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毓
如何讓學??沙掷m發展?如何將學校推向新的發展高度?如何將學校辦成區域內教育綜合改革示范校?作為上海馬陸育才聯合中學的校長,這些問題始終縈繞在我心頭。隨著思考和實踐的深入,我更確信,要想讓一所學校走得更遠,需要頂層設計。頂層設計不僅能從全局的角度對一些任務和項目進行統籌規劃,創新、高效地實現學校達成的目標,更能提升校長自身專業素養與領導力,凝聚各方力量,推動各項工作的有序實施,促進學校和全體師生的共同發展。
規劃學校發展愿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和學??沙掷m發展的戰略目標,是社會時代賦予校長的責任。通過制定規劃,群體參與決策,形成共同愿景,確立學校特色,從而引領學校發展?!笆濉逼陂g,我們在對學校發展定位的價值認同基礎上,發展規劃從文本轉變為實際行動,師生在“多元融合、合作進取”的文化環境中獲得了適切發展。如今,學校再次對校情進行了科學分析,匯集眾人智慧,開展合作研討,構建“123456”圓融教育發展體系?!?23456”即堅定一個理念,構建兩個愿景,發揚三種作風,其目的是鑄學校之“魂”;“建立四種機制”,目的是通學校之“脈”;“實施五項工程”,目的是強學校之“體”;“打造六項特色”,目的是塑學校之“形”。這樣的發展體系概括,清晰明了,便于工作層層分解落實。
在“看著每一個人的眼睛”辦學理念引領下,學校開展“竹品校園”文化建設、同心圓課程建設,通過項目的實施與推進,促進學生蓬勃成長。
讓“竹品校園”成為學生心靈成長的棲息地文化乃學校之根,學校以文化孕育質量。開展“竹品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讓校園內的每一面墻都能說話,讓每個細節育人。一是實施自然環境建設。校園內竹韻飄香,綠竹猗猗,今后學校還要在青竹樓的各樓面建設“閱讀漂流點”,為學生提供綠意盎然、書香浸潤的學習環境。二是加強人文環境建設。以竹命名學校建筑和道路,并通過青竹樓內“辦學理念”主題墻、“竹文化”墻、文化柱等,讓學生感受清新溫馨、典雅端莊的文化氛圍,還可在“竹韻”陽光屋中享受閱讀的樂趣。三是完善各類硬件建設。學校以“創刻工坊”建設為契機,將竹刻、紙刻、木刻的創意教學與技藝拓展、信息技術相融合,分設幾個展示區,創設豐富的、富有特色的課程學習平臺。“建竹品校園,育竹質少年”是學校的辦學特色,我們希望通過富有文化品位的校園環境,體現文化特質,讓校園充滿教育性,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讓同心圓課程成為學生幸福成長的起點通過課程統整,學校構建了HOME同心圓課程體系,讓課程成為提升內涵的生長點。首先,全面梳理,發現問題。通過對課程的全面梳理,發現存在以下問題:課程設置方面,課程雖多但寬度不夠,不能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課程內容方面,深度不夠,不能滿足學生素養提升需求。于是,學校整體規劃課程架構,讓課程回歸本源,充滿張力,最大化地滿足學生幸福成長的需要。其次,課程重構,拓寬廣度。學校開展了HOME同心圓課程體系架構,設置語言與人文課程、科技與邏輯課程、運動與健康課程、藝術與體驗課程四類課程,進一步理順了辦學理念、課程理念與課程運作之間的關系,構建一以貫之、內在協調的課程價值體系。校本課程項目組以“課程指南”編寫為契機,研究課程設置與課程實施,編制的課程指南獲得了“嘉定區中小學課程指南”評選一等獎,為學校進一步開展課程教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再次,課程重構,拓展深度。基于學生核心素養、中考改革、綠色指標,學校對課程進行深度挖掘。今后我們將進一步研究學校課程的目標與育人目標的內在邏輯關系,進一步對綜合實踐課程進行校本化開發與實施,開發課程資源,大力開展學生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讓課程成為學生快樂的源泉。
我校采取“觀念推動、環境驅動、機制拉動、反思促動”等措施,開展形式多樣的校本研修活動,打造具有“學科特長、專業特點、教育特色”的“三特”魅力教師。
合作教研,提升教師課堂教學素養通過“合作教研”的形式,進行校本研修,提高教師專業水平,提升教師團隊的課程執行力,增強團隊戰斗力。一方面以“課型研究”為抓手,促進團隊合作,打造學習共同體,促進各項任務高效完成。另一方面以“中考改革”為抓手,提升研究水平。學校注重個體差異,發揮學科優勢,促進學生發展興趣愛好;注重綜合素質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將合作教研與日常教學研究緊密結合,并通過質量調研,促進教育行為有效落實。
科研引領,提升教師專業能力行之有效的課題研究,能改進工作現狀,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首先,“課題”是一個問題,教師通過研究教育教學中的困惑與問題,尋求問題解決的路徑。以課題引領為綱,可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這種成功經驗可以在其他的學科組復制。其次,“課題”是一個主題,教師通過教育敘事、教論文案例、教學札記、教育隨筆等多種形式,反思在教育中的得與失。學校近幾年來一直鼓勵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如以隨筆形式表達的“作文教學的實踐研究”“木刻版畫中點線面的表現與探究”等主題研究,收到了指導教育教學工作的效果。再次,“課題”是一個愿景,教師通過實踐與研究努力去構建一種教學模式、教育特色。為了縮小與預期目標的距離,學校鼓勵每位教師參與“一表一果”實踐研究,提升科研能力,打造教育特色。為此不斷加強課程教學部的力量,聚焦科研工作,推進研訓教一體化模式,探索實施舉措,讓課題助力于教師專業成長。
項目研究,提升教育教學內涵近兩年,學校先后成立了TTC項目組、慧雅閱讀項目組、TED項目組、圓桌式課堂管理項目組等八個項目組,通過小而實的選題研究,促進課程建設,推進課程研究。
TTC項目組以技術創新為手段,創新課堂教學。從環境建設和組織架構起步,完成云教室、網絡環境架構等硬件環境建設;招募各學科成員十余人成立項目組。從教學實踐與應用研究入手,開展有序培訓與常態研究工作。取經借力,一年多來參加了市、區級各類信息技術調研活動。數字化課堂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如合作學習得到優化,合作空間得到擴展,評價維度更為全面,教師關注更為廣泛;解決了評價診斷難的問題,評價診斷更科學,提高了課堂評價診斷效率。但還需在優質資源、深度應用、模式構建、團隊建設等方面進一步思考探索,尤其在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和教師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方面,要與課題研究結合,促進實踐探索常態化。
其他項目組的實踐各有收獲,如慧雅閱讀項目組以“課外閱讀指導研討課”為研究內容,加強閱讀指導,豐富實施途徑;圓桌式課堂管理項目組以“合作小組學習”為研究內容,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學習品質。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對學校管理、課程教學、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摸索,今后將進一步梳理工作,完善機制,創新方法,不斷深化教育改革,砥礪前行,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優質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