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曉榮
(江蘇省海安縣立發中學 226600)
筆者根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有關化學探究活動指出的具體要求,以及高中學生的實際和多年的實踐經驗,試擬定了一份中學化學探究教學效率的評價指標,并就 “探究溴乙烷的化學性質”的一節公開課(參加聽課的有專家2人,教師18人),進行具體的個案分析,希望能夠對廣大教師實踐化學探究教學有所幫助,提高化學教學效率和質量.
筆者將專家和同行對“探究溴乙烷的化學性質”的課堂教學效率評價量表進行統計處理得到了該化學探究教學效率總分表(見表1),對學生所填寫的教學情況調查表進行統計得到表2,從總體上看該案例的化學探究教學效率達到中等偏上的水平.
表1 “溴乙烷的化學性質”探究教學效率評價統計表

“溴乙烷的化學性質”的探究教學中的課堂教學設計得分很高,平均得分為19.27分(滿分20分).該探究教學的教學目標和內容設計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并能夠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出發.鹵代烴的結構、鹵代烴與醇和烯烴的相互轉化,取代、消去反應類型都是內容標準中要求的.對溴乙烷的化學性質的學習,能夠基于學生的已有知識-乙醇,從結構去討論性質,體現了必修2有機物的學習,學生已形成一些基本思維模式.對于Br-的檢驗學生能夠通過已掌握的Cl-的檢驗方法得以解決.活動的設計中,教師設計有學生提問、實驗操作、討論交流、反思等,充分體現了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表2學生“教學情況調查問卷”統計表

這節課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是比較多的,學生探究的興趣也很大,課堂氣氛比較活躍.本節課“學生的參與” 平均得分為17分(滿分20分),學生集體參與的活動有回答問題8次,動手操作2次,小組討論3次,合作交流4次,反思活動2次.活動類型較多.在對學生的調查問卷中,有90%的學生反應“這節課的課堂氣氛很活躍”,10%的學生認為“較活躍”.沒有學生認為“不活躍的”.但是在對學生參與問答問題的情況調查時,66%的學生是“我有問題但不想提問”,只有9%的人選擇“我提出或回答了問題”;當學生被問及“這節課中,老師提出的問題,你覺得屬于下列情況中的哪一種”時,84%的學生認為“有價值,很值得討論”,16%的學生認為“有價值,但討論不起來”.專家和教師的評課中也提到:“大部分學生參與了活動,但有部分學生參與較少”.這說明,這節課中,還沒有能夠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由于教師的目標設計符合學生的實際,能夠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課堂中學生表現出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比較高.在對學生的問卷中,有76%的學生認為這節課內容“全部聽懂”或“絕大部分聽懂”,只有 2%的認為“少部分聽懂”.這與學生課后的檢測中反應出的結果是一致的.
課后設置了的三道題:
1.下列鹵代烴中,不能發生消去反應的是( ).
A.(CH3)3CCH2Br B.(CH3)2CHBr C.CH3CH2Cl D. CH3Cl
2.根據溴乙烷發生水解反應的規律,討論2-溴丁烷(CH3CHBrCH2CH2CH3)發生水解、消去反應的可能產物是什么?
3.溴乙烷中溴原子的檢驗能否利用鹵代烴的消去反應?該如何檢驗?
第一、第二道題是檢測學生對鹵代烴水解反應和消去反應規律的掌握.第一題90%學生選對.第二道題100%學生答出了2-溴丁烷水解的產物,對于消去反應的產物,86%能寫對兩種產物,10%的學生漏寫一種.只有兩個學生寫錯.第三題檢驗的是知識的遷移與應用.68%的人能夠寫出大致的實驗方案,并且注意到了鹵代烴水解反應與消去反應的相似和不同點.從檢測的結果看,通過這節課的探究活動,學生基本掌握了鹵代烴的兩種反應的規律,并能進行簡單的實驗方案的設計.
從總體上看,授課教師對該案例的探究教學的活動組織和管理是科學的,但也存在一些值得調整和完善的地方.從評價表中也可以看出在有些項目上,該探究教學得分不太理想.特別是教師對探究實驗的組織、對學生探究學習的幫助、對課堂生成性資源的利用等得分偏低,而在回答“在教學中你得到探究學習方法指導的情況是?”這一問題中,只有5%的學生認為“經常”,而31%學生認為“較少”.在回答“你認為憑自己的能力可以完成活動中的每一個任務嗎?”這一問題時,33%的學生“需要教師指導”,29%的學生認為“與同學合作能”,這些反應了學生的探究能力不太強,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探究教學的效率.在實施探究教學時,需要教師有效的組織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