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川
【摘 要】“三疑三探”教學模式關鍵是經過疑問和探究等相結合,較為固定的一個教學環節,此環節可以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單獨思考問題與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進而使其養成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本文主要根據當前初中教學的實際情況,并結合具體案例,對“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做出了深入探究。
【關鍵詞】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初中生物;具體應用
在新課標改革下,初中生物課程不僅需要讓學生掌握根本的生物知識,還需讓學生對問題的解決思路與方式加以領悟。同時,最為關鍵的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進而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以至使其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始終保持積極態度。而針對“三疑三探”教學模式來講,其實就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四個主要環節,即設疑自探、解疑合探、質疑再探、運用拓展。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將此加以應用,必定能夠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
一、創設情境,鼓勵學生自疑自探
在當前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的教學形式過于單一,依舊將知識點的記憶作為重點,而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傳統教學方式中,老師始終作為課堂的主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較高的積極性,缺乏參與教學過程的熱情。而且老師在課堂上通常都未組織學生進行真正有效的交流與探討,學生一般都是比較被動地接受知識,從而讓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的意識較為淡薄。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老師一定要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各種教學手段與教具,將更具體事物通過比較形象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可以讓學生進行更為直觀的感受,以此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作用,將學生的探索欲望激發出來,使之在腦海中產生各種不同疑問。
比如,在教學《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這一節內容時,首先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各種動物的圖片,讓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哪些屬于兩棲動物。之后便以青蛙為例,通過導入詩句“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首詩句描述的是什么季節?在什么環境條件下可以聽到蛙的鳴叫聲?青蛙的鳴叫預示著什么?經過創設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便可以很自然的引入青蛙的發育。而在此過程中,學生也必定會產生: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青蛙的發育會經過那幾個階段?進而在深入探索的過程中了解到:青蛙的生殖過程為鳴叫、抱對、排出兩性生殖細胞、水中受精;生殖特征為體外受精,有性生殖,卵生;青蛙的發育過程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發育特征為變態發育。學生帶著疑問在學習中解決、探索問題,不僅能夠使其體驗學習的樂趣,并且還能夠更加深刻地記憶相關知識。
二、營造和諧氛圍,讓學生在合作探索中解決問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自主、合作與探究式學習也變得更加重要,因為環境與教育所產生的影響,只有經過學生身心的活動體現出來。所以,老師在課堂中應該在適當組織學生實行交流探討,圍繞具有啟發性與探究性的相關問題進行小組合作,這樣通過提供展示的平臺,營造出和諧的學習氛圍,以此讓學生可以自由探索與表達自身學習的感受,置身于這種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將自身的真實想法更好的表達出來,進而體現出他們的主體地位,以至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交流合作中產生思維碰撞。并且,學生在此種長期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中,還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具備較好的學習能力,從而能力范圍以內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思維品質與創新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穩定基礎。針對教學來講,老師一定要將其視為引導學生進行不斷反思與深入探究的一種活動,并對學生的發展引起高度重視。同時,老師應當適時鼓勵學生,以此讓學生對生物學習保持持久的興趣,這樣才能使其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此外,老師還應當尊重學生,敢于承認自身的不足,與學生共同學習,相互促進,從而使整個教學氛圍都充斥著自由與和諧。通過這種方式,便可以不再僅是依賴老師的講解完成學習任務,在學生的交流探索中就能夠將很多問題加以解決,而且還能夠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比如,在教學《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這一內容時,老師可以聯系生活常識以及學生的興趣導入新課,在播放視頻短片《動物的行為》的過程中,便可先提出問題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短片中出現了哪些動物?它們在做什么?之后便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經過這種方式讓所有小組依次描述一種動物的行為,并進一步舉例平日生活中所觀察到的動物行為,以此讓學生能夠了解到更多動物的不同行為,其主要包含取食行為、防御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為了讓學生可以對這些行為進行更好的分辨,老師則可以選取短片當中出現過的六種動物的行為當作分析的素材:侏儒鳥求偶、丹頂鶴學飛、黑臉琵鷺育雛、北極熊吃奶、警犬學藝、蜘蛛結網,讓學生再次探討將此分成兩種類型,進而便可以在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索中得出結論:第一,先天性行為,也就是指從出生開始就已經具備的能力,主要有侏儒鳥求偶、北極熊吃奶、黑臉琵鷺育雛、蜘蛛結網。第二,學習行為,主要是指需要經過后天的學習而獲得,主要有丹頂鶴學飛和警犬學藝。
三、大膽質疑,推動課堂走向深入
通過教材優勢,激發學生產生大膽質疑的心理,從而使其可以更加深入的記憶相關知識。不單只是培養學生對老師產生質疑,同時還要讓其學會對權威產生質疑,繼達爾文以后,依然有很多科學家在進一步研究生物進化論現象。而隨著新的考古證據的不斷浮現,達爾文的經典進化論也同樣面臨著很大挑戰。因此,學生也一定要學會大膽質疑,比如,金魚真是否真的不知道飽?蠶只是吃桑葉嗎?等相關問題。在日常學習與生活過程中,可要求學生應用已學知識,與生活實質相聯系,以此尋找出現矛盾的問題。同時,部分目前科學家還未真正解決的也能夠較好的激發學生發奮學習,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可以全面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而且還將他們的求知欲望較好的調動了出來。科學沒有止境,因此作為生物老師,一定要讓學生在這沒有止境的科學領域中學會大膽質疑、設想與深入探索,讓學生在不斷收獲新知識的同時還能加深記憶,從而到達較好的教學效果,使教學目標得以真正實現。
四、在拓展運用中升華,促進思維發散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逐步趨向成熟,而針對初中生物有效思維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升華環節來講,其本質實際上就是對理論認知的具體實踐運用,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以及促進其發散思維的形成將會非常有利。通過有關實踐證明,在目前的初中生物課堂中,本身就有很多知識較為抽象,如果機械性與重復性的學習任務相對較多,則非常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以導致其有效參與度相對更低。因此,這就必須老師積極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培養,引進具有探究性與開放性的實驗或者課題,不僅可以讓教材內容更加豐富,而且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探索精神。所以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老師應當重視將課堂知識在拓展運用中升華,從而對學生思維發散和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教學《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這一內容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早餐或者吃的食物進行介紹,同時說出它們來源于哪些生物,以此讓學生認同食物關鍵來源于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之后便可以提出相關問題:我們為何每天都要吃飯?我們吃的食物到底可以為我們提供哪些營養物質呢?學生則會根據自己每天出的食物相互進行交流,并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相關實驗進行深入探索,從而引出更多與此有關的問題,這樣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思路,培養其發散思維,而且還能夠結合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開展“請你來當小醫生”等相應的拓展活動,以此給學生一個更加自主的學習空間,讓他們可以自我獨立的發現問題,并通過已經掌握的知識內容將此問題加以解決。通過這種方式,必定能夠讓他們的思維得到進一步拓展,以至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教學效果。
隨著新課標的改革,人們對于素質教育與創新也更加重視,探究式教學方式逐步變成現代教學模式的主流。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實際需求,因此,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創新與質疑能力,“三疑三探”教學模式也適時產生。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習效率,同時也可以全面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以此讓學生逐漸養成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問題的良好習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學效果,使教學目標得以真正達成。
【參考文獻】
[1]吳輝.淺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河北理科教學研究,2015(3):50-50
[2]孫小麗.淺議“三疑三探”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調控[J].新課程:中,2015(3):77-77
[3]林杰妹.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新校園旬刊,2016(5):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