作學習是一種目標引導性的學習活動,教師所給的任務必須能夠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引起學生自動參與語言實踐活動的欲望。
1.目標的設定要具備一定難度。任務的設計要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鼓勵學生開動腦筋,發揮創意。學生興趣高漲,各小組成員認真思考、紛紛展開討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學習的語言得到了練習和鞏固。例如:在學完課文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內容可以續編故事。教師根據學生水平可以提供相關的圖片和輔助句子和短語,或者也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邊畫邊說,集體創作屬于自己的小圖書。
2.小組合作自主完成。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來掌握和完成,教師不需要講解,盡可能地給學生發展的機會和空間。例如,在學習《Whats the weather like?》一課時,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邊擺天氣圖標邊說自己喜歡的季節和天氣以及在這個季節能做的事情,一人說2、3句,然后小組可以到前面來展示。
3.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任務。在小組合作中,教師要把自己置身于合作之中,把自己看作是學生小組內的合作伙伴,是合作活動的主導。教師要仔細觀察并記錄學生的問題,以便及時給予反饋和糾正。小組成員之間發生矛盾時,教師應把握時機進行教育,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采用恰當的合作學習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教師必須明確:小組活動的過程比活動的結果更重要。比如在進行小組問答傳話游戲時,有些小組為了盡快地完成任務,省略了問句,而前一個同學直接將答語傳給了后一個同學。這種競爭機制容易使學生為了獲勝而只看結果,而不要過程。教師對小組活動過程的監控就是為了防止產生類似的偏差,保證合作學習的質量。
只有在合作學習中納入科學地評價,才使學生更加注重合作過程的行為表現。評價還可以使教師獲得準確的反饋信息,反思自己對合作活動的主旨以及合作目標和活動的設計,以便做出及時調整,使合作學習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