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斐然 張仕娟
摘 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普及率不斷提高,“電商扶貧” 政策更是促使互聯網深入農村腹地,推動農村消費升級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助力農村電子商務迅速崛起,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電子商務實現了脫貧致富。永寧鎮作為江蘇省電子商務示范村,在探索與發展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云商互動平臺”新模式,線上網絡銷售商城與線下實體體驗店同步運作,農產品銷售、生活消費、文化旅游多向互動,如此線上線下虛實結合的模式,形成“店商+電商+服務商”相結合的“云商”新概念,對于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農村云商;電商扶貧;永寧鎮電商村
一、引言
永寧鎮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老山腳下,東臨南京高新技術開發區,西接安徽省滁州市,自然資源豐富,農產品及植被種類繁多,以樹苗花卉為生產及銷售作物,然而由于農作物種植分散、經營管理方式落后、售價過低利潤甚微等原因,永寧鎮的經濟發展長期以來停滯不前。為此,引入科學的經營體系和管理方法,強化農產品輸出、工業消費品輸入雙向流動,挖掘村鎮特色經濟增長點,顯得尤為重要。
“電商扶貧”政策的出臺與政府的大力扶持賦予了永寧鎮無限的可能,使其探索建立了獨具特色的“云商”發展新模式,并在兩年間快速輻射周邊社區村鎮的電子商務產業快速發展,推動農產品銷售、工業品消費及文化旅游三者互動推進的綜合發展之路。
二、農村云商平臺的實踐探索
1.強化電商合作,線上交易,線下體驗,驅動觀念轉變
永寧鎮通過“云田數碼”、“樂村淘”等電商服務平臺的入駐,在街道設立1個區級農村電商管理中心、43個電子商務服務網店和1個農產品特色展示館,線上開設網絡銷售商城開放平臺,線下同步設立實體體驗店,如此線上線下虛實結合的模式,形成“店商+電商+服務商”三者相結合的新云商概念。一方面,云商平臺以電商集群的方式,通過供應鏈和物流鏈有效連接組成“商務云”生態系統,在產品和營銷推廣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另一方面利用線下實體體驗店,提供相應的零售、售后與倉儲服務,將制造方、分銷方、零售方,和提供本土化設計、物流、包裝的優質服務方,納入互動體系,實現真正的社會化和共享服務。同時云商企業積極開展線下體驗超市、農產品展示館等線下體驗活動,將網上的“虛擬”產品可視化,力圖通過貨源保質、提供售后維權服務等途徑使線上交易結果符合消費者的心理預期,驅動消費觀念的轉變。
2.強化合作,打造立體物流系統,優化冷鏈技術
在物流基礎設施方面,永寧街道位于浦口區西北部,是全國鐵路密度最大的街鎮,現有津浦、寧啟、寧西3條鐵路穿境而過,規劃中還有寧滁城際北線、南線和北沿江鐵路,據江北新區相關規劃,未來的永寧將成為南京三大鐵路貨運樞紐之一和南京軌道車輛制造及研發的產業基地。在電商自建物流體系方面,“云田數碼”旗下的云田商城通過倉儲物流中心、農村電商體驗店和特色展示館,使“網貨進村”和“農產品進城”成為現實,同時南京創程的“慧農云倉”項目也為永寧互聯網物流體系提供重要支撐。在第三方物流體系支持方面,永寧街道設有圓通、順豐等多家第三方物流網點,用以滿足本地中小型電商企業、合作社網點和部分農戶的產品銷售和購物需求。三者的通力合作為永寧鎮的立體物流系統提供切實保障。
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冷鏈技術的限制阻礙了物流體系完善進程。永寧鎮的農業以農副產品、海鮮魚類、果蔬和花卉等保鮮需求程度高的產品為主,在現有的物流體系下,永寧鎮的產品能夠承受的運輸半徑較小,產品運輸腐蝕損耗遠遠高于延長市場半徑的利益所得,致使永寧街道在現有物流體系下市場輻射半徑較小,因此,為了拓寬市場以及電子商務的持續發展,永寧鎮引進和發展冷鏈物流技術,構建符合當地情況的全鏈條、網絡化、嚴標準、可追溯的新模式與高效率的現代化冷鏈物流體系迫在眉睫。
3.堅持農業鑄牌,打造復合型農業,促進云商發展
永寧街道以滁河風光帶為主軸,在張圩、復興圩、草場圩、三合圩、北城圩等50平方公里區域內,精心塑造區域農業色塊和季節農業色帶,將種植農業和景觀結合起來,打造農業大地景觀。在種植業上,打造農產品物聯網服務中心,圍繞滁河風光帶,建成復興圩苗木基地、張圩5000畝高標準糧田基地、劉康圩萬畝水生蔬菜基地等一批規模化、標準化種養殖基地,全街道高標準糧田建成達標率位列全市第一,實現了土壤養分、光照強度、溫室監控、智能灌溉等一系列實時防控體系。在養殖業方面,以北城圩萬畝青蝦基地為代表的養殖基地,采用物聯網技術進行智慧養殖,有效實現增產節能、減少污染的效果,打造出獨有的產業品牌。2016年,永寧鎮實現網上農產品銷售3500萬元,截至2017年末,農產品網上銷售額更是突破億元大關。
三、農村云商平臺的借鑒與啟示
1.儲備技術人才,鼓勵創新創業
受城市化進程的影響,農村和城市之間不對稱的大幅流動使得永寧鎮的技術型、管理型人才的流失。永寧鎮已意識到技術型、管理型人才的儲備要堅持外部引進和本地培養共同發展,逐漸開展了系列電子商務培訓班、電子商務知識普及宣講會,并出臺了相應的人才引進措施和辦法,但目前仍處于推進階段,尚未形成成熟體系。政府應鼓勵推進永寧鎮電商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加大對農民利用互聯網創新創業的支持和引導力度,組織農村創新創業論壇,探索建立多元化涉農信息服務模式,積極拓展服務渠道、豐富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模式。
同時,積極構建以高校為陣地的農村電商人才培育方式,發揮高校人才優勢。針對目前電商人才匱乏的問題,建議依托各省的高校資源,創建政府主導的“農村+高校+電商平臺”三方價值共創的人才培養機制,充分發揮高校智庫的人才優勢,真正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合作。一方面,依托高校培育農村電商人才隊伍,開發專門的農村電商信息化培訓項目,優化農村電商信息化培訓渠道和形式,強化農民電商從業人員的信息意識與能力,逐步提升電商的文化素養和科技接納、運用水平。另一方面,將高校人才輸送到農村去,借助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創新創業的機會與平臺,讓大學生走進農村,發掘當地自然稟賦資源和人文資源,發揮大學生特有的才智和優勢,利用自媒體和社會媒體資源,助推農產品品牌創造,引領農村電商創業加速發展。
2.打造特色旅游文化,云平臺輻射區域經濟
以經濟與文化雙向流動的互動平臺,實現城鄉共享經濟。在工業消費品不斷輸入農村、農村特色農產品不斷輸入城市的基礎上,找準永寧鎮文化與手工藝品的定位,逐步推進文化經濟的互動。以鄉村文化、歷史名跡為經濟增長點,打造城鄉交互式體驗生活模式。永寧鎮的手舞獅文化、知青故里文化以及姚徐街區陳列的傳統民俗及手工藝文化,無疑是鄉鎮的特色所在,以傳統文化宣傳永寧鎮,并加以旅游商業發展是一條帶動經濟發展和生活改善的道路,以此帶動諸如農業、手工業以及餐飲業、住宿業、旅游業等服務業的發展,從而實現共享經濟。同時以上這些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為村民提供創業機會,還將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以平臺帶動鄉鎮,以鄉鎮輻射區域,形成鄉鎮獨有的風光帶與旅游帶,打造鄉鎮“一帶一路”經濟與文化建設,不斷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四、結語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互聯網+”時代下,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改造“三農”傳統生產方式、生活理念和生態系統,引導農業經營體系新變革,推動農村新金融生態和業態的建立已是時下趨勢。電子商務的廣泛推廣,打破了時空限制,改變了貿易形態,大大加速了整個社會的商品流通,拓寬了開放式扶貧的渠道,在推進精準扶貧中存在巨大空間。在“電商扶貧”政策引導下,永寧鎮的云商互動發展模式,將為蓬勃發展中的電商村提供寶貴的經驗借鑒,其經濟與文化雙向流動的互動新理念,也為打造城鄉交互式體驗生活模式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從而幫助農民真正實現脫貧致富,服務村民,更好地將電子商務發展和“互聯網+”下的精準扶貧政策落到實處。“電子商務村”正改變著千千萬萬村莊的經濟鏈條,也改善著遠遠近近鄉鄰的民生環境,其建設與發展充分展示了貧困落后地區借助互聯網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巨大潛力。
參考文獻:
[1]汪傳雷,李向陽.電子商務模式研究與模式創新[J].商業研究,2000(7).
[2]馬紅春.O2O電子商務模式在我國的應用現狀分析[J].科技視界,2012.
[3]陳青,李宏暢.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11).
[4]肖峰,李敏.開拓農村電商“新藍海”--淮安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調查與思考[J].唯實,2016(07).
[5]王嘉偉.十三五時期特困地區電商扶貧現狀與模式創新研究[J].網絡與電子商務.2016(4).
作者簡介:陸斐然(1997.01- ),女,江蘇蘇州人,南京審計大學政府審計學院2015級審計學專業本科生在讀,省級重點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組主持人;張仕娟(1995.12- ),廣西百色人,南京審計大學法學院2015級法學專業本科生在讀,省級重點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