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昊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醫院胃腸外科,江蘇 淮安 223200)
胃癌是一種發病率和致死率均較高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目前,臨床上對早期胃癌患者多進行手術治療[1]。全胃切除術與胃部分切除術均是臨床上治療早期胃癌的常用術式。為了比較用這兩種術式治療早期胃癌的效果,筆者對江蘇省淮安市淮安醫院胃腸外科收治的50例早期胃癌患者進行了平行對照試驗。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江蘇省淮安市淮安醫院胃腸外科收治的50例早期胃癌患者。這些患者均具有進行全胃切除術或胃部分切除術的指征,且其術后預計的生存期均≥3個月。其中,排除手術失敗死亡及癌細胞發生遠處轉移的患者,排除病歷資料不全及隨訪脫落的患者。按照手術方法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比較組和研究組。在研究組患者中,有女11例(占44%),男14例(占56%);其年齡為45~70歲,平均年齡為(60.43±2.32)歲;其中,有胃腺癌患者18例(占72%),有胃鱗癌患者5例(占20%),有胃腺鱗癌患者2例(占8%)。在比較組患者中,有女12例(占48%),男13例(占52%);其年齡為48~71歲,平均年齡為(61.67±2.59)歲;其中,有胃腺癌患者17例(占68%),有胃鱗癌患者5例(占20%),有胃腺鱗癌患者3例(占12%)。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研究組患者進行胃部分切除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使其保持仰臥位。在其上腹部的正中處做一個切口,打開其腹腔。觀察其胃的大小、形態及與周邊器官和組織的關系。將患者腫瘤邊緣以上5 cm作為近端的切除線,將其幽門括約肌下3 cm作為遠端的切除線,將兩條切除線之間的胃切除,保留其迷走神經及迷走神經分支,清掃其胃左動脈周圍、胰腺上方、胃大小彎處、腹腔動脈周圍及大網膜、小網膜周圍的淋巴結。對其消化道進行重建,將其胃大彎與幽門前庭部進行吻合處理。最后逐層關閉其手術切口[2]。對比較組患者進行全胃切除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使其保持仰臥位。在其上腹部的正中處做一個切口,打開其腹腔。游離其大網膜,離斷并結扎其大網膜左右的動靜脈。切除其胃部,清掃其胰腺上方、腹腔動脈周圍及大網膜、小網膜周圍的淋巴結。最后對其進行食管-空腸吻合術,逐層關閉其手術切口。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術畢至排氣的時間、術后住院的時間、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CD4+T淋巴細胞/CD8+T淋巴細胞的比值。采用自制的生存質量調查問卷(滿分為100分)調查兩組患者術后的生存質量,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生存質量越佳。
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比較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術畢至排氣的時間及術后住院的時間均更短(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的各項臨床指標(d,±s )
組別 例數 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 術后住院的時間比較組 253.77±0.804.01±1.3311.88±2.43研究組 252.21±0.442.98±0.707.54±1.12 P值 <0.05 <0.05 <0.05術畢至排氣的時間
與比較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P<0.05),其術后的生存質量評分更高(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生存質量評分
術后,研究組患者CD4+T淋巴細胞/CD8+T淋巴細胞比值的均值為(1.78±0.28)%,比較組患者CD4+T淋巴細胞/CD8+T淋巴細胞比值的均值為(1.12±0.30)%,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胃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相關的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每年約有32萬人死于胃癌,該病患者5年的存活率不足20%[3]。目前,臨床上對早期胃癌患者主要是進行手術治療,對中晚期胃癌患者主要是進行化療和靶向治療。全胃切除術與胃部分切除術均是臨床上治療早期胃癌的常用術式。用全胃切除術治療早期胃癌雖然可以將患者的病灶徹底切除,但會使其胃功能徹底喪失。而對此類患者進行胃部分切除術,能在切除腫瘤的同時保留其部分胃功能,從而可減輕對其消化功能的影響[4-5]。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與用全胃切除術治療早期胃癌相比,用胃部分切除術治療該病的效果更好,能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其術后恢復的時間,提高其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