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玲
[摘 要]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甚至決定決定成敗,所以才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說法。就課堂教學來說,整個過程都是由若干細節組成,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從關注細節開始,只有這樣,打造小學語文魅力課堂才不會成為紙上談兵。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細節
一、巧設細節,讓學生興趣盎然起來
在教學中要巧妙地“設計”細節,有些精彩教學細節表面上看信手拈來,是即時生成的即興所得,實質上大多卻是教師課前精心預設,蓄意安排。許多有經驗的老師上課都會進行課前預設,特別是公開課、競賽課。預設教學細節時,我們要精心創設每一個教學環節,包括教學情境、教學目標、問題探究、小組合作等,這些教學情境有時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有時可以使學生更好更快地達到教學所預設的目標。對課堂的細節進行了精心預設,才可能演繹出異彩課堂。
二、 捕捉細節,讓學生思維靈動起來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做出相應的變動。”現場生成的教學細節無處不在,又難以捉摸,只要其中蘊涵著閃光點、生長點、鏈接點,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教師都要挖掘、開發、引申、利用,見機行事,優化教學。
1.在偶發事件中捕捉細節。教學是一個開放的、變化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這些突發事件,大多會打亂教師課前精心預設的教學環節,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或多或少地影響課堂教學的正常秩序。凡事有弊必有利。教師如能充分發揮教學智慧,趨其利而避其害,揚其長而避其短,甚至以退為進,則可能“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又一村”。
2.在課堂傾聽中捕捉細節。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是開放的、動態生成的。當學生“活”起來、“動”起來的時候,我們的教師必須學會傾聽。只有細心傾聽學生的發言,才能把握教學的脈搏,依據反饋信息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師可以通過傾聽來判斷學生思維的障礙在何處,從而果斷地決定在何時介入討論,以何種方式介入。通過傾聽,教師還能對學生的理解水平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從而判斷學生的接受范圍,傾聽本身就是一種很重要的教學策略。
3.在謬誤產生中捕捉細節。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出現錯誤是不可避免的。錯誤是一種難得的教學資源。錯誤中有時包含某種合理的成份,甚至隱藏著一種超常,一種獨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教師若能慧眼識真金,讓學生充分展示思維過程,顯露錯誤中的“閃光點”,給予肯定和欣賞,并順著學生的思路將“合理成份”激活,巧加點化,差錯就會演變為一次新的學習。實際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在語言實踐中捕捉細節,在質疑釋疑中捕捉細節,在拓展遷移中捕捉細節等等,但最重要的還是教師要有一顆敏感的心,要有一種直覺的能力,并能對出現的教學細節迅速作出價值判斷,給予相應的處理。
三、妙用細節,讓學生的收獲豐碩起來
把細節做細、做實、做大,實現“一英寸寬,一英里深”,使細節成為引領學生探究、研討的切入點,有滋有味地品味其中的精彩。
1.追問,完美細節
追問,從字面上講就是不斷地問下去。教師要適時把握教學中的細節,不斷追問下去。在追問中,問出探究的方法,問出研討的思路,問出注意的事項,使細節探究更加完美。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意外回答,給予積極的引導,以睿智的追問,激活思維,拓展想象空間,糾誤匡謬,澄清認知迷惘,讓學生在自主領悟中水到渠成又不露痕跡地掘深文旨,深化閱讀,讓學生的思考“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2.變通,剖析細節
有些課堂意外事件利用得好,可以轉化為課堂教學中的“資源”。這些隱性資源并非我們可以預料,它往往不在教師認定的教學內容視野內,但卻是學生的興趣所在,有時會讓教學有意外收獲。如學習杜甫的《絕句》一詩時,教師在黑板上逐行貼出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有學生認為“窗含”的“含”應該是“寒”字,還說語文書上是這樣寫的,老師讓他翻書確認后,他捧著書紅著臉不好意思了。到此,原本“插曲”已經結束,可老師卻抓住這一細節,讓余音延續。他慈愛地摸著孩子的頭,對全體學生說:“老師在想,他記成這個‘寒是有道理的。你們猜得出來嗎?”稍一靜場,孩子們便議論開了。“因為他讀到了‘千秋雪,雪是很冷的,他便記成了‘寒。”“因為‘千秋雪是積了千百年的雪,很冷很冷,所以他記成了‘寒。”“這里為什么用‘含呢?你們看!”老師順手拉開教室的窗簾,用實地、實景,讓孩子觀賞、體會教室里的窗含著校園的春景。在觀賞中、議論中,孩子們理解了“含”字的意蘊。
3.揚棄,挖掘細節
課堂現場中的教學細節,它本身就是一個資源優勢,是值得挖掘的,也是能夠挖掘的。我們要在直覺中把握細節。每一堂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是不可完全預設的。面對學生的種種獨特體驗,需要我們調動一切經驗和智慧,運用直覺對即時閃現的細節做出瞬間的判斷,從尊重文本的價值與學生的發展出發,看它有沒有開掘的必要。
4.擱置,精選細節
在教學中,有些細節生成和課文學習主題建構及語文素養的提升無關,如果不加以分析、評判、取舍,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就會本末倒置,適得其反,走入誤區。所以教師在應對此類無效甚至影響教學目標的消極的生成細節時,就應該“理直氣壯”地加以“擱置”。
總之,細節是文化,需要我們去學習;細節是科學,需要我們去研究;細節是藝術,需要我們去追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自細節入手,從小事做起。“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教學細節藏得很深,要靠教師去發掘,它猶如竹筍,每“剝”一層,就有一段“鮮活”呈現出來。教師若能一層一層“剝”下去,課堂就會精彩不斷。睜大發現的眼睛,捕捉每一個有價值的細節,加以藝術地處理,并及時地存儲,我們的教學就會因之而充滿生命的律動,課堂就會因之而精彩紛呈,魅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