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青
摘 要:當前,較高的經濟成本、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城鄉二元體制、社會文化環境成為了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經濟、體制和社會障礙。而掃清上述障礙就需要做到降低經濟成本,為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減輕經濟壓力;破除城鄉二元體制,為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掃除制度障礙;營造和諧包容的社會文化環境,為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培育軟環境。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障礙;對策
中圖分類號:D66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4 — 0062 — 03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對農村勞動力產生巨大的“引力”,于此同時土地所有制的變革及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釋放出一些勞動力,對廣大農民尤其是青壯年產生一種“推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8171萬人”,而“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已逐漸成為農民工的主體,占全國農民工總量的49.7%”①如此多的外出農民工人口對推動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然而在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同時,農民工這一人數龐大的群體的城市融入進程并不順利,并且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難題。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②,他們正處于青壯年時期,對能夠融入城市寄托著很大期望,但目前存在著一些問題阻礙著這些年輕人順利地融入到城市中。
一、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障礙
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之后的新生代農民工滿載夢想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在城市中努力打拼并為城市做出貢獻。但縱然身處城市,他們對城市人的生活卻可望而不可及,他們普遍缺乏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是城市中的邊緣群體,經常因為種種原因陷入工作、生活、教育、醫療的窘境。目前,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主要存在經濟、體制和社會等障礙。
(一)經濟成本較高是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經濟障礙
大城市生活的經濟成本普遍較高,低收入、高支出使新生代農民工難以在城市中立足,尤其在工資、住房、教育三方面問題表現突出。
第一,就業困難,工資較低。“新生代農民工在擇業就業中的歧視以及在工作中所表現出的收入性障礙,共同構成了其在城市融入過程中的經濟資本缺失”。③由于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勞動力市場中不占優勢,大部分是通過親朋好友介紹進入非正規勞動力市場,從事一些勞動密集型和基礎性服務業。在他們所從事的行業中,大多沒有社會福利待遇及社會保障,勞動附加值低、工作強韌度大且崗位替代性強,而這類型的工作容易使他們陷入“低人力資本——低附加值勞動——低人力資本投資”①的惡性循環。農民工就業及其工資現狀,對于出生成長在80年代后的新生代農民工群體而言,顯然很難在大城市中安家立業。
第二,買房成本高,租房條件差。農民工進入城市生活,首先面臨的是“住”的問題,目前,大城市房價水平居高不下,而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整體工資水平遠低于房價普遍水平,在大城市買房對于普遍收入不穩定的農民工群體而言實在難以企及。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中大部分人選擇租房,往往住房面積小,居住環境較差,房間大多數僅限滿足飲食、起居等基本生活需要,根本沒有足夠空間用于其他功能,影響其舒適度和幸福感。而如此簡陋的居住條件與他們較高的生活成本卻較低且不穩定的收入有著直接關系。
第三,教育成本較高,家庭經濟支出比重高。教育成本既包括新生代農民工自身再教育費用,也包括其子女教育費用。新生代農民工要想找到工資待遇高的工作,就需要接受相應的勞動技能培訓來提高自身就業競爭力。盡管政府每年都會舉辦職業技能培訓,但市場是不斷變化的,對從業人員專業能力的要求也是不斷跟進的,大多數人還是需要額外開銷參加培訓以解決現實迫切的職業再教育需要。此外,80后新生代農民工絕大多數已經成立家庭,即將或正在面臨著子女教育問題,而子女教育支出通常占到家庭經濟支出的多一半?,F如今,子女上學難,上學貴現象在各地頻頻上演,尤其對于當下新生代農民工來說真是難上加難。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面臨著相當大的教育經濟壓力,這對他們而言是個沉重的問題,一方面再窮不能窮孩子,對子女的教育投資必須竭盡全力,另一方面所剩無幾的收入導致他們的生活更加艱辛。
(二)城鄉二元體制是農民工城市融入的體制障礙
新生代農民工進城打工之所以薪酬和福利較低,其中有個重要原因就是附著在新生代農民工的戶籍身份。由于戶籍身份的不同,他們在享受就業制度、教育制度、醫療制度等基礎上形成城鄉有別的資源配置方式,這已成為共識。一方面,城鄉二元體制把人分為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農民工薪酬和福利相對較低?!耙詰艏贫葹楹诵牡某青l二元分割進一步衍生為二元就業制度,并造就了勞動力市場的分割。”②同時,用人單位對農民工的歧視現象依然存在,這與80后農村中的青壯年對職業的預期產生很大的反差,降低了他們的職業成就感,導致新生代農民工難以從內心真正融入城市;另一方面,戶籍制度的不同導致資源分配的差異,城鄉居民所占有的社會資源是不同的。大城市充足的社會資源,吸引著廣大想急切改變自身現狀的新生代農民工來到城市,新生代農民工作為勞動力市場的主力軍,他們特別期望自己能夠在城市中安家立業。然而現實的情況是: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鄉村,成為絕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的真實寫照。由于一系列的制度體制,對他們的城市融入形成了一種現實的障礙。
(三)社會文化環境是農民工城市融入的社會障礙
新生代農民工進城務工需要承擔高昂的經濟生活成本以及諸多制度體制的限制,同時社會文化軟環境也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產生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社會群體性的排斥。包括制度性的社會排斥和觀念排斥,這不僅不利于新生代農民工對市民的認同、支持和理解,同時也容易影響他們健全人格的發展。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一方面是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綜合素質有限,另一方面是城市社會包容性發展還不夠成熟。二是城鄉異質性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農民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較多,而市民受現代文化的影響較多。新生代農民工接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洗禮,其對現代文化的適應性較強,希望通過積極吸收現代文化為其城市融入提供文化認同,但與此相反,城市居民對鄉村文化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排斥。此外,有關調查發現,新生代農民工業余文化生活比較單一,社交活動范圍大都是親戚和同鄉,與城市居民或其他人交往較少,這也不利于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因素。
二、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對策
作為城市農民工主力軍的新生代農民工在融入城市的進程中面臨著諸多困難。幫助新生代農民工順利融入城市需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降低經濟成本,為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減輕經濟壓力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面臨的首要障礙是經濟壓力較大。要想減輕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壓力,就必須從增加收入,減少支出兩方面雙管齊下,從住房、就業和教育著手。首先,實施安居工程,保障新生代農民工切身利益。政府應該依據新生代農民工的經濟狀況和需求,引導和幫扶他們使用或購買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和商品房。幫助新生代農民工切實解決好住房問題,從而為其城市融入提供一個安定的住所。其次,建立同工同酬制度,保障新生代農民工平等獲取報酬的權利。同工不同酬似乎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就業制度的不完善,另一方面是城鄉二元勞動力市場的限制。我們要改變這一局面,必須規范市場中的就業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同時還要規范就業市場環境,使城鄉勞動者享有平等的工作環境及各項社會保障。最后,針對市場需求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同時應保障隨遷子女的教育權。勞動技能是新生代農民工步入勞動力市場所必備的,也是獲得較高的工資待遇和獲得城市融入的最佳途徑。政府和社會組織可以定期和不定期舉行質量高又形式多樣的職業技能培訓,為新生代農民工提升技能提供支持。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也要妥善安排,當前應根據新生代農民工的常住地就近安排上學,保障隨遷子女能夠平等地享受國家各項教育資源。長遠來看,政府必須平衡城鄉教育資源,使更好的教育優惠政策向農村傾斜,這是一項系統而長期的工程,需要逐步協同推進。
(二)破除城鄉二元體制,為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掃除制度障礙
要想讓新生代農民工順利融入城市,就必須實現城鄉居民在身份上的平等,實現城鄉居民公共資源的均等化。首先,實現城鄉居民身份上的平等。打破戶籍制度的限制及附著在戶籍之上的權利不平等,讓城鄉居民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我們的社會關系應建立在一種基于契約關系平等而不是基于戶籍身份的限制,從而使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融入不僅停留于強烈的主觀愿望,更使其有真正城市融入的現實可能性。其次,實現城鄉居民公共資源的均等化。城市較多的就業機會及豐富的公共資源吸引著新生代農民工,但這些機會和資源并非人人平等擁有。因此,要進行城鄉體制改革,實行城鄉統一的社會管理和服務,最重要的是使城鄉公共資源的分配和使用盡量逐步縮小,從而為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也有利于吸引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返回到農村,在農村干事創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自己的青春。
(三)營造和諧包容的社會文化環境,為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培育軟環境
營造和諧包容的社會文化環境是消除社會排斥和促進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當前,新生代農民工進城打工不僅會遭遇到群體性的社會排斥,而且城市居民對農民工身上具有的鄉村文化生活方式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見。這些因素是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一種隱形的文化障礙,不利于推進我國城市化持續健康發展。因此,我們應力爭在全社會營造出一種和諧包容、平等交流的社會文化氛圍。具體需要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其一,營造包容、理解與和諧的社會氛圍。新生代農民工作為勞動力就業的主力軍,為城鎮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與此同時,他們卻享受不到城市應有的待遇,而且某種程度上還遭受他人歧視、排斥?,F如今,社會各界應充分認同他們為城市所做出的貢獻,與此同時應抵制各種觀念排斥,給予他們充分的理解和關懷。每個社會成員都應在思想深處消除偏見,從心理上認同理解并接納新生代農民工,從行動上為其提供幫助和支持,力爭形成一個擁有強大包容性的社會氛圍。
其二,溝通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增強文化的包容性。新生代農民工作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連接者,承載著兩種文化的交融吸收。新生代農民工既受到現代文化的感染,又受制于固有文化的影響。與此同時,城市居民對鄉村文化的偏見和不理解,會使這兩種文化相互融入受限制。新生代農民工作為兩種文化的吸收者和傳播者,自身應該努力提升綜合素質,擯棄一些不良習慣。而城市居民也應轉變思維方式,挖掘和欣賞鄉村文化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接納和欣賞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之間的差異,張開雙臂歡迎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城市融入。同時,新生代農民工應積極主動的打破基于血緣和地緣為主的群體性交往方式,積極與城市居民溝通,在溝通交流中產生共鳴,達成共識。
綜上所述,政府、企業和社會應該協同為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減輕經濟壓力,掃除制度障礙,培育包容的文化環境,切實解決這一群體的難題。
〔參 考 文 獻〕
〔1〕〔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孫立平.博弈:斷裂社會的利益沖突與和諧〔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文曉波,曹成剛.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困境研究——基于新制度經濟學制度變遷理論〔J〕.求實,2014,(08):49.
〔4〕趙寧.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進程中住房保障的困境與出路〔J〕.政法論叢,2016,(01):137.
〔5〕黃兆信.弱嵌入性:新生代農民工城市創業的現實選擇〔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5):5.
〔6〕楊繼平.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障礙及消減對策分析〔J〕.社會科學,2016,(12):84.
〔7〕2016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OL〕.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4/t20170428_1489334.html.
〔責任編輯: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