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來賢
(山東省淄博市中心醫院,山東 淄博 255036)
高血壓腦出血是高血壓最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其致死率和致殘率均較高[1]。CT引導下顱腦穿刺術是一種新型的微創手術。此手術因具有操作簡單、創傷小等優點,近年來在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有研究指出,接受CT引導下顱腦穿刺術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在術后易發生顱內再出血。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導致接受CT引導下顱腦穿刺術后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再次發生顱內出血的危險因素。
從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在山東省淄博市中心醫院接受CT引導下顱腦穿刺術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隨機抽選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80例患者中有男50例,女30例;其年齡為28~78歲,平均年齡(51.4±6.9)歲。
為本組80例患者均采用CT引導下顱腦穿刺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CT檢查,為其確定進行穿刺的部位、方向和深度。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使用電驅動鉆機在其顱骨上鉆孔,并為其建立穿刺通道。在CT的引導下,確認血腫腔的位置,然后調整穿刺針的深淺。用20 ml的醫用注射器抽吸血腫。將5萬U的尿激酶加入到5 ml的生理鹽水中,將此藥液注入血腫腔,然后對血腫腔進行4 h的持續性引流[2]。在術后,對患者進行CT復查,觀察其殘余血腫量、穿刺部位及腦中線結構移位的情況,并確認其是否再次發生顱內出血。
對患者進行術后CT復查的結果顯示其顱內血腫的體積大于顱內血腫排出量及殘存量的總和,表示其發生顱內再出血。
統計可能導致患者再次發生顱內出血的危險因素,包括其年齡、性別、出血的部位、發病至接受手術的時間、顱內出血量、GCS評分、術中首次抽取血腫率、患有肝臟疾病、糖尿病的情況、高血壓的控制情況等。先用單因素分析法篩選可用變量,然后用多因素分析法確定危險因素。
對本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法進行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術后,本組80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再次發生顱內出血,其術后顱內再出血的發生率為37.50%;其中再次發生顱內出血的量<30 ml的患者有10例、再次發生顱內出血的量為30~80 ml的患者有15例、再次發生顱內出血的量>80 ml的患者有5例。
進行單因素分析的結果顯示,與發病至接受手術的時間為6~24 h、發病至接受手術的時間≥24 h的患者相比,本組患者中發病至接受手術的時間≤6 h的患者顱內再出血的發生率更高(P<0.05);與術中首次抽取血腫率≤60%的患者相比,本組患者中術中首次抽取血腫率>60%的患者顱內再出血的發生率更高(P<0.05);與術后平均收縮壓≤180 mmHg的患者相比,本組患者中術后平均收縮壓>180 mmHg的患者顱內再出血的發生率更高(P<0.05);與未合并有肝臟疾病的患者相比,本組患者中合并有肝臟疾病的患者顱內再出血的發生率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對本組患者術后再次發生顱內出血的危險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的結果
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發病至接受手術的時間≤6 h(OR=2.412,p=0.031)、術中首次抽取血腫率>60%(OR=3.121,P=0.001)、術后平均收縮壓>180 mmHg(OR=2.558,P=0.025)、合并有肝臟疾病(OR=1.990,P=0.035)等因素是導致本組患者再次發生顱內出血的危險因素。詳見表2。

表2 對本組患者術后再次發生顱內出血的危險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的結果
高血壓腦出血是高血壓患者常見的并發癥。此病主要是由情緒激動、過度勞累等因素導致血壓升高、腦血管破裂出血引起的[3-4]。CT引導下顱腦穿刺術是一種新型的微創手術。近年來,此手術在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顯現出較好的療效[5-7]。但有研究指出,接受CT引導下顱腦穿刺術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在術后易發生顱內再出血。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發病至接受手術的時間≤6 h、術中首次抽取血腫率>60%、術后平均收縮壓>180 mmHg、合并有肝臟疾病等因素是導致接受CT引導下顱腦穿刺術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再次發生顱內出血的危險因素。臨床醫生應對上述情況予以關注。